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阶级意识到阶级经历
——兼析艾伦·梅克森斯·伍德对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解读

2014-04-06 05:54冯旺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伍德汤普森工人阶级

冯旺舟,华 倩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从阶级意识到阶级经历
——兼析艾伦·梅克森斯·伍德对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解读

冯旺舟,华 倩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伍德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分析工人阶级的形成。她认同并深化了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她认为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其阶级意识和阶级经历的基础之上,不是由单线的经济和技术决定的,而是包含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多元因素共同决定的。伍德指出,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揭示了在工人阶级的形成中,社会组织、物质利益构成了工人阶级形成的必备条件,日常生活则是工人阶级形成的关键领域。伍德关于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解读对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地位,以及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伍德;汤普森;工人阶级;阶级意识;阶级经历

艾伦·梅克森斯·伍德 (1942-)(Ellen Meiksins Wood)(以下简称伍德)是加拿大约克大学荣休政治学教授,曾长期担任国际重要左派杂志《新左派评论》的编辑,现居住在英国,主要著作有《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阶级的退却》、《资本的帝国》、《政治理论与资本主义的形成》、《农民——公民与奴隶》、《资本主义的原始文化》。她是英语国家杰出的左派马克思主义者,主要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伍德认为汤普森突破了传统经济决定论和结构主义的阶级定义,重新对阶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阶级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和经历,阶级经历对工人阶级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凸显了大众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在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揭示了工人阶级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主观形成自身的过程,推进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工人阶级形成的认识,有利于重视对工人阶级革命意识的培养和文化领导权的建设。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借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阶级及工人阶级的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马克思用毕生精力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最后一章对阶级概念进行了简略的论述,正如艾里克·欧林·赖特 (Erik Olin Wright)所言:“尽管马克思从没有系统地回答这一问题,但他的这一著作充满了阶级的分析。除了少数特例之外,这一著作的大部分涉及了两个问题:对阶级关系的抽象结构构图的描述,和对阶级作为行为主体的具体事态构图的分析。”[1]马克思晚年在给他的朋友约·魏德迈的信中写到:“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恩格斯后来补充说明,原始公社的历史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的产物,以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辩证关系等。这些观点都强调阶级的产生是受生产关系决定的,是历史的产物,阶级的消亡依赖于阶级斗争。这为我们认识阶级提供了总的方法论原则。列宁在其著作中对阶级的定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 (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3]列宁的这个定义是从社会的经济结构视角出发定义来划分阶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经济结构和掌握生产资料的多寡来判定一个阶级是不完整的,在阶级分析中,既要坚持经济基础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也要根据阶级结构和阶级构成之间的区别特别应该关注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态的变迁等上层建筑对阶级形成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论述了资本主义掘墓人——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斗争策略、力量建构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社会结构中的冲突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并提出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的概念,他将前者定义为由相同的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但还没有意识到自身作为阶级而存在的阶级。后者是指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阶级是与其他阶级相对立和冲突,并采取实际行动来克服这种矛盾的阶级。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分析社会的线索——阶级斗争,让我们明白社会矛盾的起源与变化。马克思依据社会的变化对各个阶级的地位都作出了客观的分析,指出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马克思将各个阶级和国家看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强调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正确的策略。“在每个发展阶段,在每一时刻,无产阶级的策略都要考虑到人类历史的这一客观必然的辩证法,一方面要利用政治消沉时代或龟行发展即所谓 ‘和平’龟行发展的时代来发展先进阶级的意识、力量和战斗力,另一方面要把这种利用工作全部引向这个阶级的运动的‘最终目的’,并使这个阶级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日子到来时有能力实际完成各项伟大的任务。”[4]

除了论述阶级的定义和斗争策略外,经典马克思主义还论述了阶级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形成。关于阶级的形成马克思提出了“什么事情形成阶级?”[5](P1000)“什么事使雇佣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成为社会三大阶级?”[5](P1001)的命题。马克思虽然没有对此进行系统地论述,但是指出阶级的形成是由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决定的。除了指认阶级的形成与生产关系有关外,马克思还认为社会关系也决定了阶级的形成,这也是列宁意义上的阶级定义。经典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阶级形成中的剥削因素,正是由于剥削的存在,形成了阶级的对立与冲突,在资本主义社会则形成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它简单地强调阶级冲突的重要性,其特别之处在于它把冲突的产生理解为是由阶级关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而不是依情况而定的。剥削者界定了相互依存的对抗性利益的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剥削者的利益取决于他们对被剥削者实施伤害 (惩罚)的能力。”[6]正是在这种反对剥削的利益斗争中,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并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

