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君平
(莆田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莆田 351200)
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研究
谢君平
(莆田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莆田 351200)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既需要中国英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又需要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够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也要及时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文化能力,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本文首先阐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时常犯的语用错误,同时,就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对英语实践者有所帮助和启迪。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应对措施;英语学习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普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们想要进行顺利地交流,不仅仅只是需要语言,而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1]若语言不负载文化,那么语言就毫无意义。Edward Sapir教授(美国语言学家)曾经说过:“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单独存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既需要中国英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又需要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够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也要及时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文化能力,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跨文化语用失误。[2]此话题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和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他们着手研究了语用失误的本质、分类、原因和应对策略等。本文也着重就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进行剖析,并研究了相应的对策。
语言是由篇章、句子、词汇、音素、音位等互相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形成思想的工具。文化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行为准则、宗教、价值观念、哲学、信仰、地理、历史等。文化可分为两种,分别是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对某句、某词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理解方式,但对于交流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交际文化”则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发生影响的言语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即词,句,段中有语言轨迹的文化知识。
在外语交际和学习中,文化与语言是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民族既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又有丰富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其中一种较为重要的部分,将民族的全部文化进行真实地反映。另一方面,文化包罗万象,它直接制约着语言的正确使用。只有对文化与语言之间统一辨正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理解,才可以在英语学习中洞察目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指由于译员对于跨文化语言环境不了解,而造成表达不合习惯、说话方式不妥等原因而出现口译失误。Jentsch Birgit[3]将跨文化语用失误分为两种,分别是socio-pragmatic failures(社会-语用失误)和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s(语言-语用失误)。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s(语言-语用失误)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违反英语使用人群的语言习惯,套用汉语的表达结构进行口译或者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等。socio-pragmatic failures(社会-语用失误)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了解对方的文化、社会背景,而出现较为明显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话题的熟悉程度,以及交际双方的背景、交际的语域等因素有关。socio-pragmatic failures(社会-语用失误)和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s(语言-语用失误)并不是绝对独立出现的,它们往往是相互交融,相互包括的。[4]
(一)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s(语言-语用失误)
1.汉英词语一一对应
有些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汉语母语思维的打扰,造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句子。如Go past,no mistake past(走过路过,不要错过)、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You ask me,me ask who?(你问我,我问谁?)、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中国式山寨英语。最为典型的是,中国人在回答一些问题时喜欢用“当然”一词。很多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与老外交流时直接就用“of course”来进行回答,那么听者会很不乐意,因为“of course”在英语中意味着“还用问吗,明摆的事?”此类语言-语用失误屡见不鲜。
2.套用汉语的表达结构,忽视汉英差异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讲求中庸之道,希望藏而不露、含蓄内蕴,喜欢用模糊词来进行交流和表达,如基本上/大体上(basically/generally)、差不多(near1y/almost)、可能/或许/也许(probably、perhaps、maybe)、大概/大约(approximately、about)。而西方人则更喜欢敞开心扉、说话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因此,若在跨文化交际时用过多的模糊词,往往会给外国人以言不由衷、模棱两可的印象。[5]
例如中国人常说“我尽量去……”,用汉语的语用习惯作出反应则是“I will do my best to…”,中国人说这话的意思是留有余地,话不说死,而西方人却认为“I will do my best to…”是尽量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之意,认为这是肯定性的回答。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国英语学习者务必要提高语言的敏感性,加强跨国文化知识的修养和学习,恰到好处地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些跨文化问题,或突出主题,或巧妙避开,力求交流简洁明快。
还有在进行会议交流时,中方人员都很喜欢在发言结束时向外国专家教授说“谢谢各位的聆听,请您提出宝贵意见”,很容易直接说 “Thank you for listening,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opinions”,外国专家教授听到这句话,往往会感到很有压力。他们的思维就是:“我提出的意见不一定是valuable opinions(宝贵意见),那么我在这种情况下发言,会不会说我不够谦虚?”其实,熟练的英语学习者会充分考虑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找出对方能接受的语句,应该是“Thank you for listening,your opinions will be appreciated”。
(二)socio-pragmatic failures(社会-语用失误)
1.“套话”翻译忽视文化差异
由于汉语和英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文化完全不同,它们都存在着特定的语境,也有各自不同的习惯表达。这些习惯表达对听众往往是心照不宣、约定俗成,具体表现为“套话”翻译忽视文化差异。中国人经常向外国客人说一些诸如“准备工作做得不好”、“招待不周”之类的客套话,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习惯用谦虚、含蓄的态度来表明客气、礼貌,但是若忽视文化差异,那么必然会让原语听众和外方听众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如外方向我方表达谢意之时,我方的回答通常是“这是我们应该做的(This is what we should do.)”。那么外方人士往往会误解为我方并非心甘情愿做事,而是工作所迫,应该采用“It' s my pleasure”或者“With pleasure”来进行表达。[6]
2.词汇意义的歧解
