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评马社香《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

2014-04-06 07:15王凡
关键词:毛泽民方志信仰

王凡

(汉口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信仰的力量
——评马社香《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

王凡

(汉口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本书评从历史广度对朱旦华女士的革命生涯、情感世界、心路历程进行唯物主义再思考;从个体深度品鉴其女革命家、女知识分子、伟人伴侣的多维形象;凸显其作为历史的建设者与见证者的党性、人性、传奇性的美学价值。

朱旦华;信仰

今春一月,马社香女士的《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一本人物传记,它可谓填补了一项历史研究的“空白”,因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朱旦华这一名字,确实鲜为人知而略显生疏。

历史人物传记中,笔者一直偏爱口述历史——传主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以第一身的形式娓娓道出,会更具历史真实,也便于读者随着艺术之笔,由表及里去对人物的心灵底蕴作更深入地掘微探幽。《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一书,充分地满足了我的这一阅读期待。翻开书页,一位世纪老人的革命生涯、情感世界、心路历程跃然眼底。掩卷深思,朱旦华女士的形象复合而多维:历经坎坷矢志不移的女革命家、回顾岁月深情温暖的妻子与母亲、深思历史时真诚智慧的女知识分子……读时深受感动,读后启示良多。

一般意义上革命家的“夫人”,多贴以“伴侣”的标签,在丈夫真山真水的革命生涯中,仅以追随、理解、协助的姿态出现,演绎的也大多为“愿为波底蝶,随君至天涯”的女性奉献。访谈录中两次婚姻皆是与名将之弟和杰出革命家缔结连理,朱旦华女士的超越性在于她的人生并非仅仅囿于这种女性婚恋际遇的传奇,而是辐射了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在民族觉醒、革命变迁、政党更替等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大史诗”的背景下,书写着一名革命女性独立自主的理想追求与执着的信仰坚持。

她的经历是中国共产党唤醒青年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生于宁波,长于上海,在半封建半殖民的旧中国,民族商业凋敝衰落的背景下,家庭沦为赤贫,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教育,毅然离开上海、背井离乡,奔向了革命圣地延安,再也没有回头;在延安,海阔鱼跃,天高鸟飞,她风华正茂不断成长;后服从组织,长征新疆独立开展教育工作,又风去突变,夫死子幼身陷囹圄;又随西柏坡进京,解放后开始了呕心沥血的妇女与统战工作,杂以庐山会议与文革冲击……是一条典型的近现代女知识分子认识革命、趋向革命、参与革命,在革命浪潮中追寻人生意义的人生道路。

好的传记,不仅是还原历史以满足后人的好奇心,更会试图还原人物的内在精神与品质去传达一种力量。马社香女士为写就此传,十一年间不断跟踪采访朱旦华,近距离乃至零距离的对话与挖掘,她笔下的朱旦华极具精神魅力,这种精神魅力不仅体现为顺境时如火如荼、活活泼泼的革命热情;也表现在逆境时坚韧执着的不改初衷:新疆牢狱里,面对盛世才们穷凶极恶的迫害经受的生死考验;文化大革命时面对黑白颠倒的精神诬蔑与身体折磨时的坚强自勉;更显示在不因曲解冷落而放弃怀疑:反右运动中顶住政治压力对同志的善意保全、儿子毛远新判划为反革命时的不怨不艾……春秋代序,屡经磨砺,老人对革命的信仰却如寒梅迎风,日久弥香,曲折坎坷方显坚持的珍贵,“革命的信仰怎么能随便改变”(朱旦华语),读者可以从中真切体会到一种无言的精神力量——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

女性传记,爱情与婚姻是绕不过的话题。朱旦华女士一生历经两次婚姻,第一任丈夫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的大弟弟毛泽民,第二任丈夫是新中国第一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方志纯,著名革命家方志敏的堂弟。相较于一般读者二次解读时极易将眼光只对其婚恋对像的传奇作肤浅的停留,作者其实更注重表现朱旦华女士对待婚姻家庭的温暖深情与超越常人的理性审视。

春兰秋菊两相依,她的两段婚姻都和谐美满、相知相惜:战斗新疆时与毛泽民一见钟情、邓发的撮合下喜结连理。与方志纯日久生情、和平岁月里相敬如宾、蒙冤落难时相濡以沫……因为多年采访接触的惺惺相惜及同为女性的视角细腻,作者很注意将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的想象力、感受力巧妙融合,还原历史真实时,缀以生动可感的生活细节与细致真切的心理描写,如与毛泽民的新式婚礼上含泪合唱《五月的鲜花》、身陷盛世才女牢时书写长诗《新春之歌——为死难丈夫而作》表达刻骨思念、月华如水之时与主席泪眼相望共伤亲人远逝……庐山之夜,感慨于贺子珍一生痴情对主席的无法释怀,她发出了如哲理诗般的内心独白:“毛泽东和毛泽民兄弟两人,都是一代英杰,与他们兄弟的爱恋和命运,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见了,要珍惜;离开了,要懂得忘却。忘却,有时候是新的理解、新的珍惜。”面对方志纯的追求,她亦曾深夜起徘徊,有过迟疑与思量:“恍惚中梦见了毛泽民,毛泽民没有讲话,只是一会儿他和方志纯在莫斯科红场瞻仰列宁墓,一会儿是他俩在新疆八户梁招待所并肩长谈。毛泽民和方志纯在土地革命时就是好战友,在苏联求学两人又同住一间房。恍惚中他们两人似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梦中的我怎么也分不清楚了……”以及人到晚年在方志纯墓前的深切怀念……这些生活细节与内心独白的运用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我们看到的朱旦华女士亦更加骨血丰盈:既有女革命家的革命情怀,又具普通女性的儿女衷愫,读者能从人性的角度去领略其更具魅力的人格。

