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靖
(武夷学院 资产管理处,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量减化、再利用及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即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活动的总称,通过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等方式,将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1]。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化涉及的相关问题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成为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数量剧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浪费现象频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全球人类的发展延续。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但是很大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使得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逐渐恶化,生活、生存质量逐步下降。当前,我国雾霾现象频发、污水横流,因环境被破坏或污染而产生“铬大米”、“癌症村”、PM2.5等的重大新闻事件连连不断。目前,由于我国人口多,资源有限,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面积仅有1.43亩;人均森林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面积仅有1.9亩;四十多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形势极其严峻。应该说,无论是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国内能源资源供给能力方面,还是从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全球发展趋势等方面来看,我国都无法再靠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社会发展的出路在哪,应该说,循环经济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期,全社会都必须一起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正是在当前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的背景下,今年1月份,国务院5号文件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以下称《计划》),标志着循环经济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务院5号文件指出,“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文件的出台,蕴藏着在“十二五”发展期间,循环经济的发展将进入新的时期,循环经济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和更大的推力,进而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成为我们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该《计划》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的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000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计划》还提到,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八十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3]。这些与传统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循环经济发展是在没有大范围地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的基础上,把原先线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成一种环形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计划》出台之前,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先后出台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也是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的法律;而《废弃电器电子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和《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法规,则是具体的部门规章,其主要作用是具体干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上述法律法规的综合理解,笔者认为可以更为形象、生动地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概括,也就是说,围绕“废”要做到最大程度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无后遗症的现象,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节能、节材、节地、节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争取做到 “从源头上减废”、“在治理上转废”。这里所指的“废”,是说在生产、经营、消费、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未完全被利用的资源所形成的各种废弃物或者排放物等;“减废”,就是要做到最大程度减少排放、节约资源、控制浪费和降低污染;“转废”,也就是要把各类废弃物或者排放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变废为宝。笔者认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围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源头上减废”、“过程中治废”、“末端上转废”全面发展,构建立体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第一产业,也就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林业、种植业、渔业和畜牧业等在内的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第一产业要着力构建循环农业体系。
从“源头上减废”方面来看,要进一步推动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化经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构建循环农业体系。循环农业体系,就是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投入量、降低废物的产生和排放量,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资源效益的有效统一。在此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化水平;要推动发展农业产业链;要结合各地特点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农业重点产业项目,积极发挥本地优势;要加强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兴修水利、提高肥力;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大程度提高农业经济的循环水平。
从“末端上转废”的方面来看,要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的发展模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重新再利用联系在一起,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使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整体的效益。例如,在竹林加工业方面,加强节能降耗,畜禽粪污、竹林、畜禽加工副产物等方面的资源化再利用;在开展畜禽养殖及设施渔业方面,要做到清洁生产;在农田方面,要进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回收再利用农田残膜、灌溉器材等废物;构建畜牧业、林业、渔业、工农复合业等方面拓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农林牧副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
总而言之,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废弃物“四化”利用:一是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通过组装沼气发酵装置及配套设备,改进工艺技术,组装秸秆气化装置,改进燃气净化、秸秆干发酵等配套技术,使秸秆直接燃烧供热,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效能源。二是农业废弃物饲料化利用,农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类物质和蛋白质,经过废物氨化处理和微生物处理转化等技术处理,就可以将农业废弃物作为饲料使用。三是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利用腐生生物高值化转化技术、生态型肥料技术、秸秆纤维类废弃物沤肥还田技术、农作物秸秆整株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技术和畜禽粪便高温堆肥的复混肥生产技术等畜禽粪便开发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进行肥料化,发挥它们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农业废弃物材料化利用,例如,利用稻壳生产自碳黑、氮化硅陶瓷、碳化硅陶瓷的原料;利用经炭化后的稻壳、秸秆生产钢铁冶金行业金属液面的新型保温材料;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纤维性植物废弃物人造纤维板、生产纸板、轻质建材板等材料;利用棉籽皮、秸秆等栽培食用菌。
