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体现

2014-04-06 03:47张若琦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武者武学天人合一

张若琦

(中国传媒大学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源于老子,最早由庄子进行阐述,后经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作为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之核心,这一观念带有天然的美学品格。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p63)这里的“法”有效法的意思,是指人要按照地的规则来行事,地要遵循天的规则,天要效法道,最后道则是归顺于自然,来自于自然的。这句话表明自然既是宇宙万物的存在体也体现着宇宙万物的规律,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发展,不可恣意妄为,逆道而行。老子在这里以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的方式来形容道,赋予道纯粹而又淳朴的特性,认为天地人皆出自于道,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内涵。可以看出,道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其实是一种将大自然与生态和谐统一结合起来进行审美观照的思想,大自然中的天地万物都顺应着道而发展运行,通过“悟道”而“顺道”进而“得道”是万物发展到最高境界的必经过程。

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大类别。[2](p1)自古至今,武侠小说一直流传不衰,尤其是当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名家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无论在思想内涵,或是叙事技巧上,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吸引了海内外一个社会层面相当广大的读者群,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2](p1)中国的武侠小说不但注重对“武”的描写,往往也会在字里行间渗透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哲理,其中对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一、道法自然,师法自然的武学追求

在武侠小说中,对于侠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以对“武”的描写来实现的,而对于武学造诣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的高手来说,仅仅对其停留在“武”的动作层面的描写远不能凸显他们对于武学高深与独到的领悟,以及与一众武者的不同,因此,武侠小说中往往会摄入道家的哲学理念来塑造与升华这些大师级侠者的精神境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便是武侠高手与其他武者们在造诣上形成质的不同的原因。这一思想首先体现在武学高手对武学道法自然、师法自然的孜孜追求上。

对于小说中的武者来说,首先追求的是武功上的建树,习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惩强扶弱,除暴安良,甚至可以借助武力荡平天下,扬名四海,为所欲为。因此,在武侠小说中,往往会出现武林大众为争夺某一武学秘籍而引发的血雨腥风。如《笑傲江湖》中江湖人士因竞相争夺《葵花宝典》而引起杀人如麻的大纷争;《射雕三部曲》中绝顶高手们为夺取《九阴真经》展开各种手段的争夺;《大唐双龙传》中正邪群雄为抢夺《天人诀》引发的乱世江湖之战等等,足以可见“武”在习武大众心中的分量。然而,真正要成为超人一等的武学大师,光有对“武”的追求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更高的武学境界更多的则是需要领会存在于武之上的道,得道成为武侠高手在通向真正武学大师的道路上想要奋力实现的目标,也造就了他们从自然中悟道的习性。强调“自然”,就要求在武功上达观,洒脱,一切都顺其自然。[3](p64)这一点在武侠小说中的多位高手身上均有体现。如《破碎虚空》中描写主人公传鹰与魔宗蒙赤行在对决之前进行的静心潜修:

“……他醒悟到自己成功地悟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把身体转化成吸取宇宙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能量的媒介,从而达到古人所说‘夺天地之精华’的境地。他再不需要从食物水分得到营养供应,天地的精气,已足够有馀。这时传鹰快将到达了古人传说中‘辟谷’的层次,虽然仍未能乘云气,御飞龙,但比之餐风饮露的逍遥,又胜一筹。一股前所未有的喜悦,涌上心头”。[4](p135)

这段话描绘了传鹰向大自然学习,从中悟道并得道的过程,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传鹰身上体现无疑。作为南宋末年的传奇豪侠,传鹰被蒙古众将视为大敌,并派出有“魔宗”之称的蒙古绝顶高手蒙赤行与之抗衡。蒙赤行在蒙古地位超然,多年来败在他手下的各路好手不计其数,在蒙古人心中已成了神一般的存在,甚至从未在人前露出过“人性化”的表情。面对这样一位高深莫测的对手,传鹰在对决前并未露出一丝胆怯,而是排除一切杂念,闭关修行,以大自然为师,从中悟道,最终凭借自身的极高领悟力在决战中做到了以不变的道应万变的招,使蒙赤行生平第一次被狼狈击倒并罕见露出“人”才有的苦笑。这一切的发生全因作为武学高手的传鹰不仅仅满足于停留在习“武”本身,而且善于从自然中寻道和悟道。书中以其自述的方式表现他这一特点:

“……瀑布冲下,沿途山石层出不穷,千奇百状,轻重缓急,恰如其分。我沿溪而上,每到一处,必然驻脚细赏,为这天然奇景深深吸引。……我忽然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自然’。天地间万事万物自有其不变的特性,例如水向下流,所以水由山上冲下,沿途流经之处,无一物的位置形状,不是反映水流的特性。换句话说,假设水流断绝,净是水流所留下的痕迹,一沙一石,莫不反映水流的‘真理’,全属天然,不假人手。”[4](p97)

