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珍珍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的遵循,而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社会对某一层面群体的规范要求,而是对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价值观能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能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内在一致,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泉州素有“民办特区”之称,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十分天下有其九”的重要地位,就业人数占全市九成以上,缴纳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八成,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泉州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所认知、认同、 接受,并自觉践行服务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历来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头戏。
近年来,泉州按照中共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从泉州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三个倡导”,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思想共识是一切事业顺利推进的前提,是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认同并形成共识,且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地内化于心,坚定价值观念,坚守道德底线。对此,泉州市在加强宣传上的主要做法是坚持重点突出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一是重点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宣传引导,主要通过举办培训班、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展开。如举办 “泉州企业家与中国梦”、 “泉商大爱之情怀”等专题报告会,在分享企业家成功经验的同时,深入学习中共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加深对中共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领会,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转化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二是对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引导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通过媒体宣传、社会宣传、文艺作品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使其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所认知、认同,并内化于心,形成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种精神在泉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身上体现为“敢为人先、爱拼敢赢、念祖爱乡、回馈桑梓”的泉商精神和传统。为弘扬这些精神和传统,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搭建平台与创新载体相结合,牵线搭桥开展了泉商联村结对帮扶,光彩事业等“同心”实践活动,引导泉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美丽泉州”建设,参加扶贫开发和公益慈善事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无论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台湾水灾、还是西南旱灾,泉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都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近几年来共投资各项光彩事业、捐赠公益事业超百亿元。仅2010年至今,泉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捐赠公益事业金额1000万以上的就有108家,全市共有1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被授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和“中国慈善家”称号。在2013年召开的第四届闽商大会上,有逾85人捐赠超1000万元,荣获省政府颁发的“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1]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泉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最好的诠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向往的共同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必须发挥各个阶层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对此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典型带动与普遍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优秀企业家”、 “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评选表彰活动。在此基础上,不断规范表彰办法,拓展表彰范围,严格表彰条件,完善表彰机制,扩大表彰影响,努力打造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较强示范效应的表彰品牌和多层次的表彰体系。通过评选表彰活动,深入挖掘和树立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深刻感染力的先进典型,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起过得硬、学得到、立得住的时代榜样。与此同时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广泛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在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和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社会层面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即沿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方向发展,保证社会和谐健康。泉州能成为外来务工者心目中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原因在于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多项政策和保障机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制定商事调解机制,通过健全劳动三方协调机制,泉州市鞋业商会联手晋江纺织服装协会成功对抗阿迪达斯发起的“三条杠”之争,开创了行业协会为整体产业利益联手对抗跨国公司的先例,维护了行业整体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市县两级法院共邀请商事调解员参与化解案件2828件,调解成功2669件,调解成功率达94.4%,有效维护了泉州社会的和谐稳定。[1]
总体而言,泉州市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偏差的现象和问题。如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追求金钱至上,重利轻义;有的摆阔斗富、生活奢靡,不讲道德、不守信誉;有的信仰迷茫,信念动摇,信心缺乏。
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了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价值取向;二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身构成多元,素质参差不齐;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手段、方式上存在偏差,难以被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同。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实现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道德认同和行为认同,做到知、情、德、行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主体需要和自觉追求。[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炼和概括,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普遍接受、理解和践行,必须寻找正确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形式,在能够打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心扉的表现形态上下功夫。具体而言,一要构建分层分级的教育体系。按照年龄和工作性质等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受众对象进行分层分级。对民营企业家来说,应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引导企业家真正认识到,企业承担适当的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形象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企业家自觉地把社会责任建设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把社会责任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其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来说,应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基本的公德意识,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培养,逐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二要创新教育形式。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如手机短信平台、微信平台、智能手机网络平台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传播。通过表达方式的大众化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话语,让民众在日常言行举止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并在举手投足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努力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质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认同,其中,民主法制、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目标的完成,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主导作用。因此要赢得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广泛认同,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具体而言,一要为企业的生存做好服务工作。近年来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接踵而来,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深受其影响甚至面临生存发展的危机,如鞋服企业库存压力逐渐加大等。帮扶非公有制企业消化库存、度过难关,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满足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公平、求安全、谋发展”的需要,是温暖民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二要为企业的开拓发展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如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金改区”、“综改区”的有利时机,强化政策支撑,进一步健全融资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其他服务体系。开展“民营经济政策进万企”宣传活动,重点做好中小微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为助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做好服务工作,赢得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信任与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同。主要途径有:一是培育企业家精神,发挥行业精英的示范作用。企业家精神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切行为以社会效益为重。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借助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公共传媒系统,行业精英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充分发挥行业精英在行业中的教育者、传播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和践行者。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企业文化是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而凝聚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具有引导价值、凝聚精神、约束行为、激励斗志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并贯穿于企业价值理念、规章制度、形象标识、日常行为各个层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互融通,相互促进,使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坚持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真正做到知、行统一。[3]
行为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终极目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就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达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创新机制,通过制定制度、政策和法规等手段保障行为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而又相互合作、作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社会、群众等各方力量并形成培育合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主动践行。二是创新奖惩机制。鼓励正确的价值观,抑制消极的价值取向,抵制腐朽的价值观,惩罚错误的价值观。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表扬和鼓励,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批评和惩戒。通过激励和惩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理性认识和理性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尊崇之心,在行动上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浩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创新,实现内部生成与外部推进相结合,才能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主导价值观念,成为他们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并予以践行。
参考文献:
[1]泉州市工商联(总商会)十三届三次常委(扩大)会议工作报告[EB/OL].泉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官网http://www.qzcc.org/News/GZBG/ShowInfo.asp?Id=3986.
[2]赵坤.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传播[J].新西部(理论版),2014,(3).
[3]赵开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建设[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