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2014-04-06 05:27毛璐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权益矛盾利益

毛璐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毛璐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只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建立起畅通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心理干预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治理;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并强调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就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才能使群众诉求能表达、情绪能疏通、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才能增强社会治理能力。

一、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建立畅通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

群众利益无小事。早在建党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由此彰显党作为群众利益代表的职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达。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关系的基础,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诉求。市场经济不仅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度整合,同时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孕育和生成。当前,我国社会已然完成由“同质单一性”向“异质多样性”的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局面基本形成。利益主体的分化,是利益诉求多元交织的直接原因,导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不同步的政治诉求和权利意识,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假使对利益诉求矛盾定性不准、处理不当、调解不妥,势必导致利益主体行为的冲突甚至失控,以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拉大,进而演变成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性问题。[1]对此,必须构建起畅通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以实现不同利益整合,以调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诉求表达机制作为社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是指在充分认识社会矛盾运行规律和舆情变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民意测访等多样化方式来了解不同利益主体的现实诉求,以沟通机制的完善、监督机制的优化、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等等措施,实现对社会冲突的正面回应和容纳,进而促成群众合理、合法、畅通、有序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过程。诉求表达机制始于利益诉求表达的发生,终于利益诉求表达的达成,有效沟通是诉求表达的核心,权利保障是诉求表达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基本原则运行,并时刻以“了解人、关心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的“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邓小平曾指出:“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当前利益多元化的局面正是社会转型时期“无法解决的困难”,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职能“向群众解释清楚”。基于此,在诉求表达机制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介入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基本环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沟通,可以实现群众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慰藉,增强了心态调解的实效性,使群众利益诉求在心态上的不平衡向身心和谐的相对平衡状态转化,进而促成其精神上、行为上的良性状态。

在我国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不同步化的现实情形下,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沟通、消解社会冲突的功能,构建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以提升调处社会矛盾的科学化和有效性。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并作出及时地、合理地、正面地回应。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是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的前提。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个“麦克风”,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传声筒”,与其阻塞言路、隔断渠道,倒不如释放声音、渠道拓宽,因为,渠道的不畅通,必然是问题的累积、矛盾的激化,不怕尖锐的批评,就怕极端的声音,假使再沿袭“专制维稳”错误思维,势必导致极端声音在网络的扩散,其后果不可料想。对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挥其“三贴近”的政治功能,广泛征集民意、倾听民众的呼声,理解和包容民众的利益诉求;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手段,构建大众传媒、网络信息民众利益诉求表达平台,并针对群众问题及时正面做出回应;强化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自身诉求,避免过激甚至极端,有效调解社会矛盾。[3]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对群众利益矛盾进行正确定位,避免政治化倾向。转型时期产生的群众矛盾多元化冲突,其性质只能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对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科学性与灵活性、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原则,正确看待群众利益诉求,力争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透,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智慧,引导群众理性认识当前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现象。第三,尊重群众意愿,打捞沉默的声音。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标准是“让人民群众满意”。内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尊重群众“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和意愿,深入基层,细心倾听群众声音,尤其是底层民众的声音,学会打捞沉默,才能体味群众冷暖,以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工作成效评价的标准,坚持“不唯上、不唯官、只唯民”的办事原则,真正践行“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唯有如此,才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构建的最好注解,才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才是群众的福祉所在。