可见,对于传鹰来说,对决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武”这一层面的对战了,而是上升到了道这一层面的对抗,是大自然成就了他对武学真谛和人生哲理的悟道,而道则提升了他的境界,将其造就为一代武学高师,留下了旷世传奇。

又如《大唐双龙传》中几处对双龙之一的徐子陵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和悟道的性格特点刻画:

“一队鸟儿,在似是静止了的蓝天上悠悠飞过。在这剎那,徐子陵似像捕捉到大自然某种亘久长存的奥理,只是无法具体描述出来。”[5](p240)“……大自然的鸟飞鱼落,无不可为我之师”[5](p2751)

徐子陵生性甘于淡泊,天资聪颖,灵性过人,自机缘巧合之下开始习武,一直热衷于追寻武学之道,年少时四海为家的野外生活环境为他向大自然学习悟道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遇,也造就了他善于将武学与自然之道结合修行的过人本领,终练就绝世神功,名震武林,为天下英雄豪杰所称颂。

另如《倚天屠龙记》中描写武学宗师张三丰早年学习九阳真经时从大自然中悟道:

“……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6](p62)

寥寥百余字,却生动具体地刻画出了张三丰由一介习武少年师法自然,从自然中悟道并最终得道成为一代武学宗师的经过。张三丰对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真正渗悟,在他看来,山洞、浮云、流水等景观皆为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之道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张三丰正是通过观望这些自然现象从中探索出了现象背后的义理,并能将对义理即道的领悟与武学结合,从而成就了一番武学大业,为后世所称颂。

二、物我交融,两两相忘的武学境界

武侠小说在对绝顶高手所达武学层次的描绘上也颇具匠心,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其中,具体体现在武学高手们对物我交融、两两相忘的武学境界的向往与实现上。对于习武者来说,存在着不同的武学境界,第一种是初学武之时的锋芒毕露,锐气十足。当武者处于这种境界时,热衷于与人过招,以打败对方为荣显示自己的本领,这是一种尚不成熟的武学境界。第二种是学武已有了一段时日,功夫与阅历都有了一定的长进,人开始变得沉稳内敛,学会韬光养晦,不再咄咄逼人,懂得伺机而动。这时,武者已上升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武学境界。第三种是学武多年之后,历经沧桑,看尽世间百态,开始逐渐渗悟一些人生哲理,无论是武功还是修为都提升到了较高的境界。这一种境界较之前两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最后一种则是武学中的至高境界——物我交融,两两相忘,这一境界相比第三种境界又高出一等,进入这一境界的武者们已达到无器无刃,物我一体,无招胜有招的地步。达到这一武学境界是武者们毕生所渴望实现的目标,然而,由于个人的天赋与悟性的不同,多数武者都处于前两种境界,少数技高一筹者尚可达到第三种境界,而真正能触及第四种境界的武学大成者却寥寥无几。这些武学大成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善于从大自然中悟道,在世间万物与自我之间建立起彼此的联系,从而得以进入物我交融,两两相忘的武学得道境界。对这一境界的实现正是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武学高手们向自然万物悟道的结果。

如《大唐双龙传》中描写双龙之一的寇仲初习道家宝典《长生诀》时对武道修行的初窥门径:

“最奇怪是无论天与地,一块石头、一株小草,都像跟他是相连地活着般,而自己则成了它们其中的一分子,再不是两不相关了。”[5](p82)

这是通过描写主人公寇仲的个人感受来刻画其自发地进入无我交融之境界。此时,寇仲尚是隋末在四处流浪的一介少年小混混,之前未曾习过武也不具备任何武功功底,只在机缘巧合之下偶获武林奇书《长生诀》,并随缘修之。习之期间亦未受他人指点,全凭自己惊人的天赋与过人的悟性领会书之大义,得以迅速掌握要领诀窍,摸清门道,在初涉武学之时便能将自身与天地自然万物进行巧妙融合,实现天地人的浑然一体,之后更将此道发扬光大,终练就绝世武艺,改变了整个武林甚至天下的命运。这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反映在主人公身上的实际表现,同时也展现了成为集武学之大成者所应具备的条件。

又如《边荒传说》中描写主人公燕飞以剑与书中第一高手天师道教主孙恩进行的对战:

“……燕飞的手握上蝶恋花。电间又提升至最巅峰的境界。蝶恋花再不是他的爱剑,而是身体的一部分,且是整个人灵觉的延伸外展。……蝶恋花化为有生命的灵物。”[7](p260-261)

这段话生动描写了主人公燕飞将拥有源源不绝并可相生转换的阴阳二真气的身体与心神融入剑中,将剑作自身的一部分,忘却物我本为何,以自己的意念控剑,与敌对抗的过程。剑作为铸造出的武器本是无生命之物,行文却将其延展成为主人公身体的一部分,赋予其灵动的生命,充分展现了燕飞这位东晋绝世高手对武学之道颇深的领悟,以及受此引导通过对战成功实现的自身与剑器合二为一的物我交融、两两相忘的最高武学境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破碎虚空》中描写传鹰与蒙赤行对决前即兴自行制作武器的场景:

