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艳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新不仅在于与传统媒体相区别,更在于不断处于变化之中。有专家指出:新媒体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软件或概念,而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形态各异,功能多样。例如,qq、Email、论坛、社区、微博、博客、微信等均是新媒体的代表。
在新媒体的互动传播时代,每一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受众者,尤其是随着微博、微信、米聊等及时通讯软件的大量运用,新媒体已近乎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大众表达观点与抒发情怀、情感、感想等的“民意广场”。
1、注重追求自由个性。当今中国与世界接轨日益密切,加上外来文化的涌入,90后大学生追求思想独立,推崇个性自由,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交织中锤炼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新媒体作为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平台,正契合了当今大学生对于自由与个性的追求,在虚拟的空间获得表达观点的机会,自由畅谈对社会、学习、家庭等各方面的观点。
2、重视虚拟空间的沟通交往。BBS、E—mail、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轻松和便捷的途径和手段。在新媒体提供的虚拟空间中,由于交流双方多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减少了来自其他个体或社会因素的干扰,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也有助于更好地交流思想传递情感,使互联网成为了当今大学生以及众多网民表达个人观点、思想、诉求等的新平台,通过发帖或在线沟通获得他人的帮助、理解、交友、尊重等,同时更期望在此平台上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进行对话,解疑答惑和解决困难。
3、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校园文化和学生的业余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校园文化的时空限制,形成了一个资讯四通八达且无屏障的新环境。信息的发布、传播、评论等更具自由性、随意性、难控制性,而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因而很容易被动接受外界信息,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价值主体自由化、价值导向多元化等问题的产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
4、部分学生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心理障碍。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新媒体没有时空界限,是一个自由畅游的虚拟空间但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全新环境,具有现实世界的影子又具有网络化的身影,对于受众而言需要在两者之间谋求平衡而不受其所累。但实际运用中,大多数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在新媒体交流,言行无规范,肆意抨击,导致道德弱化现象频发;还有部分学生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等问题,进而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倾向,引发信任危机和人格心理障碍。
1、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在互联网时代以及新媒体的辅助下,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更为便捷,对社会的认知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自我认可度相比以往年代大学生更强。然而,这种认知与认可并非均是正确的或积极向上的,如果不能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加以教育,一味的压制,只能适得其反,乃至激发矛盾。因而,对于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转变思想,提升对新媒体的认识,充分挖掘新媒体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其辅助教学工作;其次,针对新媒体的开放自由、信息海量、传播快、及时通讯等特点,坚持疏导为主、严禁堵塞、以德教育,平等互助等教育方式,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信息海量且传播速度快,是新媒体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而言,必须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途径与渠道等充分了解并加以监管,最大程度的将消极思想、违反社会公德和法律的信息排除在外。首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对校内网、学校官方微博、学生自建微博等加以监控,抵制不良信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到新媒体之中,加强对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适当的融入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目的。因此,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发布信息的监控机制,从信息源头把好关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
3、渗透引导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将网络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充分占领新媒体网络阵地,建立高校新媒体为核心的互联网平台建设,使之覆盖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宿舍、图书馆、课堂等重点区域。坚持传播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思想、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社会道德和责任感以弘扬社会正气;其次,不断创新与大学生的虚拟空间交流方式。应善于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如建博客、播客、QQ 群、有效导帖、适时跟帖、及时结帖等方式,积极参与到网上交互性较强的栏目中,以平等的身份交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渗透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信息,以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言论的引导。
4、虚实结合掌握实情针对教育
当今大学生对于网络均有不同程度上依赖,不论是学习还是娱乐都离不开互联网,网络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甚至有些学生在两者之间产生混淆,将虚拟世界里面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实践”到现实生活之中,给自身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正视这种现象,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既紧密联合又区别对待,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虚与实,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和行为习惯等。一方面,所有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都可以通过有效转换,在虚拟空间中组织实施。应根据虚拟空间信息丰富性、交往隐匿性等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形式,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与现实空间的有效互动。另一方面,虚拟空间中的问题来自于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写照。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忽视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情感宣泄,不可放弃对大学生虚拟世界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虚拟空间的行为往往是大学生内心真实的写照,作为教育者应认真对待并针对性加以引导。
1、开通班级微博群,加强信息交流。辅导员通过对微博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发布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信息,或者建立专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对大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首先,加强对教育主体的培训。其一,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培养,促使其与时俱进,用新思想与新观念武装“头脑”,降低乃至消除与新时代大学生之间的时代隔阂,为信息化时代政教工作提出创新意见;其二,加强对微博的认识,熟知操作并注册个人微博和建立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的微博群;其次,充分调研当前大学生思想动态以及价值等信息,制定符合需求且具备教育意义的微信内容,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有效互动。
2、明确分工,精细化运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广泛,为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佳化,必须明确分工,精细化运作。首先,政教工作者利用个人微博,发布工作上的感受与心得吸引学生关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其次,班级或学院为单位的微博群,发布学习资讯、个人学习心得、社会热点信息等并恰当的融入教育思想,既增强与学生之间互动又实现教育目的;再次,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学生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予以活动之中,强化政教工作;最后,政教工作者,及时关注微信动态,回复学生的提问,使之感受到关怀并得到切实帮助。
3、线上线下有效对接双轨运行。线上线下,虚拟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线上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微博发布资讯、反应问题、问题讨论等。对于高校而言,则获得收集大学生意见的渠道,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给予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及时沟通的桥梁;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微博获得展示自己和向校方咨询和寻求帮助的另一途径。
通过上述线上活动获知学生动态和内心诉求固然重要,但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则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任乃至产生负面心理,因此线上收集信息,线下积极行动解决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线下微信负责人及时将相关问题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并督促、跟踪问题解决情况,根据时间节点将解决进度及时通过线上反馈给广大学生,以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
4、激励与监督相互并重。微博是受教者与教育者互动的新平台,要将之作为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的新天地。因此,必须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对社会、经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想法,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积极发言者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互动不积极者,要了解情况,加以引导,使之融入其中。同时,在鼓励的同时引入监督管理机制,避免色情、暴力、消极等不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言论充斥其中。作为教育者必须要建立过滤机制,确保微博信息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