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2014-04-06 05:27:35凌石德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信念娱乐理想

凌石德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良的精神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因为,现阶段,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是内在统一的,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上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其他的需求,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不只是需要有体力、精力,而更重要的是精神动力。因此,探讨大学生的精神需求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义重大。

一、需求与精神需求

需求即需要,关于需求的内含不同的论者持不同的观点,兰泽明认为“人的需要是主体在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同客体的矛盾引起自身匮乏而产生的对某种或某些客体有所要求的状态”。[1](p53)张嘉昇认为“人的需要表示客观世界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客观外界对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满足,以及人对客观世界的志向和意愿”。[2](p66)杨合起认为“人的需要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作为主体人的需要,它反映了在实践活动中人们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日益丰富的条件以及人们对这种条件的渴求”。[3](p9)刘锋认为“需要专指主体人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愿望、志向和追求,而与客观物质世界发生隐性和显性联系的必然性条件和状态”。[4](p27)人的需求问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其《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都对人的需求问题进行了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需求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人的需求是人的本性;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需求以物质的满足为基本前提;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即基本生产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人的需求和生产是辩证统一的等方面。纵观以上论者对需求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人的需求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人的需求本质上是由意识支配的;人的需要主要靠发挥主体能动性——社会实践,其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而被不断地创造出来和得到满足;同时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呈现日益全面的、不断发展的趋势。[5](p20-21)需求作为一般性的范畴,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划分形式。哲学上一般把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是与物质需要相对应而言的,是人类特有的需求。所谓精神需求,是人对通过物质所派生出来的精神东西的直接依赖而产生的需求,是通过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的各种活动而形成的情感、友谊或某种心理状态来满足的需求。[6](p22)它既包括个体人的精神需求,也包括群体人和社会人的精神需求。

人的精神需求自古就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古希腊时期,德漠克利特主张人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的快乐,幸福就是灵魂的安宁。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两足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的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而幸福就在于人的有德性地行动。伊壁鸠鲁所确立的人生原则则是:幸福、快乐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目的;物质欲望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精神是否快乐成为衡量人生是否快乐、幸福的重要标准。我国古代学者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欲”与“理”、“义”与“利”之辩上。宋明理学创建者二程认为,在物质世界与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一个最高的精神实体,这就是“理”。因此,“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7](p93)张岱年指出:“理与欲的问题,用现在的名词来说,即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8](p140)义利问题也一直是古代学者争论的问题。先秦时代儒墨两家关于义与利的问题就提出了相对的观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则提出“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当然,这里的“利”是公共之“利”,即“国家百姓人民之利”。[9](p231)“义利问题不仅是公利与私利的问题,而且包含着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之关系的问题。”由此而知,中国历史上的理欲、义利之辩完全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有关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论述。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作为新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道主义高扬“人性”的旗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追求人的自由、平等。费尔巴哈以为,自然是没有意志的,意志是人特有的,这种意志同人的生存愿望和追求幸福的理想相一致,追求幸福就是追求自由并且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康德认为人是理性存在与感性存在的统一体,并且人凭借理性而优越于动物,理性就是人的本质。黑格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想和理性,因为人有理性,所以能认识自然,并从必然走向自由。而人的精神需求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比较详尽地论述了人的需求问题,提出了人的系列需求。在后来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指出,人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工人除了满足吃喝住的自然需求,还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和社会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了纯精神生活,如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包括人的政治生活,如平等交往、主张人的权益等。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目标。

二、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层次与内容

当前,人的精神需求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样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精神需求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精神需求既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精神需求的一般特征与内容,同时也具有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对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有不少论者对其进行了论述与概括:刘新跃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内容概括为人生观、价值观、信仰、诚信、传统文化学习、遵纪守法、课外娱乐、课外阅读等;朱湘虹、刘玉坤等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概括为信念需求、求知需求、尊重需求、交友与娱乐需求、情感需求五类;[10](p81-85)常启云、李鹏飞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概括为信念与求知、尊重和自我实现、情感与交往娱乐三大类。[11]根据马克思对人的精神需求的论述,以及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结合以上论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可分为基础型精神需求、享受型精神需求和发展型精神需求三个层次,包括求知需求、情感需求、交际需求、娱乐需求、审美需求、理想需求和信念需求七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型精神需求。

大学生的基础型精神需求主要包括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交际需求三个方面。基础型精神需求是大学生最基本、最现实的精神需求,它反映的是大学生的最基本的认知心理、情感体验和交往习惯。