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各自从不同角度对阶级及工人阶级进行了分析,基本上以不同社会集团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从剥削关系的角度指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工人阶级是受压迫和异化程度最深的阶级,是最具革命性的阶级,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社会变革的重任,但是,他们在社会阶层的分化、工人阶级的构成和形成机制方面探讨不足。无论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始终是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阶级斗争理论依然是我们认识社会的法宝。经典马克思主义注重从经济关系和结构层论述阶级的形成,对阶级形成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论述不足,而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则突破了对阶级形成的固化认识,深化了工人阶级的形成理论。

二、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

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时代背景是英国宪章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其时间跨度从17世纪到19世纪初。理论文本主要有《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和《18世纪的英国社会:没有阶级的阶级斗争》。《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为整个一代劳工研究学者提供了有效的研究议程,为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形成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为整个工人阶级历史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确产生了巨大的世界影响。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主旨是:通过考察工人阶级的形成历史,为工人阶级革命意识的培养和道路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汤普森之所以遭到英国左派的攻击,其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原理论和过程论的区别。“其中,原理论主要涉及工人阶级的本质、概念与形成机制等问题,而过程论则是对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7](P61)汤普森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辩证法,认为不能脱离和分割原理与过程之间的关系,因为原理是过程的总结,过程是原理的具体化。应该说这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很多批评他的人所忽视的。

汤普森详尽阐述了以下内容。首先,他论述了18世纪以来英国流传下来的人民传统,这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清教非国教派的思想与传统;其二,人民自发而无组织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群众暴动、骚乱等;其三,英国人对“生而自由”的认同和作为英国人的自豪感;其四,法国大革命时期所激发的英国“雅各宾传统”。其次,他详述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经历”。这些经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生活领域,这也开辟了研究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的先河。最后,他将工人阶级的形成放在其政治斗争的领域内进行考察,揭示了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等形式的影响。

汤普森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对阶级的结构化定义,重建了工人阶级的形成历史,强调了文化等上层建筑在阶级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总的来说,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成就。其一,重建了阶级的定义。汤普森认为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一种结构。“我强调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把它看成一种‘结构’,更不是一个‘范畴’,我把它看成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生(而且证明已经发生)的某种东西。”[8](P1)阶级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在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社会关系中展现出来的。其二,工人阶级的本质是一种关系。“阶级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东西,那就不会这样来思考了。‘它’之存在,既没有典型化的利益与觉悟,也不像病人躺在整形医生的手术台上那样让人随意塑造。”[8](P3)他所理解的关系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一切社会关系,既包括经济关系,也包括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在这些历史关系中,产生了阶级经验和阶级意识,它们之间具有一种辩证关系,但要实现从阶级经验上升到阶级意识必须依赖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其三,从工人阶级的经历中分析阶级的形成过程。汤普森从其经验主义原则出发,详细分析了众多个人生活的经历,并指出当人一出生事实上就进入了某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而在这些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的相似经历就构成了阶级的经历,但这只是构成阶级的第一步,因为阶级的构成需要文化、意识形态、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共同作用。当一批人由于有共同的经历(继承或分享的)感受到或清楚地表达了他们彼此之间有共同利益,而且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时常对立)时,阶级就出现了。换句话说,只有产生阶级觉悟,阶级才形成。

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对阶级概念和阶级形成史的重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从工人阶级的国别史角度对阶级进行考察,其主要理论成就是:“以英国工人阶级为范例,揭示了工人阶级从无到有、从‘自在的阶级’到‘自为的阶级’的一般发展历程,并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研究其他国家、地区、族群工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范式;在坚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证明了文化传统在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乃至在特定发展阶段的决定作用。”[7](P65)

