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梅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但要实现这一基本治国方略,需要全民自觉守法,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可是清华投毒、复旦下毒、南航刺杀,刚过去一个马加爵,又来一个药家鑫,还有最近连续发生的校园性侵案,施暴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昔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学生们现在到底怎么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的大学生,他们又担负着未来国家的使命,今后不管他们在哪个领域工作,遵纪守法是每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精神,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的重任。
从这几年的有关调查和报道来看,大学生法律意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都比较重视专业课,而对公共基础课不太重视,法律基础课更是被弱化了,虽然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实际中还是被边缘化。特别自05方案改革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在一本教材里,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仅依靠这本教材里二、三章相关法律内容以及老师的讲解,学习到一些法律基础知识,这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呢?而且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国家规定54学时,到各高校也会被删减,而给法律基础部分的可能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思修课在有些学校已成为各学科老师都可以上的课程,因章节、课时以及老师自身专业的限制,有的老师可能对思修部分会精讲,因为这部分内容大家都能说出一、二来,对法律基础部分少讲甚至不讲,所以高校大学生在这种背景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再加上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学校的法律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受传统应试教育和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也是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公共课却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到考试时也就是突击一下,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又怎么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更别说深层次的感悟体验了。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是一知半解,法治观念淡薄,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有些大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循规蹈矩,很难会跟法律打交道。其实有的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触犯了法律。例如在大学校园里会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们因为经济尚未独立,为了图便宜,很多人都买二手自行车和二手电器,殊不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买到了赃物,触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相关内容。这就是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缺乏一定的法律知识造成的后果。
尽管法律基础课不太受重视,但在法律基础课上通过专业老师的讲授,学生们还是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学生们都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该采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在现实中如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有的同学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有可能就会头脑发热,采取一些过激的,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有的同学则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或钱物被借有去无还时却只能自认倒霉;在勤工助学中拿不到工资,甚至人身被威胁只能哑巴吃黄连;购物时不知道索要发票及相关凭证;找工作中上当受骗不知道要找谁投诉——类似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因此,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使其学以致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由于当前的大学生群体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他们更加注重实现个性的张扬,总是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为彰显个性,认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存有逆反心理,有的甚至故意违反校纪校规,认为也没什么大不了。对法纪教育更是无所谓,认为我只要不干杀人、放火之事,法律又能奈我何?我曾经在课堂上做小测试,试问学生:违法是不是犯罪?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回答是,有三分之一的回答不是,还有三分之一的犹豫不决,可见,很多同学可能把违法与犯罪等同起来,在他们心中只要不犯罪就是守法,遵守刑法就是守法,甚至认为我不违法,也无需学法。即使是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也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使大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但并没有告诉他们,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再加上教育与宣传的局限,所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差,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因此,加大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力度,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个性鲜明,他们关心国家法制建设,期望法治,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现如此,社会中出现的种种违法乱纪事件的报道,让大学生们感觉到法律只是摆设,执法形同虚设。因此,希望各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人性化,司法公正化、合理化,守法的自觉化、诚信化;各大众传播媒体也应当对一些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合理建构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内容,以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获取法律基础知识的主要渠道,属于公共基础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坚持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在课程内容设置中,一要始终把法理学、宪法学作为法律基础知识的重点,必须把法的本质、价值、功能以及法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法理内容根植于大学生脑海,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二是要适当增加民商法的内容,以强化大学生对司法的认知,应多讲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增强普法效果;三是鼓励法学专业教师多开设法学课程选修课。这些法学选修课最好能围绕各高校的专业以及学生实用的法律开设,以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2.不断探索法律知识教学新方法,提高法学知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守法、用法了。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相关老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可以运用典型案例教学法。多选择一些社会影响力比较大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如“远华特大走私案”、“薄熙来案”等案件,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大于权”的观点;二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法律主题活动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能更加深刻掌握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三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PPT、视频音像资料的辅助,激发学生对法律及法律现象的学习兴趣。
3.引导大学生开展法律实践,以增强法律意识。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多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学生涯极为枯燥,组织学生去参加法律活动,让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如何运用现今法律进行维权,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知法、用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可采取如下渠道:一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维权的活动,能合法有效地通过法律救济途经得到妥善解决;二是在校园内组建法律社团,建立法律言论沙龙,对于社会上不合法的事情敢于仗义直言,并通过舆论的力量匡扶正义;三是积极宣传法律知识,组织法律咨询活动进学校、进社区等等;四是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开庭,或聘请有关司法人员或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制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法律意识。如“马加爵杀人案”,事后有心理专家专门研究马加爵杀人动机,最后得出结论是他可能存在人格障碍。平时他内心很压抑,一旦遇上某些事情,就有可能爆发。现在大学生虽然已经达到法定年龄,但心理年龄尚未成熟,极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导致情绪波动。所以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又是源自于社会、家庭及自身等原因,若他们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疾病,增强抗挫折能力,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使他们拥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尽可能减少大学生违法案件的产生,以维护校园内外的安定。
5.实行“依法治校”、“依法育人”,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是外面大社会的缩影。学校在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活动必须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并严格按照《教育法》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活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创造“校园法制”宣传的良好氛围,还可以通过“依法治校”、“依法育人”等经常性的校规校纪教育,使法制教育实时化、常态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制氛围之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一个家庭教育机制的优劣,对孩子的成长及守法意识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势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为人处事及法律素质。家长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等,发挥亲情说服的效用,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首先,家长应注重自身形象,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家长的个人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能否顺利成长成才。如果家长平时素质低劣、品行不端、行为恶劣,子女会把他们的行为模仿出来,所以家庭氛围优劣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生活态度、个性的养成。其次,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父母对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关心,不溺爱、不放纵、不粗暴。“李天一案”可以说就是最好的警示。最后,父母也要跟子女多交流沟通,平等对待孩子,成为孩子的知心好友。我深信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肯定存在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方法。
总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方共同协作,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把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家庭内外都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宣传、遵守法制的大课堂,利用校纪校规、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法制观,这对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魏敏.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0-01.
[2]于丰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世界家苑,2011-11.
[3]龚慕霞.社会变革背景下大学生民主法治价值观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