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霄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郭霄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们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过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挑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作为载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地位,塑造新媒体道德,探析新媒体应用形式、重视自媒体、培养虚拟社区领袖人物、开辟新传播平台等创新路径。
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路径探析
中国共产党93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大众化传播的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今天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琳琅满目的电子化、多媒体的传播方式的情况下,单纯简单抽象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创新对外宣传形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所以如何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既要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又要抓住新机遇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新媒体的界定
“媒体”意指传播过程中传送、接受信息的中介,其内涵包括了相应的技术、载体、机构等层面。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随着科技地不断进步,以新的技术系统作支撑的“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的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就其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学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等。”[1]通过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出现对于当今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在具有大众媒体共同特点之外,还拥有开放性、虚拟性、个性化、互动性、冲击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新媒体在当今社会有着无可取代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新媒体的应用使信息的传播与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让人们可以迅速得到想要的信息;二是新媒体促进信息的传播多媒体化,能够实现信息的全天候性和全覆盖性;三是新媒体能够形成信息交流的高共享性、高互动性,大大提高受众之间的互动互通;四是新媒体不仅成本消耗低而且能够提供海量的信息,并且检索便捷,大大提高受众对于信息的利用率等。新媒体凭借这些优势将媒体由一个传统被动的工具角色渐渐转变为主动性并能够影响、控制人类思想和行为的角色。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快速融入人们生活并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新媒体的日渐强大使人们接触的信息庞杂且良莠不齐,从而无法取其精华并受到各种不良影响;有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再加上对新媒体的监控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完善,人们的隐私得不到保护等现象屡屡出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理解掌握的过程。”[2]在大众化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不脱离人民群众并为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当今的时代是新媒体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握时代机遇就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新式载体。新媒体的应用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更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时代的挑战。
(一)应用新媒体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博大精深,是能够指导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科学真理,为应用新媒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来源。
1.对新媒体的应用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新媒体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都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改造和发展,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是发展的过程,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让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融入群众,为大众所接受、理解和应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中以新媒体为传播载体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帮助人民驾驭理论,让理论为人民服务。
2.新媒体的应用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新媒体应用的普及,人的发展空间不断得到延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不断发展,要想在人的发展空间中占据重要地位,利用新媒体作为传播载体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大众化。
(二)新媒体的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条件
网络、手机短信、微博、个人空间、QQ聊天、MSN、移动电视等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畅游,自由自在的享受新媒体带来的便捷。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大众化宣传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马克思主义要成为人民群众的理论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不能高居庙堂,不能只局限于少数精英,而新媒体无疑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传播载体。应用新媒体,就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以无可比拟的优势迅速抢占了广阔的受众市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的同时,也要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信息源的控制问题
新媒体的产生使得信息传播的边界泛化、模糊化,信息发布源的可靠性得不到控制,信息的监管不到位,使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利用新媒体的虚拟性、隐藏性等特点发布虚假信息,进行欺诈行为,扰乱公共秩序,降低人们的社会信任感。
2.强势文化过度影响的问题
外来文化尤其是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来势汹汹,使人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难以辨别优劣,这就会导致人们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错误地偏听偏信,甚至严重挑战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思想地位,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度增加。
3.舆论导向的偏颇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草根文化地兴起,个性化地强调,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的主流导向作用。人们在接受五花八门的信息的同时,容易跟风、随大流,使舆论的导向出现偏颇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抓住舆论导向提出了挑战。
4.吸引受众的问题
人们在应用新媒体的时候往往更关注的是新鲜有趣的事物,而对老生常谈的问题兴致缺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应用新媒体的时候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解释和灌输,更多地是要考虑如何通过新媒体增加理论的新鲜性、趣味性,创造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来吸引受众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通过新媒体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吸引受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5.跟上新媒体发展节奏不断创新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以高科技技术体系为支撑的新媒体的发展也是迅猛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更好地应用新媒体就必须直面不断创新的这一问题。也只有解决了如何跟紧新媒体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的问题,新媒体才能真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用。马克思主义才可以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包括有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报、网络电视、虚拟社区、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等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全面且富创新性的路径。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地位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无论应用何种方式进行大众化,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通过新媒体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从而实现大众化,同时也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二)塑造新媒体道德,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媒体的应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新媒体诚信的缺失,新的诈骗手段的兴起等,使人们强烈呼吁新媒体道德地塑造。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应该看到,新媒体道德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新媒体道德塑造的同时可以渗透马克思主义,培养人们在虚拟社区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地发展。
(三)创新新媒体的应用形式,不拘泥于严肃的传统形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过去往往受到传统形式的限制,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形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新媒体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所以对于这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形式存在一定回避性。只有创新新媒体的应用形式,打破受众反感严肃的灌输形式的僵局,使马克思主义与受众形成双向互动性,进一步更好地完成大众化的过程。
(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与融合
传统媒体的生产力是非常强大的,虽然与新媒体相比,在新闻信息地发布、更新的及时性方面有所逊色,但是传统媒体拥有的深度、广度、高度是新媒体所不能及的。这些优势为大众化的内容提供更深更广更有权威的信息基础。所以,传统媒体不能退出历史舞台,需要与新媒体更好的对接和融合,在保持自己原有优势的基础之上吸纳新媒体的优势,二者优势互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创新路径。
(五)重视自媒体,培养虚拟社区的领袖人物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促发了自媒体的产生,人们越来越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媒体,其中以个人空间、微信、微博、个人主页等为代表的草根文化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所。不能忽视这些虚拟社区的影响力。往往人们更喜欢通过具有独到见解的个人想法来寻求认同感。所以,要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注重在虚拟社区里大众化,更要注重培养领袖人物,用来自群众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引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例如2003年开设于北京的《乌有之乡》是一个强调公平与正义并且同情弱者的政治性网站。其中大多数文章是通过人们关注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来捍卫马克思主义。网站流量排在中国前2000名以内。这样就可以发挥了虚拟社区领袖人物的作用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六)利用短信、手机报、移动电视等平台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
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几乎人人成为手机一族。利用手机短信、手机报这些及时性传播平台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既方便快捷又容易被人们接受。此外,在公交、地铁随处可见到移动电视,利用人们在等车、坐车的无聊时段播放公益广告、时事热点等。这可以软性植入马克思主义,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七)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建构
新媒体的活跃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来保证信息在高速传播同时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没有好的大环境做支撑,就不会有良好的信息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应用新媒体时更要求信息传播环境的良好。所以,新媒体环境建构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引导,需要法律的监控和纠正。在净化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的同时,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
新时代有新特征,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在当下新媒体时代,认识到新媒体无限发展的潜力,及时抓住机遇,可以使马克思主义走下高高的庙堂,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好地实现大众化。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享有机遇的同时,也不可消极面对挑战,要积极迎战,通过各种路径占领新高地,将这一新型工具收为己用,化被动为主动,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5):121-125.
[3]侯波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与规律性研究[M].背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当代传播,2012,(1):46-48.
[6]伍叶,罗国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下遭遇的困境及路径探索[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