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霞,王 珺,杨晓红
(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武汉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3.洪山区人民检察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研究
杨凤霞1,王 珺2,杨晓红3
(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武汉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3.洪山区人民检察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本文在把握大学生犯罪特点、探讨犯罪根源的基础上,以掌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规律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预防,旨在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对已经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尽可能地进行挽救矫正,使其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
大学生犯罪现象;犯罪特征;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大学生被人们誉为“天之骄子”、“栋梁之材”,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少数大学生却为了吃喝享乐无视法律,最终坠入犯罪的深渊,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尽管大学生中犯罪的是极少数,但其发展趋势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相对社会其他涉罪的犯罪主体而言,大学生犯罪的范围、性质及其危害并没有质的区别,但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对青少年的界定是14~25周岁。根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的调查:从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近年来占到了刑事犯罪的70%至80%,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总人数的1.26%。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增长趋势十分明显。
(二)犯罪类型相对集中,有向多类型发展的趋势
大学生犯罪主要涉及到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等罪种,这些罪种所侵犯的客体都是财产所有人或管理人的财产利益,但同时暴力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受不得丝毫委屈,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决问题。其中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罪侵害人身权案件也逐渐有所抬头的趋势。
(三)作案地点和对象较单一
这类案件绝大数发生在大学校园里,侵犯的对象也多是同班同学或同校学生。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目标均是同学、教师的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手机、现金、信用卡、相机、随身听等。
(四)智能化犯罪倾向明显
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有的采取事先探听同学的信用卡密码或存折密码的方法,趁其不备盗走信用卡或存折,将钱取出后又伪造不在现场的假象;有的则偷配其它宿舍的钥匙进行盗窃。
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要从下列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社会原因
1.由于人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加之社会对“大款”的高消费生活有意无意的渲染,使有的大学生心理不平衡,拜金主义思想膨胀。钱的多少已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另外,教育收费方式的重大变化,给有的学生家庭加重了负担,为了“弥补”经济上的不足,他们就以犯罪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2.不良文化的侵蚀。一方面,目前的文化市场大肆渲染迷信、纵欲、尔虞我诈、暴力等形象,却疏于对诚实、善良、勤俭、助人为乐等我国传统美德的弘扬。图书文化、音像制品市场混乱,一些非法出版物如淫秽书刊、光盘充斥市场并流入大学校园。
同时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长驱直入,它们与中国内地传统文化产生矛盾,其所宣扬的“及时行乐”、“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在大学生中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当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跨入高等学府后,有的人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些学生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自私自利、害怕艰苦、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等不良习性导致一旦面对犯罪的诱因,在不能正确辩别是非的情况下,就以身试法。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环境。据专家分析,“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原因就在于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四)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各个部门积极参与配合。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预防的根本
学校应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尊、自爱和互爱的意识。针对大学生犯罪问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使其有正确的追求目标,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才能使他们比较清醒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使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防治的核心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一是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创建在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新模式,全力打造“学校安全文化”,专门开设安全课,并明文列为考试,计入学分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二是要利用“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教育报告会、法制展览会、有奖征文、模拟法庭等活动,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在校园内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
(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一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教育作用。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 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二是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以及校园网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三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和咨询中心,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其中对学生的个人和家庭情况、个人心理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及健康评价等做好详细的记录,并有经过相应培训和具有相应职称的专职人员对进行心理咨询的同学提供辅导和帮助,对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同学进行引导和治疗。四是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高校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四)加强学校管理是预防的保障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首先要加强校园的内部管理。要制定、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作息制度、请假制度、保卫制度等,不给有非法想法的学生以可乘之机。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其次要加强对大学周边环境的治理,减少对大学的侵扰。大学多数处于城郊结合地带,有的个体商贩在学校周边侵占道路、摆摊设点,甚至欺行霸市造成交通混乱,环境卫生差,治安问题突出,盗窃、学生被打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呼吁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加强对大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大学周边加大宣传打击刑事犯罪的力度, 教育大家要遵纪守法的同时,加强大学周边的治安联防、治保等群众性自治体系,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同时,高校管理人员要改进工作作风,注意深入实际,重视调查研究,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切实解决学生的各种困难,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矛盾,不使问题成堆、矛盾激化,做到防微杜渐,防范其走向犯罪。
(五)政府职能部门、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政府、政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联手创建“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矫治中心”,以研究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的途径以及处理在校大学生犯罪问题为重点,定期组织交流预防处置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成功经验,并选取研究对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处理及帮教问题。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发挥法治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到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帮扶队伍中来,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此应该充分理解,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司法机关共同做好此项工作,为构建和谐、平安、稳定的校园做出贡献。
[1]洪冬.浅析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2]詹丽萍.试论大学生的犯罪现状及预防[J].教育与职业,2010-05
[3]王大伟.犯罪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9,(4):14-15.
[4]董惠英.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透视[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09.
[5]杨廷文,袁梅.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措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6]曹红卫.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文化建设,2008-12.
[7]方玉凤.大学生犯罪的特征、根源与预防对策[J].文教资料,2010-07.
[8]中国毕业生网.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9]王先众,陈康.贵州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