求知需求是指大学生为成长成才而要求提供知识、信息或者说是被“授业解惑”。亚里士多德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是有意识的生命体,需要通过认识现象把握事物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进而在此基础上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可见,求知需求是人的精神需求中的最基础的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需要,他就将失去人的类本质,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世界的发展变化。对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求知的需求应更为强烈,也尤为重要。大学生求知需求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两个方面。

情感需求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对归属感、尊重、友情、亲情、爱情等方面的需要,通过这些方面的满足,获得精神寄托、情感慰藉和情感支撑。人是情感动物,“没有人类的情感,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探求”。人正是在情感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从而表现出积极的人生状态,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情感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显得越来越重要,尽管他们追求的目标繁多,但也无法取代情感需求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物质需求的增长刺激了情感需求的增长。再加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他们对亲情、友情等的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情感日益丰富、情绪波动也较大,情感需求的适度满足对他们走向心理的成熟尤为重要。

交际需求是指大学生对构筑社会支持系统并寻求安全保护的一种人际关系的需求。人是天生的“群居”动物,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p60)个体是社会的个体,需要通过社会交往,才能融入一定的组织氛围中,才能拥有个体的小社会,这也是人作为社会成员的最为基础的精神需求。现代社会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为便捷。在全球化背景下,处于求知时期的大学生,交际的需求对于其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社会交往能获得情感、鼓励、理解、同情、支持等方面的精神需要,以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二是通过社会交往,能获得与时代共进的信息、能从交往的对象身上获得思想、经验、知识等,从而促进自我素质的提高。

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交际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大学生的基础型精神需求。求知需求以“求真”为核心,情感需求和交际需求以“尚善”、“尚美”为核心,这三种需求奠定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为基础的部分。

2.享受型精神需求。

享受型精神需求是一种比基础型精神需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大学生的享受型精神需求主要包括娱乐需求和审美需求两个方面。正确地引导、正当合理地满足大学生的享受型精神需求,既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娱乐需求是指大学生对培养和满足各种兴趣爱好的要求,通过参加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获得身心的愉悦。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的快,生活工作的压力都不小,加上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业的发展、文化消费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娱乐需要的满足以从紧张的压力状态中摆脱出来,消除精神疲劳、平衡生活节奏、获得身心的轻松愉悦。身处大学校园的学子,一方面学习生活上都会受到许多的压力,另一方面紧张的学习之余也需要休闲娱乐予以调剂,会休息娱乐才能更好地工作学习。我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礼、乐、射、御均可视为娱乐;而西方人视娱乐为再创造。当然,人的娱乐需求有高雅、通俗、低俗之分和健康与颓废之区别。因此,应以健康、高雅的活动引领、满足大学生的娱乐需求,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审美需求是指主体的人运用感官从感性和理性上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选择、加工、改造、把玩、品味、鉴赏以达到丰富内心情感、愉悦精神世界、体验生命和谐、把握人生方向的内在需求。审美需求是高雅的享受型精神需求,是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提升的表现。尚美乃人之本性,德国美学家席勒说得好:“从感觉的被动到思维和意愿的主动状态的转移,只能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来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统一,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13](p116)审美需求是完善人格、塑造人格的必由之路。“审美就是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解放人的精神生命,以完满的生命状态实现人的自由,使人的人格从分裂状态回归应有的本然。”[14](p111)当然,审美需求有低俗、通俗和高雅之分。对于正处于心理成熟期的大学生,必须鼓励正面、积极、健康、高雅的审美需求的满足,驳斥负面、消极、低俗的审美需求的追求,提升其精神品位,塑造其完美人格。

娱乐需求与审美需求共同构成大学生的享受型精神需求。大学生的享受型精神需求要以“尚善”、“尚美”为核心。在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娱乐需求和审美需求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大学生娱乐需求和审美需求的满足过程中,可以了解到特定时期大学生生活的基本方式,探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视大学生深层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发展型精神需求。

发展型精神需求是在基础型和享受型精神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大学生的发展型精神需求主要包括理想需求和信念需求。这种类型的精神需求更加注重在理想、信念层面的长远追求和价值导航。崇高理想需求的满足可以使人的精神境界达到一种超然的水平;科学的信念需求的满足,可以使人感受和认知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马斯洛说:“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导致更伟大、更坚强以及更真实的个性。”