第二产业,也就是指工业。当前,我国是个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国家,构建循环工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循环型工业体系将重点在煤炭、钢铁、电力、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化学、食品、造纸、纺织工业等方面开展,着力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企业节能降耗等重点发展方向推动各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源头上减废”的方面来看,要重点抓好减排、节能、治污等方面的工作。节约资源,从输入端就开始减少物质量,从而使得废弃物排放减少或避免,尽可能选择符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源头防控”、减少“末端治理”方式。目前,我国工业耗能较高、污染物的排放量较大,烟粉尘、二氧化硫、固体废物等多种污染物总量较高,环境容量不足等方面因素一直是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势必要坚持增加减排种类,能耗总量控制,着力治理污染,拓宽减排领域,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循环工业。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工业要按照循环、绿色、环保的标准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对新上项目要把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改造传统产业的基本要求,作为行业准入标准与预设的门槛,最大程度节能、降污、减排。
从“末端上转废”的方面来看,要着力推动废旧物资回收,重新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目前,我国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企业已经近6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人,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生力军,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壮大。然而,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水平还较为粗放,整体行业还存在不够专、不够强、不够精的缺点,回收利用率还相对较低,改进发展空间还比较大。比如,废钢铁回收率比较高,也仅为70%~80%,而废塑料、废纸等生活生产中的“大件”,回收率才仅为25%、20%。下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使废旧物资回收网点更多、更合理,并加大对废旧物资回收行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同时,要加强市场秩序规范,定期对废旧物资市场进行清理检查,建立有效监管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不断为循环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循环经济最大的发展空间在于第三产业,涉及宾馆、旅游、餐饮、环卫、娱乐、物流、物管、金融、信息、文化、教育等社会典型的行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较,第三产业是我国较为薄弱的环节,也因为第三产业自身的特征,从而为循环经济发展预留了较大的空间。
构建循环型的第三产业,要合理引导、规划我国的第三产业,使之迅速健康发展壮大,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消耗能源少、占用资源少、产生污染少而效益高、附加值高、可持续性高等方面的特点[5]。在此过程中,要倡导绿色化、低碳化的服务业,推行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鼓励零售和批发企业对过期食品、废弃包装物、垃圾等进行合理分类回收,引导社会消费模式科学转变,支持建设绿色生态型物流园区,推进旅游景区绿色化、清洁化管理,倡导餐饮业绿色服务,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引导消费者社会消费模式向低碳化、绿色化逐步转变。以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旅游业为例,它以现有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来吸引大量游客和引进投资项目,并带动附属产业和下游经济的产业链发展,是一种经济效益高、成本低、绿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循环经济中较为典型的经济类型。旅游行业发展应该遵循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循环开发再利用为前提,减少资源性污染浪费现象。
相比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海洋经济方兴未艾,迫切需要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资源产出率,从而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瓶颈。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开发板块主要立足于陆域,相对忽略了海域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目前我国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陆地循环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我们要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起步阶段就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着力推动陆地海域的大循环,为今后发展做好铺垫。国务院2008年批准发布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首次从国家层面专门对“海洋循环经济培育引导”进行了部署。在此基础上,要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原则、重点以及政策和技术支撑。要充分利用海洋产业和陆地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互补性与其共生关系,努力构建起能够体现各地特色和优势、又能促进各地互补与合作的海陆循环经济,合理布局相关临海产业,促进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持续构建陆海循环经济大框架。要把海洋企业层面的小循环、海洋产业层面的中循环和海洋社会整体层面的大循环统筹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海洋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海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大力培育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产业园区、逐步完善海洋循环经济体系。例如,天津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范区所采用的“火力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海陆循环经济模式,就很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
[1]马翠玲.准确把握循环经济要义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7).
[2]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J].国发[2013]5号.
[3]陈良.生态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J].农村经济,2007,(9).
[4]崔兆杰,马新刚.服务业循环经济规划的设计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16).
[5]周洁,王远,陆根法,张蓓,宋莉娟.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战略探讨[J].四川环境,2005,(2).
[6]李赶顺.浅析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方策[J].日本学刊,2002,(6).
[7]孟丽莎,沈中华.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4).
[8]芶在坪.国外包装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2).
[9]秦泽荣.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开发微生物资源,促进北京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5,(5).
[10]刘庆斌.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发展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