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壮海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操守,既是公民立身处世、创功立业的引导和依凭,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兴盛、实现昌明的精神条件和民气支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传承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晶结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发展新进程中中华民族当有的精神风采,集中表达了当代中国公民应循的价值准则。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这些价值准则,公民的个人梦与家国梦才会一步步成就为真切的现实。
公民之谓,意味着个体具有一个国家成员的身份。作为一个国家成员,公民享有不可剥夺的相应权利,也具有不容逃避的相应责任。热爱自己的国家,便是不容逃避的责任中最基本的一条。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对自己的公民提出爱国的要求。其实,爱国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位个体获得自己生存发展保障的前提、精神上有所寄托与归属的需要。无国之振兴,便无家之温馨;无国可归依,人便无遮风避雨之所,也难以寻觅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中华民族素有爱国的精神传统,对乡邦之土、父母之国的爱戴、认同、深恋、热望与自觉卫护,盈注于中华民族的漫漫长史。“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孟子·万章下》)。离开生养之邦时的“迟迟吾行”,离开异国他乡时,米已淘好然不待炊之“接淅而行”,都是基于一种近乎本能的对父母之国的眷恋与热爱。千百年来,“爱国如家”、“国耳忘家”、“公忠为国”、“精忠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作为思想观念传诸文献,作为感人的史实誉载汗青,亦作为可贵的精气神深深融铸进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爱国主义的绵延传承,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国家不是抽象的存在,爱国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爱国,有其具体而明确的内涵。就对象内容而言,爱国包括热爱国家的山川河土,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统一、利益无损;热爱我们的人民大众、骨肉同胞,积极维护民族团结;热爱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礼敬自豪地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坚定我们的制度选择和道路自信,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爱护我们的国格国誉,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增进国家的美誉和软实力。就表现形式而言,爱国是爱国之情、爱国之知、爱国之行的统一。真正的爱国,不是一瞬即逝的心灵悸动,而是坚定、执著的恒久信念;除了要有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忧乐系于国运,还要能深刻地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特性、机遇与挑战,明其所来,知其所往,熟其所有,悉其所需;要有建设国家、担当责任的实际行动,有落在真处、行在实处的力量,勇为“天下国家之杖”。此外,我们所讲的爱国,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与国际主义直接关联,与积极维护国际和平与世界和谐息息相通。这一爱国价值观,是我们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古今中外,敬业精神都一直是人们讴歌的对象。忠于职守、勤劳爱岗、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等精神及其模范典型,千百年来都被人们尊为美德,广为传唱。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不论哪个时代、哪个民族与国度,玩忽职守、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习气,都为其积极进取的思想文化所贬斥、鞭挞、嘲讽。
敬业之“业”,指称的是各种形式的劳动。“业”之所以须“敬”,就在于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首要意义,“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p998)“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2](p289)“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3](p627)“业”之所以须“敬”,还在于劳动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本质需要。任何个体成长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条件,都离不开劳动;也只有在劳动中、通过劳动,个体才能把握“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1](p681)发展和改造自身,增进自己的本质力量,实现和提升人生的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为人们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产劳动中更好地发扬敬业精神赋予了新内涵,创造了新空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也呼唤人们敬业精神的广泛发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敬业”要求我们对一切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一切致力于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劳动给以足够的礼敬,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并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建设实践。