“……传鹰脑海灵光一现,拔出背上自己名震天下的厚背长刀,仔细打量灯台的柱体,如此好一会儿後,开始批削起来。他的精神和刃锋,结成一体。每一落刃的角度、轻重、快慢,无不极为讲究,直接影响到他的要求。……他的现在,他的世界,只腾下手上这条不断因自己落刀而变化的木棍,他迈进创作的狂热天地里……传鹰进入了彻底‘忘我’的精神境界。天地只剩下刀锋和木柱。”[4](p135)

字里行间清晰可见透出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注重精神的特点,传鹰此时已通过十日的悟道修行达到了近似辟谷的程度,正处在向天地吸取精华,对世间万物“澄怀观道”的境界中,能从周围的一切事物中获得“道”所带来的灵感。于是,当他看到木质的灯台柱时会产生将其制为武器的念头,并在自行制作过程中将自我逐渐与手中的刀融为一体,彻底进入物我两忘的“忘我”的境界。

三、出世隐逸,返璞归真的武侠宿命

在道家学说创始人之一的庄子看来,人应一切顺应自然,离开尘世,回归自然,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实现人的精神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自然化了的,宣扬顺乎人的天性去行事。”[3](p66)中国武侠小说中的武学高手身上也存在着这种向往自然、超凡洒脱的性格特点。因此,当他们在身处江湖多年,看尽世间百态,历尽沧桑万变之后,多会因看破红尘而选择离开江湖,出世隐逸,回归大自然,融入天地万物之中,不再过问世事,了却一切烦扰,返璞归真,图得自在逍遥。这体现出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这些武学高手人格的升华。

如黄易小说《大唐双龙传》的主人公寇仲与徐子陵,在助李世民完成统一大唐天下的伟业后,双双选择退出江湖,隐居山城幽谷,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破碎虚空》中通过描写抗天手厉灵托外甥传鹰带给中原各大侠的信件侧面揭示了这位无上高手的归隐:

“……与兄一别,转瞬二十一载,终日沉迷鬼神之道,不知世事矣。”[4](p14)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指出他的归隐原因在于对道的追求:“……传说此人精研天人合一之道,连鬼神莫测的无上层次,不问世事。”[4](p12)

在《荆楚争雄记》中主人公楚国大将之后郤桓度为报杀父之仇,历经千辛万苦,离楚赴吴,巧逢各种奇遇,得以伪装成兵法大家孙武,借吴国之力对抗楚国,成就大业,并终报父仇。期间,却看透时局,对乱世纷争产生厌倦,最后放下一切,携妻小远走他乡,归隐而去。

又如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在多年江湖生涯中经历重重磨难,最终看透炎凉的世态,放下一切名利与仇恨,选择与伴侣小龙女一道归隐山林,在大自然中过只属于两个人的安宁祥和的生活。《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历尽江湖各种恩怨情仇,遭受各种背叛离间,欺凌陷害,却以德化怨,以宽广的胸襟包容这一切,笑傲接纳各种苦难,与爱人“魔教圣姑”任盈盈一同放弃既有的掌门地位,双双遁世归隐。《倚天屠龙记》中明教教主张无忌经受生活的各种颠沛流离,看尽命运的各种变化无常,奇遇无数,并修得盖世神功,获得众多武林英豪的景仰,却在即将一统天下时激流勇退,放弃尊贵的地位,携妻赵敏隐居塞外。

亦如梁羽生小说《冰魄寒光剑》中出生高贵却充满侠义心肠的华玉公主,在经历种种波折奇遇之后,与“天山七剑”之一的武当派北支开山祖师桂仲明之子桂华生结为伉俪,毅然选择放弃将要继承的尼泊尔王位并悄然出走,随夫隐居念青唐古拉山天湖,远离尘嚣。《冰河洗剑录》中邙山派掌门谷之华在与邪派第一高手乔北溟的隔世传人金世遗历经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决意将掌门之位传与弟子,随金一道归隐生活。

纵观各路武侠巨著不难发现,书中这些武学高手的归隐并非消极的避世,而是在世间历尽一切,尽自己之力完成使命之后有感而发所做出的选择,表现了他们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心境。

四、结语

由此可见,中国武侠小说中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无处不在,它不但体现在武学高手对武学道法自然、师法自然的孜孜追求和对物我交融、两两相忘的武学境界的向往与实现上,也体现在武学高手向往自然、超凡洒脱的性格特点上和对出世归隐生活的选择上。通过主人公体现出的道法自然、物我交融、返璞归真的特点,从而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理想境界,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真善美的一种审美追求,因而也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

[1]老子.道德经[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

[2]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

[3]吴立响.试论古龙武侠小说中的道家思想[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4).

[4]黄易.破碎虚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黄易.大唐双龙传[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

[6]金庸.倚天屠龙记(一)[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

[7]黄易.边荒传说(卷四)[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武者武学天人合一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飞檐走壁
奇葩姐妹换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