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媛,潘振婷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非侨校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及策略研究
陈 媛,潘振婷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越来越多的港澳台生进入内地高校求学,做好港澳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内地高校中只有小部分为华侨学校,大部分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本文立足于非华侨学校性质的内地普通高等院校,分析了非侨校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提出高校如何围绕港澳台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行科学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非侨校普通高等院校;港澳台生;教育和管理;问题及策略
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影响逐渐扩大,两岸三地的高等教育交流逐渐深入,港澳台学生在内地高校的群体数量逐渐增多。全国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等院校中只有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几所高校具备华侨学校性质,其余大部分高校为外向型的普通高等院校,如何解决现存的非侨校普通高等院校港澳台学生管理问题,提升管理效果是普通高等院校急需面对的课题。
(一)港澳台学生群体数量增多,学习动机多元化
2014年我国內地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第一批本科录取院校有141所,第二批本科录取院校129有所,预科27所,其中75所高校免试接收香港学生。[1]除了侨校如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吸纳了数量较多的港澳台生外,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学生走进了非华侨学校性质的普通高等院校,珠三角地区因经济、地理和文化优势也吸纳了较大份额的港澳台学生,该学生群体作为少数群体在高校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
港澳台学生选择内地高校就读的原因也因其个人成绩水平、综合素质、家庭背景、个人兴趣、就业期望等因素而呈现多样化,包括内地高校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具有吸引力、内地高校的选择和成功率相比在港澳台本地更高、内地发展的机会更多,学费相对便宜等,珠三角地区高校因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和政治氛围与港澳台地区差异较小,获得更多的青睐。
(二)非侨校普通高等院校港澳台学生群体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
非侨校普通高等院校港澳台学生群体差异体现在高校之间与高校内部。我国内地非侨校普通高等院校按照学校层级进行招生,免试推送生也按照录取原则择优录取,院校之间港澳台学生招生录取人数和分数差别较大,院校之间港澳台学生学习素质呈现较大差异。在同一所高校内,港澳台学生的总体表现因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环境等因素而呈现综合表现两极化的情况。
港澳台学生群体与内地学生差异较为突出,优势尤其体现在港澳台生受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影响,崇尚个性,讲究法制、自由、民主和公民意识,善于和敢于表达个人想法,对国家荣誉和民族文化有较好的认同感,兴趣广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较强,在待人处事方面表现较好的个人修养。劣势体现在港澳台生在基础学科方面因基础衔接差距大而难以适应部分课程,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突破这一瓶颈而产生自卑和厌学情绪,进而影响了集体融入和其他表现。[2]部分学生则由于学校的考核倾斜政策降低了对自身学习的要求,学习动机和态度不端正,在个人身份认同和集体认同方面存在一定障碍,群体在学业成绩上两极分化情况较为突出。
非侨校高等院校与老牌侨校比较,在对港澳台生的教育管理上客观存在在招生规模、办学历史、管理经验、华文教育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港澳台生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较大差别。
侨校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对港澳台和海外学生招生力度大,普通高等学院招生增长趋势明显,但实际到校率不高。如百年侨校暨南大学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共计11532人,而非侨校高校招录人数多年居首的武汉大学的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共计2514人。[3]侨校由于其办学性质的特殊性和独特的校园氛围,其在对港澳台学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师资力量,华文教育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对港澳台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与国际接轨,在跨文化适应、爱国教育、专业培养、创新教育等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去开展工作,在学生工作,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后勤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充分结合港澳台生的成长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与侨校相比较,普通高等院校虽然港澳台学生比例较小,但其教育和管理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在港澳台生管理理念和思路需要更新,为其适应内地学业所提供的配套支持服务,管理的专业人才资源、基础华文教育等方面都存在困难。比较普遍的问题表现在: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港澳台生的价值观和政治判断与内地生区别较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爱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行改革。在专业学习方面,港澳台生零散分布在班级,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自律性较难调动,学业成绩特别是基础学科表现不理想。在校园管理和校园活动上,港澳台生群体自成一体,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群体性,校内活动对该群体的吸引度仍需加强,该群体渴望有更多的话语权与内地高校管理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冲突。港澳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身的存在感也因其在校的发展状况和被关注的力度而差别较大。
非侨校高等院校加强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不能完全照搬华侨学校的做法,普通高等院校应立足本校的办学方针和理念,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港澳台学生的特点,摸索适合本校采用的模式和方法。
(一)重视港澳台学生群体,以学生为本私人订制教育和管理方案
非侨校的高等学院均设有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统一协调两岸三地的交流活动,对港澳台学生管理的主要任务和一线交流则主要分布在学生处、教务处和各个学院,在以内地生为服务主体的事务中容易忽视港澳台学生群体。高校应该重视港澳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侨校对该群体的做法和经验,可成立港澳台学生工作室,由该领域专家研究该群体的专项教育和管理工作,对学校和学院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
