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冬福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路径选择
黄冬福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路径清晰则有利于实践取得成效。反之,路径模糊则容易导致实践遭遇挫折。在预防、应对与处置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的路径选择有以下几条:一是通过价值观引导,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二是通过思想引导,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三是通过心理疏导,构建良好心理环境;四是通过舆论导向,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路径
当前社会稳定大局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不稳定因素日益凸显,各种利益矛盾引发的影响稳定问题明显增多,有些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和问题是引发突发事件的重要隐患,也是导致突发事件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作为预防、应对与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有效的工具和必要的手段,如何更加有效地预防、应对与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是我们当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本文旨在从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理论如何预防、应对与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路径选择方面进行探讨。
价值观引导是指疏导主体引导疏导对象在多种具体价值目标选择中将其中某种价值目标确定为自身追求方向的过程。对组织而言,价值观引导是要通过树立标竿、奖励绩优来明确组织鼓励的行为,传递组织倡导的价值取向,进而把组织成员引导到组织设立的价值目标方向上。对个人而言,价值观引导就是要把个人的价值取向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目标上。如何运用价值观引导,消除高校突发事件的隐患?从高校组织层面来看,要求高校要高度关注高校师生的发展,以维护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为重要追求,始终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从而给高校师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正如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1]从高校学生层面来看,要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2]《意见》中鲜明地提出了高校学生价值取向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3]此外,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4]为了更好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为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遵循,同时,还为高校突发事件中价值观的引导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明确的方向。在高校突发事件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挖掘高校突发事件的教育资源,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疏导。一方面,我们通过案例教育、警示教育等方式来引导和明晰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教育疏导,引导高校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而实现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内化与升华。
思想引导是指疏导主体将疏导对象思想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的过程。如何对疏导对象进行思想引导并使思想引导成为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思想的内涵、本质以及特点。从思想的时代性特点来看,我们必须准确判断当前高校师生所处的历史方位。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的自主性、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不断增强,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因素也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师生可以通过网络、短信等一系列渠道获得境外或非主流媒体宣传的信息——新自由主义思潮、复古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等,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使得人们的思想表现得异常复杂。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满足高校师生的需要来看,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或思想政治工作)大多局限于“是什么”的知识传递,经常缺乏分析“为什么”的能力培养,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师生的对党、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刻认识的迫切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着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的高校师生,在面对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往往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无法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在不明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容易参与一些非法的集会、游行,有的还被邪教组织利用,张贴不利于学校、社会、国家稳定的大小字报、标语或者聚众冲击学校、政府机关和外国领事馆等。从思想的复杂性来看,我们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即提高师生抗挫能力,增强责任意识,磨练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其次,建构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资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等在思想引导过程的作用,鼓励他们以身作则,率行垂范,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在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坚守岗位,积极开展互助活动,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把广大师生凝聚在高校党政领导班子周围,架起高校与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桥梁,使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突发事件中得到牢固发展,形成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良好风尚。最后,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引导方法。思想引导,一方面要从大局出发,紧紧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引导人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以共同理想为基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联系人们的思想实际,区分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对象,开展分类指导,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既要掌握师生对高校突发事件所可能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的普遍反应,又要具体分析不同师生的反应情况,适时加以引导。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师生因年龄、性别、党团员与非党团员、干部与非干部、低年级与高年级、毕业生与非毕业生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反应,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工作。
总之,通过思想引导,帮助人们学会透视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焦点、思考社会难点,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消除人们心中存在的不解与疑惑,增进人们之间的共识,促进社会的和谐。
心理疏导是指疏导主体针对疏导对象心理和思想存在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疏通和引导的实践活动。疏导和心理两个概念的结合,主要强调对疏导对象心理积淤的疏通并导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就心理学领域而言,心理疏导是等同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概念。比如鲁龙光在其专著《心理疏导疗法》一书中认为:“心理疏导是与药物治疗相对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是医务人员在与患者医疗交往过程中产生良性影响,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使之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的一种方法。”[6]就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言,心理疏导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结合我国的民族特征,继承古代医学中的有关精华并吸取国内外各学科中有价值的学术思想,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系统的心理治疗疏通和引导的方法。心理疏导既是对医学、心理学领域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的借鉴和运用,同时也是对医学、心理学意义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的超越和发展,融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因此,对心理疏导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心理学领域,把心理疏导仅仅看成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而应拓展到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把心理疏导看成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种通过疏导心理层面的问题来达到思想沟通引导的教育方法。