三、伍德视角的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

伍德对汤普森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是持认同态度的。她对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阐释立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划分标准和阶级定义的基础之上,也受到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其一,伍德指出,汤普森以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为基础,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汤普森对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历史的研究前提是:“生产关系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阶级状况,阶级状况必然导致人们在根本利益上的对抗和冲突,由此形成了阶级斗争的条件。”[9](P80)正是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阶级的形成和阶级意识就产生了,由此就形成了具有某种共同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集团,因此汤普森就认为阶级斗争要先于阶级。而伍德指出,之所以汤普森被指责成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者,并不是因为汤普森忽视了阶级形成的客观和结构的决定因素,而是因为“他拒绝将阶级形成的过程归为从‘客观’的物质决定领域中分离出来的偶然性和主观性的领域,而那些批判他的人争着这样做的。”[9](P81)汤普森抛弃了这种静态的、封闭的决定论,坚持从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分析阶级的形成,并认为阶级只有从这一过程中才能发现。

其二,伍德指出,汤普森对工人阶级的形成强调的是他们的“经历”和过程。汤普森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工人阶级的出现是1890~1932年工人之间复杂和矛盾的阶级经历的产物。这里的经历是客观决定的效果,也即生产关系和阶级剥削。这个过程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它决定了阶级形成的先在结构,但要形成阶级也必须依赖于大众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区别生产方式对阶级的构筑以及阶级形成过程这二者之间的不同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也不是在理论上微不足道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所必须承担的主要任务不是要识别阶级的定位,而是要揭示与说明阶级形成的过程。”[9](P81)伍德认为必须在阶级形成和生产关系之间引入“经历”范畴,只有如此才能体现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和阶级形成的具体过程。虽然汤普森注重于工人阶级形成中的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强调,但他并没有否认工人阶级所经历的转变所依赖的客观物质条件(资本积累和工业化),客观物质条件为工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基础,这实际上正凸显了具有文化和价值观的工人阶级在自我形成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承认工人阶级的自觉活动不仅是汤普森历史理论的核心,也是其政治理论的核心。”[9](P93)汤普森的目的不是否认在缺乏阶级意识时阶级的存在状况,而是揭示“阶级”如何形成的社会过程,不管是在其初始还是成熟阶段上。汤普森也没有否认产业革命对阶级及阶级意识形成的影响,而是去努力对这一影响进行阐释。汤普森指出在形成工人阶级的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形式从属”与“实际从属”的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正是由于“经历”而不是单纯的客观物质条件所带来的结果,“事实上,生产关系与阶级形成之间的联系可能永远不会以任何其他方式被人察觉到,因为人们实际上从来都不是直接以阶级形成的方式聚集在生产过程中的……他们超越个体单位以阶级的方式进行聚合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进程,这取决于他们对共同经历和共同利益的意识,以及由此而采取行动的倾向。”[9](P92)伍德认为汤普森正是在坚持大众文化连续性的基础上,揭示了在阶级发展过程中实际的社会力量和过程的重要性。

其三,伍德指出,汤普森反对否定工人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伍德认为汤普森在对待社会主义革命主体这个问题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和历史观,汤普森相信只有工人阶级才具有批判资本主义的精神,只有这个阶级才具有自觉能动性,才能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发达国家阶级恶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对社会主义的民主理解滑向在理论上否认工人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成为社会改造的主要力量,以及把工人阶级的这种作用向其他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向知识分子的转移。”[9](P104)伍德认为汤普森力图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重新强调工人阶级的阶级行动是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他们会实现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化。汤普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霸权体现着阶级斗争并带有被统治阶级的自觉活动和反抗的印记,但反对对于阶级的静态的分析,而应该关注阶级的形成的历史过程。正是通过历史过程或经济,工人阶级才最终形成,并从理论上回答了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是如何从经济的生产者转变为政治的行动者的。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极大地扩展了工人阶级的历史认知,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突出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阶级意识形成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看,伍德对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阐释是非常精辟到位的,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她的阐述又具有某种视阈遮蔽和理论矛盾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伍德的阐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平等的现实和工人阶级异化的现状,丰富了我们对实现社会主义变革路径和依靠力量的认识。伍德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资本操控的社会,资本主义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反而其资本积累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实现了全球扩张,工人阶级成为资本的附庸,成为现代化技术的奴仆,工人阶级丧失了对生产和社会的总体控制。伍德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我们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武器。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出现了严重的削弱,工人阶级同资本主义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同一化。但伍德认为尽管工人阶级仍然处于弱势,但其革命斗志并没有消失,工人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压迫和剥削最深的阶级的地位,工人阶级没有消亡,现阶段只是缺少有效的措施将工人阶级的力量统一起来,激活他们的革命斗争和行动罢了。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实现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同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组织来保证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不至于走向权力话语的陷阱。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及其同盟军,坚持不懈地同资本主义进行斗争,强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维护好工人阶级的利益,脱离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走上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与人类解放之路。

