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琳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论循环经济背景下茶叶产业化发展战略
——以池州市为例
汪芳琳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从池州市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池州市茶叶生产优势区域茶叶资源开发利用、优质茶生产经营模式与规模、茶叶园区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茶文化发展等现状以及影响和制约池州市茶叶产业化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探讨符合池州市情而又切实可行的茶叶产业化发展举措。
优质茶叶;产业化;循环经济
茶叶(Tea),是池州市农业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池州市区域内优质生产区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致力于优质茶叶产业化发展。本研究旨在分析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池州市茶叶生产加工以及相关产业发展规模与现状,探讨池州市优质茶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1]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和持久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其特征是低开采,[2]高利用,低排放。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生态景观,创造和谐的生态文化,孵化高效、低耗的新型生态产业,建立新型生态社区,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安徽省池州市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自然生态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永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9年7月11日,由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APEC电子工商联盟,香港21世纪城市投资联盟联合主办,红年国际城市营销机构承办,腾讯网独家门户网站支持的“第二届城市盛典市长(香港)投资峰会北京分会”在京成功举行,在本届城市盛典上,池州市荣获2008~2009年度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典范城市奖。
池州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平均降雨量为1500~1600mm,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优越。辖区内各县(市)、区均盛产不同类别和等级的优质茶,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优势明显,茶叶品牌效应突出,其中“雾里青”、“九华佛茶”、“霄坑有机茶”、“天方富硒有机茶”、“润思红茶”“仙寓山有机茶”等名优茶叶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全市现有茶园面积26万亩,年产干茶6000吨左右,涉茶农业人口近50万人。茶叶生产历来是池州市各地山区农民和池州市地方财政重要的经济来源。近几年来,池州市充分发挥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生态环境优势,提出了池州市生态绿色茶叶的发展的新思路,大力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同时不断优化调整茶业产业结构,逐步减少茶园农药使用,降低茶叶农药残留,扩大茶叶出口贸易范围,开发具有池州地方特色的茶艺文化和特色茶园生态旅游,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探索优质茶叶生产加工新技术和新工艺,着力增强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商标意识、质量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整体上看,池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从近几年的茶叶销售情况看,池州市各类茶叶内外销量基本持平,外销量稍高于内销量。其中内销主要销往我国上海、北京、吉林、山东、安徽、江西、河北、广东等20余个省市。外销主要远销到法国、德国、美国及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且逐年外销量有上升趋势。
(一)池州市茶叶产业化发展前景和优势
1.自然环境优越、茶叶资源丰富。池州市是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区域内长江穿过,山清水秀,山峦叠嶂,有着得天独厚的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州市种茶历史悠久,素有“江南茶乡”美誉,是蜚声海内外的“雾里青”和“祁红”发源地。全市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居安徽省前列,茶类品种齐全、品质优异,如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润思”牌祁红被世博会指定为十大名茶之一,石台雾里青、青阳黄石溪毛峰、东至天鹅云尖、贵池霄坑等新创名茶屡在国内外茶叶界评比中获得金银奖。此外,池州市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较多,拥有农业部国家良种培育基地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
2.茶叶加工体系完备。目前,池州市有各类性质和规模的茶叶初始、精细加工企业300家左右,基本上可以满足全市茶叶生产加工需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体系。同时,拥有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加工工艺精良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例如,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安徽天方茶业集团等。
3.茶叶精细加工和综合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池州市茶叶精细加工程度不高,但发展潜力较大。一方面,随着茶叶中的有效成份(如茶多糖、咖啡碱、茶色素等)提取技术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拓展,为茶叶精细加工提供了可靠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茶叶在人类疾病治疗、美容保健和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茶叶精细加工产品提供了潜在的开展市场。此外,茶艺与中华文化的整合,弘扬中华茶文化,通过举办国内外中华茶艺会展、茶叶博览会、茶叶项目招商引资、茶产品洽谈贸易等大型活动,促进池州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九华佛茶的开发,将茶与九华山旅游业和佛教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了茶叶产业全新的内涵。
4.国内外茶叶需求潜力大。从国际茶叶消费市场看,茶叶是世界性大众化天然健康饮料和日常饮品,随着茶叶的防癌抗癌,美容保健等功能的开发、宣传和运用,茶叶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欢迎,国际茶叶市场消费呈良好的发展趋势。从国内茶叶消费市场看,目前我国国内人均消费茶叶水平还比较低,市场需求的内在潜力较大。因此,随着无公害茶、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的不断扩大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和居民购买力提高,居民对科学饮茶、健康生活的渴求越来越强烈,池州市茶叶国内销售增长必将呈上升态势。