如何开展高校突发事件心理疏导?就宏观角度而言,要切实加强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学生来说,首先,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其次,积极推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在校园生活中,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训练,以及通过团队训练、心理短剧表演等各类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和形成优良品格。同时,可以结合高校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主题沙龙活动、谈心活动等,通过专题性的主题沙龙活动和小范围的谈心活动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再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组织机构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最后,要建立适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和形成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给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普查中发现的高危人群要予以重点关注,对他们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就教师而言,当前高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还没有达到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的程度,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因此,一方面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让教师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此外,要努力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技术服务。
就微观角度而言,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要通过心理手段改善疏导对象的心理偏激状态,削弱疏导对象情绪化冲动的力度。必要时,要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心理治疗人员介入,通过专家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从心理上弱化疏导对象的对立情绪,为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具体地来说,心理疏导要从疏导主体和疏导对象双方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开始,逐步影响疏导对象的认知活动和意志活动,以促使疏导对象的态度改变,从而产生行为效应。就人的情感来看,情感是指比较深层的、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内在感情,是与某种认知有关,是社会化的结果,它主要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含有较多的理性成分。人总是爱屋及乌的,因此,要求疏导主体要善于从感情上与疏导对象拉近距离,从疏导对象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出发,用疏导对象能够理解的语言来交流沟通。当然,在感情上与疏导对象接近,还要考虑疏导对象的利益需求,因为人的情感与人的需要和动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人的认知来看,就是为了帮助疏导对象改善和提高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使疏导对象能够对突发事件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正确地进行实践和操作,以期获得更加有力的实践效果。黑格尔曾经讲过:任何情感都以认知为前提。也就是说,情绪、态度的表达有其认识的前提。[7]为了更好地帮助疏导对象,必须研究疏导对象的认知状况,分析疏导对象的知识水平、经验状况、思维方式以及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等,研究怎样才能把问题和道理向疏导对象讲明白,使疏导对象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就人的意志来看,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支配和调节自身行为,以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行为特征,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发动、制止和维持的作用,发动在于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制止则在于阻止不合符预定目的的行动。因此,在突发事件中,要引导疏导对象形成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等优秀的意志品质。
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指运用舆论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改变或控制人们行为的活动过程。具体说,舆论导向包括对社会舆论的评价、引导以及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等方面的内容。社会舆论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它是用一种软控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引导,它不同于硬控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约束。“硬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手段,如政权、法律、纪律等对疏导对象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实行控制,又称为强制性控制;软控制是相对于硬控制而言,是指运用非强制性控制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疏导对象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行控制,因而,也称为非强制性控制。”[8]社会舆论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可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还会引发或导致改变社会面貌的重大的社会行动。在突发事件中,做好舆论导向是处置突发事件的重中之重工作,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助于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有助于防范新的危机连锁发生,有助于防范类似突发事件再现。”[9]因此,我们要重视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0]
如何做好舆论导向?谣言常常伴随着高校突发事件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期,更是谣言诞生和盛行的重要阶段,而且谣言容易存在“蝴蝶效应”现象。同时,当高校突发事件爆发时,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往往容易大肆宣传各种负面消息,我们要警惕和防止信息传播中出现的“口水效应”、“眼球效应”、“民粹效应”等现象。 因此,在高校突发事件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媒体的作用,要使媒体成为公众实现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载体,同时,要使媒体成为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者和推动者,要加强对媒体的管控,使媒体能引导突发事件向积极方向发展,成为社会矛盾的稳定器、减压阀、缓冲器。在舆论导向过程中,我们要改变那种在“主观上不愿意说,行动上不主动说,时间上不及时说,内容上不说真话,态度上说狠话”[11]的错误做法,必须要坚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2]具体来说,舆论导向过程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必须坚持舆论导向的党性原则,即解决“站在什么立场,为什么人”进行引导的问题。在我们国家“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因此,在突发事件疏导过程中,疏导主体要坚持用党的政策引导疏导对象,把党的政策化为疏导对象的自觉行为。二是舆论导向必须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在突发事件语境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疏导对象的思想复杂多变,而且思想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满和消极的因素。在这种情形下,疏导主体要从大局出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学会讲道理,从正面去讲道理、全面性地讲道理、在对比中讲道理、抓住关键问题讲道理,引导疏导对象从独立思考中吸收道理。三是舆论导向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疏导真实性原则是确保疏导对象思想稳定的重要前提,是对疏导对象知情权的尊重。因此,疏导主体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要务是要真实、准确、及时地传递信息。在突发事件面前,疏导对象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和行为上表现出盲然无措,缺少安全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突发事件缺乏真正的了解。虽然各种信息通过现代媒体随时随地进行传播,但是,信息越多,影响疏导对象正确判断的因素就越多,判断力就会被削弱,疏导对象的自我安全感就会降低。如果疏导主体不能及时、准确、迅速地向疏导对象传播真实信息,那么疏导对象情绪就难以稳定。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手段迅速调控信息,把疏导对象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上来。如2003年2月25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大学的餐厅爆炸事件,学校及时公布真实、准确的信息,从而制止各种流言扩散,缓解了校园紧张恐怖的气氛,消除了师生可能产生的恐慌心理和对学校的不信任感。四是舆论导向必须做到“网上”和“网下”齐抓,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共管。当前,对于网下现实世界的舆论引导相比网上虚拟世界的舆论引导的方法要成熟,管控能力和水平要强要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由于网络的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人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还是信息的制造者或传播者。因此,我们要坚持对网络特别是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控。加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对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进行及时的清理,为网络创造一个和谐、干净、文明的环境;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络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为理性上网、文明上网提供制度保障。
(注:本文系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科研项目《高校突发事件导向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12412S)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08-26.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3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31-32.
[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12-23.
[6]鲁龙光.心理疏导疗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4
[7]吴辉著.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群众工作[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0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7,403.
[9]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72.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5.
[11]叶皓著.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90-99.
[12]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