更引人思考的是老人对自己爱情的独特卓异的理解,不但诠释了革命先辈们深刻的爱情内涵,而且阐述了作为儿女衷愫的爱情与无产阶级理想、事业的关系:爱情的产生不仅是生理层面的两情相悦,更应是精神层面的两心相知,只有诞生于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基础上的情感,才更真挚长久!“爱情和婚姻强调一个‘缘’字,如果我没有参加革命,可能很难遇到像毛泽民那样的铮铮铁汉、方志纯那样克已奉公的老黄牛。革命队伍中,坚贞不渝的爱情和美满婚姻是比较多的,主要原因,革命本身从思想领域来讲,也是一次次解剖自私感情,升华高尚情感的运动!它将夫妻感情、同志感情都变得比较纯洁和高尚。”“在革命者的感情世界里,缘份、爱情、革命结为一体,它唾弃自私狭隘的成分,将美好的感情升华为比较宽厚的人性和智者自由。有首歌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对革命对爱情婚姻无私奉献的人,他的心灵永远是年轻的、快乐的。因为,他懂得珍惜和奉献。”承平之世的今天,我们已远离了激情、理想与崇高,在这样一个浮躁年代里,爱情被反复算计,日益庸俗,重读一位革命女性的爱情体悟,我们,会不会如清风拂面却又自惭形秽?

老一辈知识分子书写回忆录,历史反思,往往是他们惯于承担的历史义务,本书的第三个亮点,是朱旦华作为一名女知识分子对历史的一种自觉反思。老人身份特殊,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的发展,岁月深处,台前幕后,相较于旁人,她亲历见证了更多不为人知的节点与细节。马社香女士本身也是一位具有历史视野与学术精神的作家,她有意无意地使该访谈录延续了这种知识分子回忆录中“反思叙事”的传统,在提问设计中着意于重大历史节点的衍变、重大历史事件的辨析与重要历史人物的涉及,适度把握着老人的思维在特定历史缝隙处作短暂停留:澄清历史真相,讨论功过是非。反思力度,从思想上支撑了这部访谈录的价值。

而历史反思,什么态度与方法才是科学的?朱旦华老人给出的答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她亲历过50年代末的反右抓右、妇女投入大跃进、庐山会议以及本人受到严重冲击的文化大革命,如何看待毛泽东时代的成绩与问题,老人始终公允地认为 “不能倒转历史来评价和点评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全面客观地评价。如庐山会议中毛、彭的会议冲突,她认为“1959年,我们党虽然执政了,但从战争中走出来不久,横跨中国封建半封建的痕迹、走过战争年代的痕迹都还太厚太重!党内接纳不同意见的机制不可能健全,自我调解自我完美的机制尚未能建立。不能超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几千年文明史,来简单要求所有参加和主持庐山会议的人,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人。”她认为对历史应作实事求是的分析,绝对肯定一切或彻底否定一切都是极端与不科学的。对毛泽东为何发动文化大革命,她认为要联系毛泽东本人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对共产主义本质的理解以及当时国际、国内复杂的严峻形势,才会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公正评论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出发点与选择方式上失误的矛盾,才能正确思考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风险问题。高明的历史学者,不仅会告诉人们历史上曾发生过什么,还会智慧地给人们一种解释或提醒,启迪你思考: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

历史如烟如尘,亦如镜如鉴,真正的历史反思,往往既需历史眼光,也要现实情怀,理性回顾都是为了警戒当下,老人对国家的现状、将来,无时不有一种清醒的关怀:教育体制的僵化、联产承包与农村建设、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干群关系……“要为人民服务,不要为人民币服务!”人至暮年,坚拒政府为她调配的别墅楼,病至沉坷之际,仍对党风腐败充满深深的忧患……

无论是超越的历史眼光还是饱满的现实情怀,都是对共产党的“血浓于水的深情”,而解秘这份深情的精神密码,其实来源于属于整整一代人的共同的精神信仰——“捍卫真正共产党人的信仰,永不改变!”因为这份信仰,才有了她历经坎坷而执著不变的革命道路、才有了她“对革命业和所爱的人感情的奉献和统一”的爱情婚姻、才有了她枝清叶静弃繁华、高风亮节的晚年……

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切的一切,皆缘于信仰的力量!

猜你喜欢
毛泽民方志信仰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红色管家毛泽民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铁肩毛泽民
铁肩毛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