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

2014-04-06 02:45:27徐剑锋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经验中国共产党

徐剑锋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也向来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从经验中找出规律,并上升为理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对斯诺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靠经验吃饭。1939年10月4日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关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以及“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P606)的理论总结,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随即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对执政规律的探索。毋庸讳言,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中共的领导和执政,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过重大失误。按照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没有搞清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逐步形成了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和党的领导人的一些重大讲话,也都对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不断进行深入探索总结。譬如,1979年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98年11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十一个必须”,中共十六大提出“十个坚持”,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五年来的六条执政经验,中共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十个结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了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八个必须坚持”。从中共以往对自身执政经验的反复总结中,可以说,以下六点内容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核心内容: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它反映了“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使命和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就此问题多次指出:“根据我们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2](P314)“发展才是硬道理。”[3](P377)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党,其之所以上台执政,或者下野交出执政权,莫不跟其执政业绩和能力尤其是发展经济的业绩和能力密切相关。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对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发展更是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毛泽东曾经告诫全党:“没有武装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共产党。这个拿血换来的经验,全党同志都不要忘记。”[1](P610)同样,执政时期党的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经济建设上的突出成就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巩固的执政地位,可以说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付出了巨大的政治成本后换来的极其重要的执政经验。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打什么旗,走什么路,对于执政党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能否确保其执政地位不受动摇,有着成败攸关的意义。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合法执政的旗帜和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总和。当今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之所以能够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所接受,从根本上说,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就是坚持带领人民实行民主政治,实现共同富裕。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2](P168)1992年他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

由此可见,实行民主政治,实现共同富裕,实质上也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中国人民所郑重宣示,并为全中国人民所理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间达成的政治契约,更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那里取得执政地位的合法根据。偏离或者放弃了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也就等于丧失了继续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邓小平曾经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3](P208)现在有人蛊惑: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了,那么,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是有可能?因此,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政治上生死存亡的关键抉择。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始终突出强调的一条基本原则。1957年,对于如何建设一个新中国,毛泽东规定了六条政治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4](P699-700)。22年后,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2](P164-165),并在著名的“8·18”讲话中着重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2](P34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势必意味着不搞多党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和其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绝对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如果动摇了,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5](P224)

但是,坚持党的领导,要求中共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决反对和惩治腐败,保证党的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因此,中共十八大报告正确地指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四、坚持依法治国的执政方略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同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新中国宪政史上第一次提出:一切国家机关和各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的执政方略。这一执政方略的提出,体现了中共对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让邓小平等党内很多领导干部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如果不能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悲剧都无法避免。[2](P146、147、301、329、333)因此,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法制建设,重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要求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十五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公共权力的自我约束。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如果不能始终服从法律,那么,法律至上的地位就无法确立,法治必然荡然无存。法律如果不是像卢梭[6](P73)和罗伯斯庇尔所说的是铭刻在蔑视法律的暴君和忘却法律的奴隶的心上[7](P348),或者说,法律如果不被所有的人们真正地从内心加以信仰,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就不可能有至上的地位。人们可以说,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实施的,就跟很多的教科书中所说的那样。但是,徒法不能自行。如果违法的恰恰是掌握国家强制力的人自己,而他又不自觉自愿地接受法律的约束和惩罚,这个时候如何实施法律?因此,法治最终能否真正实现,人们也只能寄希望于执政党自身,在领导人民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接受法律的统治和支配,自觉自愿地依照法律的规定有限制地使用手中的权力,自觉自愿地维护法律的生命,促进法律的实施。惟其如此,人民才有可能安居乐业,社会才有可能长治久安,国家才有可能免于折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有可能长期保持。

五、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治国方针

参与美国制宪工作的麦迪森曾经向纽约人民撰文说:“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8](P264)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根据他对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在引用了麦迪森这段话后说:“在许多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政府连第一项职能尚不能行使,何谈第二项。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在那些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恰恰缺少 了权威。”[9](P7)中国共产党经由邓小平多次阐述的“稳定压倒一切”的治国理念,与麦迪森、亨廷顿等人的上述思想有着高度的契合。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说:“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去年一年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2](P251)1985年5月他 再次强调:“不安定,政治动乱,就不可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都谈不上。治理国家,这是一个大道理,要管许多小道理。”[3](P124)1989年,他结合当时的形势背景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3](P284)“道理很简单:中国人这么多,底子这么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业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3](P331)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列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之一。

中国是个大国,是个有着十几亿人口、地域辽阔、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各种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维护这样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对于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无疑是必需的,也是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的。问题是,影响我们社会稳定的因素究竟是什么,稳定应当通过什么方式、什么途径、什么代价取得,社会所真正需要的稳定应当是怎样的一个稳定,正确地不失时机地回答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极大地考验着中共的政治智慧,也深深地关系着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关系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命运。

六、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经指出,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此话很通俗地揭示了中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

所谓统一战线,即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历史任务,分别与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群体的社会成员结成的不同的政治同盟。其本质,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争取最广泛的人心,凝聚最广大的力量,形成全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为实现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毛泽东将统一战线视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邓小平在1979年10月19日的一次讲话中再次强调统一战线作为重要法宝的作用。[2](P203)1993年11月5日,李瑞环在全国统战工作会上强调:“要把有没有统战观念,懂不懂统战政策,会不会做统战工作,作为衡量主要领导干部政治素养、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10]2000年12月4日,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新世纪,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5](P143)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它列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之一。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作为执政党,必须有办法能够有效地整合这样一个分化的社会,从而可以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自身执政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以最大的包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各界人士。事实证明,有着独特而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是构成和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是古老的政治学理论之树的一个新枝。近年来,在理论界和党务工作者的共同培育下,这个新枝已经显得生机勃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逐步推进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个理论新枝也必将愈加枝繁叶茂。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8]汉密尔顿,杰伊,麦迪森.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0]李瑞环.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17/content_2709783.htm,2014-07-01.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经验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坚持党的领导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