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切 覃先皓
(1.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岜暮乡畜牧兽医站,广西河池 547300;2.天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河池 547300)
几例牛皮下蜂窝织炎的治疗体会
王加切1覃先皓2
(1.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岜暮乡畜牧兽医站,广西河池 547300;2.天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河池 547300)
牛皮下蜂窝织炎是发生在牛皮下处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炎症。其炎性渗出物有浆液性、化脓性和腐败性等,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主要是浅在的急性肿胀和病畜体温升高。
该病多发生于颠倒是春初秋末,草木发芽发叶或雨量多、气候炎热的8-9月。本病呈零星散发,不具有传染性,小创口感染是主要发病原因。此外,吸血昆虫的叮咬也可引发该病。
春初草木发芽发叶或秋末雨量多、气候炎热,温热与潮湿交替,昼夜温差明显,瘴气迷蒙,细菌病毒较活跃,放牧牛采食旺盛,在赶山过程中易受各种各样的硬物划破皮肤,加上风寒暑热的刺激和蚊蝇叮咬,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导致该病容易发生。病原体多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本病临床症状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出为局部皮肤增温、疼痛、肿胀、组织坏死和化脓。全身症状为体温升高,精神和食欲不振。病初局部肿胀、热痛,呈捏粉状,其后变硬,皮肤紧张,无移动性,肿胀界线清楚,蹄肢下部发病可引起全肢肿胀、跛行。如不及时治疗,患部出现脓包,肿胀变为柔软波动,局部皮肤变薄,破溃流出脓汁。若脓汁向深层扩散,组织坏死,炎症可成为腐败性感染,脓汁腐败恶臭。
无病死牛,未做病理解剖。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为牛皮下蜂窝织炎。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为治则。
6.1 西药治疗
6.1.1 局部疗法
(1)对硬肿热痛者,可用5%碘酊进行环四周封闭注射,根据肿胀大小用量一般为15~20ml,即可注射后有时出现比原来稍肿大,但3~4d后可自行消失。
(2)消散炎症。在发病初1~2d,未出现化脓症状时,为了减少炎性渗出可用双氧水冲洗患部,并用氨基比林+青霉素进行病灶周围封闭注射。
(3)手术切开。局部脓肿较明显,应切开患部表皮,排出炎性渗出和脓汁,冲洗创腔,清除坏死组织,用抗生素等均匀撒布患部,起引流消炎作用,并严格按照外科要求处理患部。
6.1.2 全身治疗
治疗蜂窝织炎,除采取局部处理外,还须进行全身治疗,可用抗生素疗法和磺胺疗法,并采取抗破伤风类毒素预防注射。可用头孢噻呋钠5g、链霉素200万单位,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5d。或用10%磺胺嘧啶钠100~20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5~6d。
6.2 中药治疗
(1)外用生老虎芋300g、生野棉花根200g冲碎后,用米饭汤30~40ml拦匀加热50℃后盖敷于肿胀处即可。此方可起到排脓、消肿、生肌等作用,可连用3~4次。
(2)用车前草捣烂与酒加热到800C左右,待温至400C取药敷于患处,每天2次,连用3d。
6.3 预防
该病主要是防被划伤,放牧时尽可能地放在荆棘少的地方,同时离蚊虫、昆虫叮咬。
例一、2013年3月12日,畜主黄某电话求诊,诉一头体重约200kg黄牯牛,腹部有一肿胀块,开始手摸较软,经过两天后再摸变硬,耳根用手测温有点热,吃草少,有回嚼。要求兽医站派人来给病牛进行诊治。笔者接到电话后于半小时内到场,经检查:病牛腹部有一个约200cm2圆形肿胀块,触诊内有波动感,仔细观察见肿块中部有针尖大小的结痂创口。精神略微沉郁,测量体温38.2℃,鼻镜湿润,反刍正常,用16号针头插入患部,有红色浆液流出,患牛有明显疼痛感。根据发病季节和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牛皮下蜂窝织炎。于是叫畜主采来生老虎芋300g、生野棉花根200g冲碎后,用米饭汤30~40ml拦匀加热50℃后盖敷于肿胀处,同时每天再肌注一次头孢噻呋钠+链霉素+安痛定,连用三天后停药,7d后痊愈。
例二、2013年11月22日,畜主姚某前来兽医站求诊。主诉家养的一头大黄牛不吃草有两天了,睡在地上赶不起来,请求派人治疗。笔者和一同事随畜主前往,见病牛临床症状表现为卧地不起,精神很好,鼻镜湿润,反刍明显,强行站立后躯摇摆,左前肢悬蹄不敢着地,趾关节肿胀,提蹄检查见蹄底有一不规则形小创伤口,创伤口顶部内陷,边缘红肿;测体温37.8℃。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牛皮下蜂窝织炎。可用5%碘酊10ml进行环四周封闭注射,同时肌注抗菌消炎药,第10d痊愈。
(1)西药头孢噻呋钠、链霉素具有消炎杀菌能力;生老虎芋、生野棉花根、车前草有排脓、消肿、生肌等作用,中西药合用既可防继发性感染,又能促进肌肉生长形成。
(2)做好牛日常管护,搞好栏舍及周围环境卫生,驱杀蚊蝇,定期消毒是确保无本病的重要措施。
(3)一旦发病及早诊治,切勿延误病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王加切(1978-),男,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农村动物防疫和兽医出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