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凡
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环保措施
王 凡
(泸西县者红坡隧洞管理所 云南泸西 652400)
农村地区发展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搞好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水利工程是农业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兴建水利工程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农村种植产业提供了优越的作物环境。与此同时,兴建农业水利工程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水利项目建设后期的管护不足,导致农田水利的应用功能受限。本次分析了农村水利建设之后出现的污染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管护对策。
农田水利 建设 污染现象 环保措施
近年来,中央、省、市、地方各级政府逐渐加大对农业项目改造的投资,为农村基础设施改建提供了物资保障。农田水利是围绕农业经济建造的作业设施,兴建农业水利是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决策。
(1)调度水源。对于农业来说,销售农副产品是创造收益的主要来源,而农村种植、灌溉等作业则显得格外重要。水资源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保持水资源持续供应是提升农作物产量、质量的有利因素[1]。投资水利工程建设,方便了区域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按照灌区使用标准科学地分配农业用水,使种植区、水库、渠道等形成系统性的作业模式。对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合理的分配调度是农业丰产高产的先决条件。
(2)创造收益。灌区种植是农民创造收益的根本,搞好灌区作物种植活动有助于实现收益的增长。水利工程是针对地方水资源调配而建设的项目,积极投资农田设施改造可显著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新农村政策执行成效的尽快实现。传统供输水模式的利用率不足30%,水工建筑物是输水效率可达70%以上,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创造了收益。就泸西县板桥河水库来说,在1995年以前,沟渠配套不完善,每年的大春生产调度用水需3500多万立方米才能保证灌区满栽满插,而近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的大量投入,对各灌区沟渠的不断完善治理,每年2000多万m3水量就基本能保障灌区满栽满插。
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经济战略的核心区域,正建立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民产业改造项目,搞好农业规划对整个国家收益均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我国投资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基本的改造政策,用以辅助农村地区搞好种植业经济,解决农民收入水平落后的局面。受到工程观念的约束,建设单位仅注重于水利项目施工期间的质量管理,水利系统正式运行后缺乏必要的管护措施,造成水调度区域出现了严重的污染现象。
(1)垃圾污染。相比于城市,农村在区域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不足,影响了农村绿色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农村水利建设之后,许多灌区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垃圾污染是最为常见的现象。集中表现于:河岸成了垃圾场,河道、水沟等逐渐变为垃圾池,农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随意倾倒;大、小河流中聚集着大量的生活垃圾,废弃物、废水等均扔向灌区的主流域;各种垃圾物降低了农田沟渠的输水能力,降低了水质,势必影响着农作物产品的产量及综合品质。
(2)药物污染。农田种植期间使用药物可以增强作物的生命力,尤其在抵制虫害方面具有良好的防御作用。但是,盲目地使用农药,不仅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降低农作物的质量,也会对水利设施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污染是尤为严重的现象之一。例如,农民喷洒农药除害时把剩余农药随意倒入河流中,农药包装袋、塑料瓶等随意扔入农田水沟等,长期下去会导致农田输水作业受阻,影响着水工建筑物功能的持续发挥[2]。
目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化肥、农药施用量不合理,肥料和灌溉用水效率低,农业废弃物、养殖业废弃物处理率低,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到位和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薄弱等。“三农政策”颁布之后,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指导标准,要求农村建立符合本地区特色的产业模式,积极完善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进程。“环保”是现代农业改造的指导思想,不仅关系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也影响了整个水利项目的节能化、绿色化、效益化等改造趋势。
(1)树立防污思想。工程措施以污染物截留为基本思想,主要通过开发建设植物缓冲带、人工湿地系统、多水塘系统、氧化塘、生态沟渠系统、排水的循环利用等生态型面源控制技术和工程,实现对面源污染物的截留、过滤和降解[3]。在工程建设中,还应坚持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结合,实现工程与周边环境、景观和农村居民间的和谐,确保生态化水利建设的进程。
(2)完善水利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差,欠账太多,农村公共服务不足等也是其原因之一。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农村环境也不例外,随着近30多年我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面源污染与农村空巢化、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匮乏等问题互相叠加。需建立环保型的水利服务机制,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朝着生态化方向转变。在河道设计建设时,配备一定的资金,在河道经过的村庄处配备一定的垃圾池,减少人们把垃圾直接投入河道带来的污染。
(3)定期清理垃圾。各种垃圾已经成为污染水利环境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垃圾对河道、水沟产生的污染作用,必须要定期对水工建筑物区清理操作。一般情况下,需安排专业人员清理输水渠道中的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提高沟渠输水作业的畅通性。农田间成立垃圾回收站以辅助环境保护,引导农民定时、定量地回收与处理垃圾物,避免随意倾倒垃圾带来的污染问题。
(4)整修病害设施。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考虑到农田水利的重要性,政府部门需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建筑物的整修处理,提高水工设施的供输水性能[4]。例如,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水利管护队伍,定期检查水库、河道、水沟、农田等位置的设施状况,及时清理蓄积的垃圾物,这也是生态化水利建设的基本要求。
(5)注重环保改造。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及时回收废农膜,加强畜禽养殖管理,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同时,需要推行节水灌溉,加强田间用水管理,减少排放。此外,还可通过经济杠杆引导效应,推动农业生产“资源节约化、产品无公害化、方式绿色化、效益扩大化”的农业“四化”进程。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强化水利改造,全面提升农业水利的绿化程度。
(6)强化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人为污染的发生。让广大民众都能自觉地为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水资源而行动起来
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农村水利建设也要依赖于政府作用的发挥,才能维持供输水系统的可持续运行。笔者认为,对于农村产业经济来说,政府应结合生态输水要求拟定切实可靠的调控方案。具体表现:一是强调政府部门和公众的作用,由政府根据法律规定,制定各种行政法规与管理制度,利用污染源管理、农业用地管理等措施控制或减少污染源;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农民种田的科学指导,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生态农业建设,改进传统土地耕作方式;三是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和生物农药。
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单一的农田供输水系统,将水工建筑物、水资源科学地组合运行,实现了水资源调度的规范化作业。另一方面,农业水利工程投入正常使用之后,其配套设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问题,降低了水利设施调度的畅通性。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要注重防污、环保、节能等方面措施的应用,创建生态化农田灌区以推动产业收益的增长。
1 胡丽红.我国农田水利建筑现状的调查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2011,12(7):21-23.
2 张军.新时期农田河道污染来源及环保处理研究[J].广东水利工程.2011,20(10):17-19.
3 邱少全.谈节能环保是现代水利改造的基本要求[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14):45-47.
4 周静.我国农业灌区水工建筑物结构整修对策分析[J].水利研究,2010,23(12):13-15.
TV513
B
1672-2469(2014)06-0055-03
10.3969/j.issn.1672-2469.2014.06.018
王凡(1973年—),男,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