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君 戴嘉宁 刘博晓 孙天莹
(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建筑的精髓是原生态,是那种随自然、随环境变化的生命体。原生态,它是天然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它有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原生态建筑是那些价值观、生活观、历史观、地方观、建造观、设计观、审美观都做到了较好沿袭的建筑,是那些代表了原生态环境印记的生命体。从古至今这种印记深深的融入了人们的心灵。随着工业化的日渐发展,人类进入了另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日益恶化的环境提醒着人们要重新认知、重新审视未来发展的生活方式以及居住形式的返璞归真。因此对人们心中潜藏的原生态绿色建筑的研究,将对今天的我们追求美好居所和居住环境的创造带来重要影响。下面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南部大溪口乡的山下鲍村民居为例,来具体分析我国传统民居中所体现的“原生态”思想。
山下鲍村是一个不起眼的历史古村落,地处偏僻,距县城65 km,全村600余人,常住200余人。山下鲍村的民居建造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山下鲍村依金溪两岸狭长的谷地而建,村落依山就势,四周群山环抱,山岭林木葱茏,植被情况良好。从高山上流下的金溪和岗坛涧从村中穿过,水质清冽,长流不断,是村民日常的主要生活用水。从村落地形整体形势上看,体现出两种基本特质,其一,是资源特征,即山青水秀,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植被茂密。其二,是空间结构特征,即建筑群落空间布局依山就势,充分地结合地形地貌,涓涓水流从山间流出,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有多层次,形成群山环绕之势;如此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背山面水的吉地。这样的环境用现代景观学、生态学来分析,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背山可以阻挡冬季的寒风,前方开阔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得到良好的通风,并且便于瞭望。四周的小山可以起到防风、防洪的作用,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流水既保证了生活用水又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方便,处处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以我认为身为现代从事建筑的青年,应着力于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人类生活需要为本分,结合在生态共融的理念上,从而沿着历史的印记不脱轨的前行。
山下鲍村的建筑分布于双溪两岸的山坡上,朝向以面西和面南的为多,也有面东和面北的,平面布局因受地形影响而多变。建筑形式主要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制有三房两厢、五房两厢、五房四厢等,多数建筑有后院。建筑面向天井的一侧一般都设有下檐作为檐廊,并施牛腿托挑檐檩。主体建筑均呈对称布置,不少建筑因地势而设有前庭,门前有多级石阶,附屋等则依地形设置,不甚规则,构架也较为简单。建筑体量一般偏小,多为二层结构。建筑外观为硬山两坡顶,马头山墙,院墙为三花式,墙体多采用板筑泥墙,纸筋灰粉面。村落总体色调为土色、白色、黑色,在青山绿水映衬下与自然十分协调。村北约200 m处的山坡上,在金溪东岸一侧,构筑有10口清代至民国时的靛青塘,连绵成片,当年涂氏族人即在此浸泡生产靛青植物并由此而致富,每口靛青塘直径约有3.50 m,现状深约1 m,塘沿驳坎采用卵石叠砌。所谓生态绿色建筑的形式结构与色彩,必然应突出于自然且不可高于自然,在展现人类智慧的一面的同时,而不与自然发生冲突。
山下鲍民居建筑以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多,也有前后两个三合院相连而成的。一些建筑前面还带有前庭。一些主体建筑两侧或后侧建有附屋,用于佣人居住和家人厨事餐饮等。建筑一般为两层,底层用于居住,上层堆放粮食、生产工具以及杂物,同时起到隔热隔冷的作用。正屋和厢房的前檐均设有用牛腿承托的下檐作为通廊,或在廊子的檐柱外侧加施牛腿托下檐,不仅丰富了建筑外檐立面,对减少夏季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袭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其构建形式和手法具有武义南部地区的典型特点。主体建筑两侧的厢房隔扇门往往设置成双扇,有较好的雕刻,是武义南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
山下鲍村古建筑大多数都有前后两进,前进大门院墙进去就是宽敞的天井,两边厢房,正中厅堂。厅堂后壁摆着祭拜祖先的供桌,两侧或一侧开侧门,进去后又是一个宽敞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卧室。前进用于会客或活动,后进主要是自家私人生活区,利用厅堂的后壁隔开,非常的巧妙。清澈的山涧、鳞次栉比的古民居、憨厚纯朴的山民……山下鲍村奇迹般地保留了几近消失的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村里巷道结构、建筑装饰、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着原生态人文状态。淳朴的山下鲍,四周青山环抱,翠色掩目,犹如世外桃源,安谧而静幽。沿袭了千年的结构布局,功能布局,内部布局,必然有其一定的意义与价值,它是几千年来集聚的经验和历程。在后人的设计中都将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都将成为我今后设计道路上的泉涌。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造是经过长期生活的阅历和经验的积累而体现出来的。人们将这些归纳整理,用符号及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由于时间的悠久所以自然而然的在其名词前加上了“原”字,这种原生态绿色民居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经久不衰,并被我们用于现在建筑当中,作为历史的印记和传承。
为建筑披上绿色外衣,已经成为当前建筑领域最为流行的行为。我正在以原生态绿色建筑的设计为题展开研究。同时,在我国,原生态已经成为绿色生态建筑开发的竞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