即词汇的理解不同。例如black tea(红茶),这是因为东西方人对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西方人是从茶叶本身的颜色来判断,而我们中国人则是从汤色的角度来描述的。类似的还有像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green apple(青苹果)等。再比如,在西方国家“dog”是个中性词外,在某些场合还具有褒义词的特征,主要是他们认为狗是人类忠心的朋友,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a lucky dog”(幸运儿)。而“dog”在汉语里是招人鄙视的下贱畜牲,以贬义色彩为主,人们一想到狗就是“狗仗人势、癞皮狗、狗杂种、走狗”等词。类似的还有像dragon(龙)、cat(猫)等在中西方人心目中不论在形象上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3.价值观念不同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给国人塑造出了贬己褒人、谦虚谨慎的处事风格,而西方人觉得做了错事就应该得到惩罚,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赞扬、感谢,若一味地表达“not at all”,西方人会觉得你过于虚伪。另外,国人通常没有隐私权的意识,什么都可以打听、什么都可以问,什么都是公开的。而西方人则认为私有财产、个人权利不容侵犯,也包括不能随意打听他们的隐私。中国学生喜欢以“Are you married?”、“How old are you?”、“How much are you paid each year?”之类的方式来进行交际,但往往适得其反,引起西方人的强烈不满。此外,西方人的独立意识强,特别希望别人能够对他们的办事能力和独立能力予以尊重,而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喜欢用 “多保重”、“注意身体”之类的语言来表示关心,但是对西方人用过多的“take care of yourself”,他们会很难接受,他们认为你是在怀疑他们的判断能力和独立能力,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们觉得old是无能和无用的表现。
再如,谚语What you do yourself is half done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进行对比,以展现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崇尚个人奋斗,追求独立和自由,社会对西方人士来说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从道义上讲都是平等的,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西方人注重独立、求异、自由、直截了当、注重隐私的交际原则。而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则是集体主义至上,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感,所有超出集体约束的所谓个人自由是不被接受的。[7]
(一)以客观平等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
文化以语言为表现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没有好与坏之分。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了很难改变的“文化定型”观念,即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8]我们把自己比作“龙的传人”,个个都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而对外国人的总体印象有:认为法国人是浪漫的;英国人是保守的;德国人是刻板的;日本人则是精明的等等。这样,在跨文化交际时就会不自觉地受“先入为主”的定型观念影响,从而造成语用交流上或副语言方面的表现失误。显然,这种文化定型观念是相当片面的,因为一切事物是瞬息万变的,语言和文化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学外语的人应该具有起码的文化平等意识,尊重别人的文化,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外国文化。如果外语学习者没有较高的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修养,就很难进行有效的对比和分析,也就很难正确、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了。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教学语言的终极目标是使学习者能有效、恰当、得体地进行语用交际活动。首先,英语教师应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转移,从书本单词、语法原则转向语用原则,减少理论概念,增加案例分析,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重视文化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特定语境紧密结合起来,以制造交际活动的机会,从而使重心倾向跨文化交际的终极目标。教师还可以提高目的语文化知识在英语测试中的比例,经常组织语用能力考查等,这样,教师手中的“指挥棒”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其次,英语是一个活语言(living language),是不断发展的,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比如最近关于奥巴马医改方案的报道出现了yes和no的新用法,“get to yes”(达成一致)和“the party of no”(摇头党)等。[9]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总之,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是教好外语的关键。
(三)构建网上教学体系、塔建多元的自学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语料库,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塔建多元的自学平台,如“跨文化交际案例学习库”,“教学参考资料和网址目录”,“教学课件”,“试题库”,“跨文化交际学生论文库”等网络资源,以确保“跨文化交际”全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实施,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除此以外,免费的互联网学习资源提供了一个观察了解英美社会文化的大窗口,使英语学习者可以零距离地体验地道英语。常见的主流外刊网址有:www.times.com(纽约时报)、www.newsweek.com (新闻周刊)、www.businessweek.com(商业周刊)等等;国内主要英文报刊网站有:ChinaDaily、Shanghai Daily、CCTV Channel 9等等。这些网站每天更新英美国家和世界上发生的大小事情,上至国家总统、下至普通百姓,涉及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文档、音频、视频等各类原汁原味、时代感强的英语语料。
(四)认真选择教材、合理补充教材
在认真选定有利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书和教学教材的基础上,高校英语教师还可以自编散页文字教材:涉及主题广泛,选材来源丰富,主要包括各类涉外文化交流活动题材的资料,使学习者可以零距离地体验地道英语,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以弥补缺乏真实英语语言环境之不足。同时,还应该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录制音像资料,积极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文字材料与音像视频相结合。教师要充分利用英文原版教学节目、录像、电视剧、电影等音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这些直观教具来感性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交际模式、交际规则和交际手段,以此来填充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机会不多的问题。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指导与培训
教师要积极营造语言环境,结合语言教学开展课堂讨论或专题讨论,如创设情境交际活动或语用失误案例分析等,并适时给予指导。高校教师还必须定期举办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讲座,以培养中国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敏感性和语用能力。同时,学生们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走出课堂,参加对外交往,如英语角活动、校际英语技能赛等。在高校,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10]创造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面对面”,或与他们e-mail交流等。总之,提高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途径是很多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应足够努力以缩短距离,尽快融入目的语文化的运用中。
[1]刘晓岩,尹红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原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110-114.
[2]陈长颖.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及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1):154-156.
[3]Jentsch Birgit.The'InterpreterEffectRenderingInterpreters Visible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Methodology[J].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1998,(4):275-289,178-182.
[4]李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探微[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144-146.
[5]李新娜.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7,(5):189-193.
[6]涂敏.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科技广场,2007,(2):100-103.
[7]陈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模式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143-147.
[8]谢君平.克服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现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7):252-255.
[9]陆恩.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6):121-122.
[10]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