陈 谊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高职涉外经管类课程范围广泛,主要涉及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外贸单证操作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培养掌握一定外经贸管理知识,具备国际商务实践技巧的涉外企业管理一线人才。随着涉外经管类高技能人才在地区外经贸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加,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均积极推动针对课程的工学交替实习。
工学交替的实习,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工作,然后带着实践经验回校继续巩固理论知识,是高职院校培养既有足够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缺乏工学交替的实习,涉外经管类的学生无法在学习中及时掌握外经贸企业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无法带着实践经验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也无法在毕业工作中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的就业竞争力。
在探索涉外经管类课程的工学交替实习模式中,我国一些院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引企入校、开展合作项目等,让学生成为企业兼职员工,在边学边做中积累经验。然而,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说,由于涉外企业对提供工学交替实习岗位积极性低,导致不少涉外经管类课程的工学交替实习只能安排涉外展会、涉外酒店里办证、接待、服务员等低端服务性岗位。虽然这些工作能提高学生一定的社会能力,但与涉外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不对口,没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涉外经贸技巧,导致学生认同感很低。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院校的涉外经管类课程只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授课,专业知识刚刚传授完就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固定的安排没有预留灵活的企业实习时间,无法让涉外经管类的学生在学习足够理论知识后,去外经贸企业掌握职业技巧、体验职场文化。许多高校的涉外经管类学生由于缺乏工学交替实习的锻炼机会,导致在毕业实习中常感到力不从心。缺乏工学交替实习的毕业顶岗实习无异于提前就业,无异于过去那种先在学校学习,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长久以往,高职这一层次的涉外经管类人才培养类型也将面临质疑。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既有足够外经贸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能在短时间类适应涉外企业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考虑学习育人和企业盈利等因素,构想能更好发挥企业在工学结合人才模式中的作用、能更好地推动涉外经管类课程工学交替实习的灵活措施,完善高职涉外经管类课程的人才培养途径,促进涉外经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我国涉外企业参与高职在校生培训意愿低的情况下,我们除了把涉外企业引入校园办公,以及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开展工学交替实习外,还可以探索学校自主创办涉外企业的模式,拓宽了校企融合培养人才之路,让更多的学生能获得外经贸企业的工学交替实习机会,掌握外贸实践技能。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校自创的企业与生俱来就不仅仅只有盈利的目的,还包括了教书育人的企业责任。通过自办涉外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比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更加融合、更加持久、更利于涉外经管类课程工学交替实习的开展。在该模式下,企业既需要开拓外经贸业务、维持公司的盈利,也要承担外经贸学生教学和培养的工作。企业人员既要负责公司日常运作,也要指导学生实践知识。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参与企业的日常运作,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因而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还能在培训中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氛围,意识到外贸人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工学交替实习为例,学生通过学校自创企业的实习,跟随企业教师为企业的业务拓展而努力,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深刻认识到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经营要诀,加深对国际营销工作流程的全面认识,学会如何在阿里巴巴等对外经贸网络平台上发布广告,寻找国外买家,如何与国外买家沟通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了解到更多我国商品出口的法律法规,学会调研和分析国际市场环境的技巧,懂得如何协助外贸经理制定产品的出口营销策略等,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获得更多经验,增加了在毕业实习与工作中的自信心。
其次,高职院校要制定适合涉外经管类课程工学交替实习的灵活课程安排,为校企结合的课程教学创造更充分的条件。灵活的课程安排,即不要把课程固定在某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内完成,而是根据工学交替的要求,采取“理论学习-企业实习-知识巩固和课程考核”的方式。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以把教学分为三部分,先是由校内教师在学校给学生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然后通过与合适的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安排学生3到6个月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的实习,让学生在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签订合同、安排生产、寻找供应商、安排装运和报关等工作,充分了解国际贸易的流程,掌握外经贸工作最需要的职业技能,最后回来学校由专职教师给学生进行知识融合与拓展。当学生完成全部理论学习与企业实习,通过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后,才授予该课程的学分,实现校企双主体,双考核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灵活的授课安排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能够边学边做,让他们在课程完成的同时获得足够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避免在毕业找工作时因缺乏经验而迷惘,为毕业后继续到实习企业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能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和了解学生,把优秀的学生当作长期的人才储备,从提供培训中获得更多利益,从而提高参与高职教育的意愿。
工学交替的实习环节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一环。涉外经管类课程的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及时获得实践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实习后进一步归纳总结,才能真正成为外经贸企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管理一线人才。在探索各种工学交替实习模式中,我国高职院校除了要吸收国外成功经验,更要根据国情,构想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工学交替实习途径,提高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意愿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校育人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既有理论知识,又能处理工作实际问题的外经贸高技能人才,彰显高职涉外经管类教学的独到之处。
(注: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201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涉外经管类课程校企合作的中国模式探讨”,项目编号:11GJB125113)
[1]陈锡宝,朱剑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误区及化解途径[J].探索与争鸣,2010,(4).
[2]冯旭芳,李海宗.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1).
[3]贺亮明.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M].西安: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贾剑方,刘生平.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可行性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5]李俊.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之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探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
[6]马强,付艳茹.国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典型分析与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7]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8]吴亚军.中外政府在高职校企合作教育中的作用和角色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9]易兰华,林国安.论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的缺失[J].教育与职业,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