二、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建立畅通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心理疏导”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无疑是优化社会治理,构建畅通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疏导”基础上的心理干预机制的有效结合,是引导群众正确看待社会矛盾、利益分化、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心理和谐的必然路径,是新时期矛盾调解、舆情疏导、思想转变、问题破处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多元、阶层分化、结构转变,势必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弱势群体”透视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不闹不解决”心理折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受阻;“咆哮体”反映了一些人对当前改革发展困局的迷茫和境遇不顺的宣泄……这些社会现象存在,一再提示我们,思想意识的变化是社会现实的深层显示,推进社会治理,协调社会关系,把控社会发展,需要深度介入和触碰民众的内心世界。[4]基于此,构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的群众心理干预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何谓“心理干预机制”,一言以蔽之,则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方法、技术和手段进行矫正、防治、指导,以调适其失衡的心理状态,达到降低、减轻甚至规避可能出现的社会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工作方针,通过注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来达成“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塑造”和“作品鼓舞”的育人目标。构建畅通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势必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内化和延伸,只有在心理干预机制建设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肯定人”的价值内涵,并贯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原则,才能投射一种精神、升华一种审美情操,进而契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针对人、针对人的思想状况开展工作,在心理干预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服务和创新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第一,构建基于心理疏导视角下的社会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心理危机的介入、干预、预警机制是有效开展心理帮扶、疏导的前提和基础,是尊重人、肯定人、鼓舞人的具体体现,更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家庭和谐的基本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心理危机的发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然“预”与“不预”的结果必然不同,只有在社会事件可能发生之前做好事前控制,加强心理疏导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定期性、常规化开展心理帮扶,才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此外,对遭受心理创伤的群众进行人文关怀、心理救援,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社会事件发生的几率。第二,建立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干预制度。社会心态是社会公众行为、突发事件爆发的诱因,尤其是社会重点人群的社会心态问题,极易引发不良的社会行为。在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强化对重点人群的心理筛选,并对筛选出来的人群给予心理疏导的特殊关注,如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患有心理疾病的特殊人群、失业人员、遭受利益分配不公人群等等,他们面临着生活之困、之艰、之难,属于心理危机易感人群,假设得不到及时的帮扶、疏通、引导,极有可能是公共突发事件的“引爆器”。对此,必须要加强对心理危机易感重点人群的心理干预,除了在情感上理解和包容、畅通其宣泄渠道之外,还要及时解决引发其心理危机的矛盾和冲突,将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诱因减少甚至剔除,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第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群众生命伦理观。提升人性层次、发展人本身、探寻人生价值、追求人生意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伦理观的本质要求。实施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干预,实际上就是生命气息传递的过程、关注生命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促进人的生命的更好、更全面发展。[5]对此,创新优化社会治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伦理观教育作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机制实施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生命伦理观教育,让群众感恩生活、珍惜当下、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实现生命发展的最大价值。总之,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是一致的,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使命。

三、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建立畅通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回避矛盾的存在,马克思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成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在我国经济实现深刻变革的过程中,矛盾的显现在所难免,关键之处在于正视矛盾并有效化解矛盾。事实上,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向来是以化解社会矛盾而著称,改革开放化解了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和谐社会化解了发展与稳定的矛盾,科学发展观化解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我党仍然强调矛盾化解的主动性、持续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正能量”,为实现国人千年期盼之“中国梦”注入和谐因素。

在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构建均衡性的制度和机制,尤其是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机制,基于此,建设系统化、组织化、民主化、科学化的矛盾调处机制,成为推进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所谓的矛盾调处机制,即是在充分考量社会各阶层利益矛盾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来实现各方利益关系的协调整合,使之达到合理有序的良性状态,并最终达成一种推进社会关系和谐、实现社会矛盾协调的社会治理机制。需要强调的是,矛盾是基于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以人为工作对象,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工作目标。对此,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党革命、建设、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始终是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推手,必须时刻加强和改进,一刻也不能放松。

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针对当前人们基于利益关系之上的各种矛盾,必须构建基于思想政治工作维度上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矛盾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引导群众正确的利益追求,树立合乎公平、公正、平等、正义的价值观和利益观,从而使各阶层利益得到有效整合,进而保持社会和谐运行的稳定状态。第一,社会矛盾预警:及时发现、快速反映、适时解决。在构建社会矛盾预警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尤为必要,而且起到未雨绸缪、早加防范的“晴雨表”效能。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具有迅速探测、发现、分析、判断利益矛盾问题并及时作出快速反应的特点,其优势在于发现社会矛盾的及时性、反映社会矛盾的快速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适时性。第二,社会利益调处:科学引导、合理追求。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利益调处效能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利益协调功能,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积极发挥利益追求的导向功能。当前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所导致的社会不公、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分层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并伴随着诸多社会矛盾的引发,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为不利。对此,思想政治工作在利益调处中的导向功能就是:让群众理性认识初级阶段国情下财富分配差距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使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时代发展相呼应;教育和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强化人民当家作主意识,使个人利益追求合理、合法并凸显顾全大局的要求,进而实现各种利益关系处理的自觉生成,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第三,社会矛盾化解:常态管理、应急处置。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于社会矛盾化解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社会矛盾的常态管理与社会冲突的应急处置。一方面,常态管理是社会矛盾化解的前提和基础。将社会矛盾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态管理当中,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把握社会舆情动向,教育和引导群众树立责任安全理念;积极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构建畅通无阻的信息传播机制,实现民众与政府间的高效沟通;构建高效的心理帮扶体系,尤其是社会弱势人群的重点心理疏导和帮扶,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心态。另一方面,应急处置是社会矛盾化解的有效保证。在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之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好事中控制,及时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救助,以避免不稳定因素的蔓延和扩散。事后定期回访,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性。