(二)池州市茶叶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茶园整体水平低。安徽省大多数茶园茶树是一老二稀三分散,品种退化,产量较低。[3]池州市现有茶园主要是70~80年代及以前发展起来的老茶园,品种混杂,单产低、效益差,由于长期缺少投入,茶园更新改造速度较慢,目前无性系良种茶园的面积仅占10%,低于全国16%的平均水平。
2.茶叶品种结构不合理,加工技术滞后。从整体上看,池州市茶叶加工企业厂房、设备较陈旧,生产技术落后,卫生状况不佳,不仅生产规模偏小,而且产业化水平亟待提升。同时,目前池州市绿茶获奖品牌有20多个,但由于产品规模偏小,茶产品质量不稳定,商务推销系统不完善等,而且有机茶、高水平新型工艺茶等尚处于初级阶段。
3.科技创新不足,茶叶市场竞争性弱。目前,池州市对茶叶产业投入相对较少,科技成果转化力不足,新技术应用机制不完善。茶叶精细加工产品和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同时,池州市茶区大多为山区,茶园分散,主要依靠手工采摘,导致茶叶生产成本增加。此外,由于池州市大部分山区的财税收入主要依靠茶叶,税收返还优惠政策落实不足,也无形中加大了茶叶生产经营成本,削弱了池州市茶叶市场竞争力。
4.面临“绿色壁垒”的挑战。从2000年7月1日起,欧盟对进口茶叶实施新的农残限量标准,对我国茶叶出口设限。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亦将相继出台类似非关税措施,提高对进出口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等等。这些因素也导致池州市茶叶出口受到冲击,年均出口量减少1000吨左右。
(一)大力培育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
目前,池州市茶叶企业众多,有的初具规模,如池州市境内的安徽天方茶业集团和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二者都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池州市优质茶的生产和开发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和带动作用。为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池州市要重点扶持安徽天方茶业集团、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两家产业基础好、辐射能力强、生产效益高、企业信誉好、市场美誉度高的省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池州市市长质量奖申报和创建工作。龙头企业要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可采取“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与专业合作社和民间茶业协会广泛联合,发展订单茶业,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茶农增收。要加强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对有一定加工能力,且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卫生注册认证的大型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应当投资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新产品茶类生产设施和生产工艺。
(二)大力开展茶叶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
要保证池州市茶产品质量,机械化是前提,标准化是基础,培养一支技术娴熟的专业化加工队伍是保证。要依托区域内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院等大专院校的专业技能人才优势,加大循环经济理论的宣传贯彻,切实加优质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力度,强力推进机械化加工,提高优质茶加工工艺水平。在茶树种植中,要规范茶园用肥行为,禁止使用农药,积极培育一批富硒富锌有机茶精品。要积极与国内外饮料和食品企业联系,积极创造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和高新技术开发富有池州特色的系列茶产品,拓宽资源开发领域,使茶叶产业化有一个较大的增值空间,实现新的突破。
(三)加大茶叶基地建设力度,培育和巩固国内外茶叶市场
重点产茶县区要选择生态环境好,无直接或间接污染源的山区、半山区茶园建立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开发生产示范基地。要注重茶园土壤肥力保持,在保证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水资源,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4]通过基地的示范引导,促进本地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的生产开发。同时,着力抓好低产茶园更新改造,加大无性系良种的培育、繁植和推广力度,扩大良种茶园比例。加强茶树栽培技术指导,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和茶叶品质。抓好茶区环境治理,严禁在茶区施用不安全农药,防止产品污染。同时,要加强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研究,按照国际标准来生产和加工茶叶,对茶叶的采摘、初制、精制、包装、运输、仓储、出口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和安全实施全程监控,消除二次污染,保证茶叶卫生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
当前,池州市要抢抓池州九华山机场、黄山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宁宜城际铁路、池九城际铁路、沪渝高速公路、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使用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强地区合作和区域协调,努力建设皖南优质茶流通、集散、交易的现代化大市场,不断增强茶叶市场的辐射力,强化市场管理,加大农药残留、卫生指标的监测力度,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搞好市场物流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茶叶交易市场运行档次。此外,建立健全茶叶生产技术标准,严格按标准生产,保证茶叶品质要求,通过持续扩大产品宣传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茶叶知名品牌。要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池州市优质茶的销售途径和范围。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7)::627.
[2]梁鸣,沈耀良.循环经济理念的发展与实践[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6):107-110
[3]曹淑华,张谋贵.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4):519-520,522.
[4]郝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论坛,2005,(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