理想需求指的是大学生对未来的一种预期和追求,是大学生对立足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奋斗目标的渴求。身处求知和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充满憧憬、有着梦想、放飞理想的年龄,理想的需求在他们身上显得尤为强烈。理想是他们前进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有了理想需求,才使自身的生活、学习、奋斗具有了历史性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有了理想需求,才能使自身在立足于现实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超越和生命的升华,成为哲学意义上的“大写的人”。当然理想需求存在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分,我们应该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使其认识到只有把自身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信念指的是人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人“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15](p485)大学生的信念需求指的是大学生对某种观点、观念的一种稳定的认知,并以此支配个人行动的内在需求。信念需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激励人按照自己深信的观点和准则去行动,是一种崇高而强大的精神力量。“缺乏信念,即使有了知识,也只能说明一个人在道德上面目不清。”[16](p6)处于心理走向成熟过渡期的大学生,情绪情感既非常丰富,波动性也比较大,加上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不遇到挫折、感到困惑,坚强的信念是他们摆脱不良情绪、促使其自求改变或去追求成就的重要因素。同理想需求一样信念需要也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别。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信念需求的引导,促使他们把有关世界的知识、思想转变为他们个人的信念,树立起科学的信念观。

理想需求和信念需求共同构成大学生的发展型精神需求。发展型精神需求是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其他类型的精神需求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

三、精神需求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从古今中外学者们对精神需求的论述中,不难看出精神需求对个体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素养的群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上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其他的需求,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不只是需要有体力、精力,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动力。正确引导、合理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内驱动力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和提升素质功能。

1.内驱动力功能。

“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这是董仲舒关于义、利的功能介绍,即以义养心,以利养身,养心重于养身。用现在的话来讲,义就是人的精神需求,利就是人的物质需求。人是有思想、有精神、有报负、有信念的理性存在物,追求丰富多彩、文明高雅的精神生活是其本质所在。正是这种对丰富多彩、文明高雅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成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之一。同时,人的活动是受精神支配的,一个人有何种精神需求,就有一个与之相伴的生命历程,爱因斯坦的生命历程与其对求知需求、理想需求、信念需求的满足过程呈正相关关系。人之所以得以不断进步正是源于人对精神需求的渴望,使社会生活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生活”。

对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对求知需求、理想需求和信念需求等的追求,更是他们战胜困难、挑战挫折、走出困惑,促使其自求改变或去追求成就的强大内驱动力。

2.价值导向功能。

人通过精神需求的追寻和满足,会逐步明白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意义在于何处,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挑战,而新的价值观又还未建立,身处这样一种价值断裂状态之中,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往往会感到迷惘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正确引导和合理满足的过程中,启发大学生对“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怎么满足需要”进行理性地思考,激发起他们对于求知的追求,对于健康娱乐的追求,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3.提升素质功能。

通过精神需求的正确引导和合理满足能全面地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求知需求的满足可以促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促进理性思维能力的培育,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和潜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知识含量和理论认知能力。情感需求的引导与满足,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和情感支撑能力,使他们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理智的情绪、独特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交际需求的引导与满足,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协调能力和社会矛盾处理能力。娱乐需求的引导与满足,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技能,舒缓其自身的压力,启发人生的意义。审美需求的引导与满足,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品位、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理想需求的引导与满足,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期望值和超越现实的创造能力。信念需求的引导与满足,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稳固地追求自由全面发展。

[1]兰泽明.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J].天府新论,1996 ,(1).

[2]张嘉昇.从人的需要层面看社会发展[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杨合起.论人的需要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03.

[4]刘锋.现阶段我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5]陈志尚,张维祥.关于人的需要的几个问题[J].人文杂志,1998,(1).

[6]王伟光.需要的类别和体系[J].北京社会科学,2000,(4).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9]张纯一.墨子集释[M].北京:世界书局,1937.

[10]刘新跃.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精神文化需求情况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1]常启云,李鹏飞.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及调适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0,(3).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4]冉祥华.美育的当代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15]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6]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信念娱乐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10
为了信念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4
2021款理想ONE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0:47:38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花火彩版A(2021年11期)2021-02-08 12:42:52
发光的信念
信念
民族音乐(2018年4期)2018-09-20 08:59:04
娱乐眼
都市丽人(2016年7期)2016-08-03 09:57:49
娱乐眼
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4:01
娱乐眼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