四、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建立畅通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

创新社会管理被定性为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基于当前社会转型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基础之上的。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仅是“传统”向“现代”的变革,还涵盖着“计划”向“市场”的经济转型,导致转型的难度和风险增大,尤其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时有发生的征地拆迁纠纷、农民工欠薪、医患矛盾、劳资纠纷等等,导致群体性事件呈现为多发、频发的态势,折射出群众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和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理论与经验的准备不足。为此,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由此可见,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的确立,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以及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是何等重要。也正是基于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至此,构建群众权益保障机制,成为党和政府进行社会创新管理、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课题。

改革因问题而生,必然伴随着问题而继续深入,尤其是在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之下,社会管理重点、难点问题的相伴相生在所难免,关键问题在于“社会管理”这一上层建筑如何紧跟社会转型的步伐,以实现对“生产力发展”的正能量、正促进。然而,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仍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难以呼应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就业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受救助权等等群众基本权益的保障上,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毋庸置疑,就业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受救助权等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权益,只有切实解决,才能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特征。在此过程中,亟需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润滑剂”、“强心剂”和“镇定剂”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建立畅通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以实现群众权益的保障和社会矛盾的化解,思想政治工作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只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善治。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管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保障群众的基本权利,并建立科学稳妥、畅通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第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沟通力,护佑群众的基本权益。沟通群众是保证群众基本权益的桥梁,以往社会管理难以凸显效能,“沟通不力”是其中“短板”之一,从“崔英杰刺死城管”案的社会关注度和民意趋向度可见一斑。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凸显优异的沟通职能,只有遵照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沟通方法,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才是权益问题解决的前提。基于此,必须提升各级党员干部在社会治理中的沟通能力和本领,使其在解决群众权益面前能实现与群众高效沟通、无缝对接,可以通过民主评议、听证会等等制度化的模式,以实现民意渠道的畅通,为群众基本权益的保障奠定根基。第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力,夯实群众的基本权益。服务群众是确保群众基本权益实现的基本保证。实现群众利益,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关注民生,感受群众冷暖,传颂华夏大地之“习主席的时间去哪儿了”,以漫画形式展示了习主席一年39天的走基层、下基层、问政基层,这正是党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在“习主席”身上的宗旨体现。保障群众权益,就必须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关注和满足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的共性需求,以群众对工作满不满意作为服务评价的指标。唯有如此,才是群众基本权益实现的保证。第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调解力,保证群众的基本权益。思想政治工作秉承的“道理”和“事实”的原则,提倡“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工作模式,给了群众一个价值标准和是非判断尺度,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有效保证。事实上,化解矛盾是保障群众权益的关键,在社会转型中凸显的群众权益缺失问题,是累积社会矛盾、形成不和谐因素的诱因,需要更深、更细、更主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融化、调解,始终把维护群众基本权益放在首位,才是机制健全、执政能力优化的根本所在,才能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心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实践中的工作优势,此外,还要不断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经验,升华为思想政治科学的工作机制,而且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体系,为更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奠定厚实的理论和实践根基。

[1]陈成文,孙树文.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化解社会矛盾[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2]李红.和谐社会亟待建立完善多元利益诉求表达协调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3]侯勇.社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4]董晓蕾.转型期社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8).

[5]毕宏音.试论诉求表达机制的完善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09,(4).

责任编辑 周 刚

G41

:A

:1003-8477(2014)10-0185-05

毛璐(1984—),女,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权益矛盾利益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意外伤害与权益保护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漫话权益
对矛盾说不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
你的权益被什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