第二,伍德的阐释凸显了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的日常生活的价值。将过去注重工人阶级的阶级政治研究转变到对工人阶级丰富的日常生活的研究,深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扩展了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意识培养和革命活动的领域。以往的工人阶级研究从宏观方面抽象地将工人阶级的活动当作劳工运动来对待,忽视对工人阶级自身生活的考察,而这势必忽视工人阶级合理的利益诉求,不能有效地将工人阶级的利益同社会主义的阶级政治统一起来,使工人阶级有被资本主义体系整合的危险。而伍德指出汤普森从工人的丰富经历中探寻其阶级意识形成的条件,这些经历包括罢工游行、秘密起义等政治层面的宏大叙事,更包含民谣、交易会、歌舞表演、宗教传统、爱情婚姻等日常生活方面的经历。这些经历无不成为汤普森研究的范围,成为其构建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基础。伍德认为汤普森的对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的阐释无疑使我们摆脱了传统僵化的工人阶级认识,实现了我们对工人阶级真实生活的认识,工人阶级不仅存在政治生活,也存在文化、娱乐、休闲等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第三,伍德的阐释存在着方法论和理论视域遮蔽的问题。从方法论上看,伍德通过对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的阐释,提出了其颇具特色的中介理论或中间环节理论,深入地剖析了处于抽象层面的生产关系与处于具体层面的阶级形成之间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形成理论从一般规律的解释发展到具体过程的演变上来,强调应该按照历史发生学的逻辑来认识工人阶级乃至所有阶级的活动,不应该将工人阶级限定在静止和抽象的理论层面,应该将工人阶级的活动与阶级政治联系起来,扩大工人阶级的同盟军,深化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实现葛兰西意义上的文化领导权。她认为,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才能实现它们两者之间的贯通,她用“经历”这一具有明显经验论色彩的术语来表达,但实际上从“经历”的视角来界定阶级的形成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为“经历”无法使得工人阶级在所有阶段都能意识到自身的利益,但这并不表明阶级就不能形成和产生,伍德从纯粹历史学角度进行的分析抛弃了马克思的历史本质论,走上了历史虚无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多元话语建构之路。从理论视域上看,伍德过于强调了汤普森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中的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重要性,忽视了国家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工人阶级形成的影响。实际上工人阶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综合的过程,是由多种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汤普森对工人阶级内部的性别差别、阶层差别、利益差别以及它们对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行动产生的影响等都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回答,这也是伍德所忽视的。

[1][美]埃里克·欧林·赖特.阶级[M].刘磊,吕梁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

[3]列宁全集(第37卷)(中文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美]埃里克·欧林·赖特.阶级[M].马磊、吕吴菲,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1.

[7]张亮.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爱德华·P·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8][英]爱德华·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9][加]艾伦·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M].吕薇洲,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卢圣泉)

From the Class Consciousness to the Class Experienc——On Wood's Interpretation of Thompson's Working Class Formation Theory

FENG Wang-zhou,HUA Qian
(School of Marxism,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68,China)

Wood insisted on using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She identity and deepen understand Thompson's working-class formation theory.She believe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king class was based on experiences in their class consciousness and class,is not determined by a single line of the economic and technical factors,but joint decision by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culture and ideology.Wood think that Thompson's working-class formation theory reveal social organization,material interests constitute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of workingclass formation,daily life is the key field of working-class formation.Wood's interpretation of Thompson's working class formation theor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pos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orking class.

Wood;Thompson;working class;class consciousness;class experience

B089.1

A

1672-626X(2014)06-0103-06

10.3969/j.issn.1672-626x.2014.06.015

2014-06-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X009);湖北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BSQD12166)

冯旺舟(1983-),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讲师,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人员,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华倩(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讲师,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伍德汤普森工人阶级
会做生意的汤普森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打瞌睡的房子
打瞌睡的房子
澡缸里的国王
因情绪失控而被毁的竞选
卷首语
伍德时
“60分汤普森”一战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