第一,从了解学生开始,高校应针对本校港澳台学生群体进行系统的管理和调研工作,从求学背景、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个性心理、人际交往等维度进行调研,掌握本校港澳台生群体的特点,建立该群体的信息库,了解其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做到群体和个案的跟踪调查,结合本校存在的管理难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教育和管理方案,进一步规范港澳台学生管理。
第二,为学生成才做好服务工作,高校应正视和面对港澳台生发展的困境和难点,除了学业之外,切实为港澳台生解决其在校园生活、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大学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困难,使该群体从边缘化走向校园管理的中心,更有利于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第三,提升港澳台生的话语权和号召力,可在学校设立该群体的自我管理组织,可成立港澳台学生学生会或成立港澳台学生联合会,听取他们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该群体的活动提供空间和搭建平台,由该群体承办两岸三地的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该群体在校园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其在校园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不同学生群体的交流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以民族认同为纽带,与时俱进开展港澳台学生的爱国教育
港澳台学生因其在不同体制下成长而产生与内地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判断,对于高校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应始终将对港澳台学生的爱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点,如暨南大学为港澳台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中国》等公共必修课程,同时开设了包括多元文化模块、文学艺术模块、历史哲学模块和科技与社会、政治模块的大量的限定选修课程。[4]非侨校高等院校应合理设置适合港澳台生和内地生共同参与的国情教育和民族文化课程等通识课程,使其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提升其民族和国家认同感,避免偏见和盲目排斥。可参考根据学生生源不同开设有侧重点的时事和政策教育,如对港澳学生讲述中国法制和港澳基本法,对台湾学生加强同宗同源引导。[5]在新生中开展基础华文教育使其适应内地教学的语言环境,通过组织形式活泼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两岸三地学生交流活动,为不同地区的学生提供思想交流和碰撞的平台,以文化为抓手开展爱国教育。
(三)提高港澳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渠道多手段支持其全面发展。
第一,改革港澳台生管理制度,做到约束和激励相结合。高校应修正和完善港澳台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如部分高校对港澳台生的学业考核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倾斜,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降低对自身的学业要求。高校可在公共基础课采用符合港澳台生实际的考核制度,在专业课方面可采用与内地生统一的考核标准。同时,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和教学方式,如华侨大学为港澳台生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课小班,引进优秀学生的“1+1”互助工程,提升基础课程学习效果。[6]在本科生导师制、班主任管理制度和辅导员工作中将港澳台生的管理作为特别要求,多主体关心港澳台生的成长。加大对港澳台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增加多维度考评的评奖项目,提升对港澳台学生的激励水平和群体荣誉感。
第二,课堂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港澳台生管理,任课教师要正确认识该群体的特殊性,重视该群体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对其要实施分类别、分层次的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和满意度。课后可组织专业辅导小组,由专业成绩优异的同学开设小讲堂和考前辅导,为其提供学业辅导和考前辅导。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港澳台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在创新创业方面,积极引导港澳台生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挑战杯”竞赛、创业训练、创新训练、专业竞赛,通过学科竞赛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激励港澳台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国情和社会现实,在实践中受锻炼,长见识。
第四,大学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增设港澳台生专题,增设适合港澳台生求学和就业实际的教程,在港澳台事务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毕业生回访的基础上做好这二项课程的教学,使港澳台学生在专业概论及应用、生涯规划技巧、就业政策、就业准备等方面得到指导,提升其求学的目的性和规划意识。
港澳台学生在内地求学的增长趋势预示着港澳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将是非侨校高等院校的新课题。因此,我们应该将港澳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开展,吸取侨校和其他优秀院校的管理理念和办法,根据本校港澳台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在管理理念、管理环节、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精心设置,提高港澳台生管理人才的质量,实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实现港澳台学生和内地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1]内地(祖国大陆)普通高校面对港澳台招生信息网[EB/OL].http:// www.gatzs.com.cn/gatpz/index.do.
[2]曹文宏.侨校跨文化素质教育之情境建构与维护:以华侨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5(1).
[3]暨南大学主页http://www.jnu.edu.cn/jnu2014/html/xxgk/xxjj/,武汉大学主页http://www.whu.edu.cn/xxgk/xxjj.htm.
[4]夏泉,张桂国,罗发龙.文化自觉理念下港澳台侨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暨南大学为个案[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5]李莹,岑文,成志雄.港澳台侨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探讨[J].教育评论,2012,(5).
[6]陈雪琴.关于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思想教育的若干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