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4-04-06 06:15:21聂辉
关键词:情境心理统计学

聂辉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聂辉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高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教学水平和手段有了很大提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尤其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对统计方法和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以满足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实际需求。因此,在高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顺应课程发展趋势,将其和学生未来就业需求、计算机技术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研究如何运用数理统计学理论,向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者提供分析教育与心理现象数量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卓越基础教育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该课程在教学目的、内容、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不足

(一)畏难情绪强烈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教育学专业既重要且最难的课程之一,由于学生都是文科生,数学功底较为薄弱,当打开教材,面对繁杂的内容体系、复杂的数学公式,陌生的专业术语,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有学生就曾说,老师一个连加号“∑”就让我惊惶失措,今后这统计学该怎么学啊?

(二)教学模式陈旧

“原理+公式+例题+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只会造成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刻苦学习,往往由于对原理理解不深刻,只会做一些讲过的例题,面对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或选择统计方法时频频出错,导致教师教学的失败感,学生学习的挫败感。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极其强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实际相脱离,即使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只是“原理+公式+例题+练习”现代化表现形式,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改变缺乏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由于理论课时紧,在传统教学实践中统计软件的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没有真正在实践中感受到统计软件使用的便捷和强大的功能,造成在撰写调研报告、毕业论文时往往捉襟见肘。

(三)教学实例失真

传统教学模式对例题的讲解通过手工计算完成,导致只能把现实中的实例经过精简引入教学中,一些实例大幅度精简后与实际情况相脱节。[1]有些实例数据经过精简实际上已不符合公式使用的前提条件,使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太注重公式使用的前提条件,生搬硬套,错误频出。

二、明确教学目的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至少一种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培养和提高学生描述数据、研究数据、开发数据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量化分析与量化研究的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推断统计与或然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与发展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素质;增进学生从事教育心理科学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务必要明确课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理解统计思想和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体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资料的收集整理、特征量的计算、概率和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的原理和步骤、χ2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面。

四、创新教学方式

目前《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即讲述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适用条件、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过于传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操作、探索和创造常被忽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创设问题情境,或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2]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该课程的难度都很大。如何化难为易,或由易入难就成为该课程授课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该情境中领悟、理解并解决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所创设的情境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循序渐进。其次,所创设的情境应与学生所熟知的信息或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创设相关的情境模式。再次,所创设的情境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所创设的情境应有一定程度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教育心理统计学的问题,并能提高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指导如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联系统计教学内容,从“目前基础教育工作中运用统计存在的问题”导入教学,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必备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原以为教师工作中运用统计合理的一些做法与统计原理发生了矛盾,而这些矛盾引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和关注,他们积极探讨,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此时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效果尤为明显。[3]

情境一:已知某班期末考试中语文的平均分为80,标准差为10;数学的平均分为70,标准差为15;英语的平均分为85,标准差为12。某生的语文成绩为85分,数学成绩82分,英语成绩为90分。

甲同学说:该生的英语成绩最好,语文成绩次之,数学成绩最差;

乙同学说:该生的数学成绩最好,语文成绩次之,英语成绩最差;

现在你来做决断,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标准分数的内容不难理解,但由于原始分在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使得在实际运用中,仍然使用错误的比较方法进行评价。教师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设计,给了思维上的启迪,激发学习兴趣,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情境二:某校高中一年级,试用一种新的教学法,根据试验结果知道,用原来的教学法,语文考试平均成绩为79分,标准差为11分,使用新的教学法后,从中随机抽取参加试验的学生36人,计算得到他们的语文平均成绩为84分。从中能否从总体上说明新的教学法与原来的教学法存在差异?[4]

这是单总体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内容的教学实例,在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了假设检验的目的就在于检验5分的差异是由于系统误差还是抽样误差造成时,笔者会乘胜追击,追问是否能说明新的教学法显著优于原来的教学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假设检验中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

诸如此类的问题情境在基础教育中还有很多,因此布置的作业就是课后寻找身边的或基础教育工作中统计运用不当的实例,并给予更正。历届学生作业中的经典实例又可成为如今教学的案例。

(二)加强统计软件实践教学

统计分析的直接对象是数据,而统计仅仅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方法和应用之间还有一个数据计算的环节,不解决计算问题,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水之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统计软件的完善,尤其是SPSS、SAS等统计软件在教学中的运用,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变得快捷、准确,计算技术不再是《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教学的难点。但是,运用统计软件的前提是,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的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才能将复杂的计算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我们尝试用“案例方式给出统计软件操作步骤”的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合作学习和操作热情,缩短了教学时间,更加深了他们对统计知识系统地理解和运用,提升了教学效果。

情境三:某校为了检验进行新式培训前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有了显著提高,从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出30名进行测试,这些学生培训前后的考试成绩放置于数据文件 “学生培训.sav”中,在SPSS中对这30名学生的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的操作步骤如下:[5]

1.选择菜单 [分析]→[比较均值]→[配对样本T检验],打开对话框,将两个配对变量移入右边的Pair Variables列表框中。移动的方法是先选择其中的一个配对变量,再选择第二个配对变量,接着单击中间的箭头按钮。

2.选项按钮的用于设置置信度选项,这里保持系统默认的95%。

3.在主对话框中单击ok按钮,执行操作。

这是两相关总体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让学生通过纸笔计算完成此题后,再通过实际操作让其感受到统计软件的便捷性,同时让学生学会读懂统计操作所得图表等结果的涵义。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任务重、课时少,尤其是实验课时更为有限,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课程总课时为54课时,实验课时仅有4课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把理论基本功扎实和计算机操作水平高的学生分配至各个小组,让计算机操作水平高的学生担当计算机操作教学的教员,理论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负责组织小组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实践证明,在《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学习上,学生更喜欢相互之间的探讨交流,结果比教师教的时间短、效率高。

(四)完善课后辅导交流体系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任务重、课时少,且文科生数学素养较为薄弱,对数学具有畏难情绪,加之“师生不同校”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难以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课程公共邮箱、QQ群、博客、微博、论坛等网络渠道搭建资源共享和互帮互助的交流平台,一方面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上传授课课件、课后作业和学习辅导资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围绕某个共同话题进行学术探讨交流,促进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必然带动考核评价的变革。我们在《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教学改革中注重了考核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具体标准是,学生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60%)、上机操作成绩(20%)和平时成绩(20%)综合评定。期末考试试卷侧重教学内容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的考核,淡化数学计算。上机操作分两部分进行考核,一是学生运用SPSS处理数据的能力;二是通过对小组撰写的实验报告进行考核。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课外作业的表现情况、课堂出勤互动情况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考核评价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统计”与“用统计”的有机结合。

[1]杨立峰.心理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2]陈新葵.论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宜”与“忌”[J]教学研究, 2010,(7).

[3]刘慧贤.对师范院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4]胡竹菁.心理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温忠麟.心理与教育统计[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情境心理统计学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