具体而言,“敬业”要求我们每一位劳动者,在不同的战线、行业、领域、岗位上,都能够努力做到乐于业、忠于岗、勤于职、行于实、诚于道、精于艺、勇于创。葆有对自己工作的热诚与激情,以职业为事业,以工作为乐趣;忠实于自己的岗位要求,“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4](p4019)用志不分,心无旁骛;以勤事职,埋头实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5](p443)遵从各自的职业道德,恪尽不同职业的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从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勇于创新、勇于创造、勇于创业,这些都是敬业的具体体现,共同构成为敬业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成业者系于所为,不系所藉”。有了这样的敬业精神,每一职业岗位都可能成为铸就不平凡成绩的广阔天地,“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4](p4020)有了这样敬业精神的大发扬,我们的事业便会有更好的发展品质,有永不停歇的大进步。
诚信即诚实守信。讲求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底线,是个体立身处世的金律,也是单位组织、社会国家凝聚力、信任感得以确立的重要前提。人们将诚信视作为人之本、立人之道,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子全书·通书·诚下》),以诚信为“国之宝”(《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天下之结”(《管子·枢言》)。一个缺乏诚信的人,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既丧失了自己德性发展的基础,也割断了自己与他人相知相助的通道;人与人之间不能以诚相待、以信相交,便会“离散郁怨,不能相亲”(《吕氏春秋·贵信》),一个社会也便会被遍布着的心灵沟壑阻障前行的进路。一如路德感慨的那样:“我觉得在尘世中没有什么比分裂整个人类社会的谎言和背信弃义更为有害的恶行了。因为谎言和背信弃义先是分裂人们的心灵;当人心被分裂之后,它又会分隔人们的手,而当人们的合作之手也被分离了的时候,我们还能作些什么呢?”[6](p579)与之相反,当诚信深深融入人们的道德人格,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习惯之后,无论个体还是社会,都将拥有博大的精神空间和无尽的发展助力,“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礼记·中庸》),亦所谓“诚信生神”(《荀子·不苟》)。
对诚信价值观的遵循和践行,表现为诚信律己、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奉职。诚信律己,即将诚信贯穿于自我修养的各个方面,不欺于中,不昧于心,不口是心非,而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诚实无伪。诚信待人,即以诚恳之心待人,与人交往有信誉,一诺千金。诚信处事,即凡事讲求信用,说真话,办实事,“言必信,行必果”。诚信奉职,即将诚信贯穿于自己的职业领域、工作职责之中,无论从政、经商、为医、事农、治学,都循诚信之则,不朝令夕改,不假公济私,不以次充好,不短斤缺两,不妄言臆断……人人以诚信律己待人,则己安而友信,“乐莫大焉”;人人以诚信处事奉职,则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政府诚信、司法诚信、商业诚信、学术诚信等社会各领域的诚信建设便会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践行诚信价值观,本身也还有一个价值判断贯穿其中。诚信所主张的实话实说、实事求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以明大理、守善道为前提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礼记·中庸》),“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孟子·离娄上》)。内心不明“大理”、不解“善道”,所诚亦愚,所信亦昧。这里的“大理”、“善道”,即自己的言行要遵循国家法律,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相一致,与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善意和友爱无相悖逆。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如何以友好和善的方式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人类各大文明的优秀道德文化均所致力解答的重要问题。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将友爱誉为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近世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高度礼赞人与人之间的博爱情感。中华民族对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更是推崇倍至,以“与人为善”为“君子之道”的核心内容,以“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和睦友善为大同社会的重要特征。虽然对友善纷繁宏富的主张与期盼,在生产资料私有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得到真正广泛、彻底的实现,但是,它们无疑对我们思考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友善价值观的更好践行具有可贵的思想启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友善,是中华民族友善这一传统美德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应有特征,是增进人际和谐、推助社会和谐、凝聚中国力量的内在要求。这一价值观,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摆正人我关系,谦敬礼让、宽以待人、相互扶助、相期以善。谦敬礼让,要义是谦己尊人,不矜能、不伐善,戒骄戒矜,虚以处己,敬以待人,以友辅仁。宽以待人,精髓在宽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孔子认为“可以终身行之”(《论语·卫灵公》)的“恕道”。相互扶助,即要求人与人之间能够守望相助,在任何时候都能互施援手、解急救难,戮力同心、同舟共济,绝不能让冷漠病症和旁观心态在人际关系生态中蔓延传染、让“扶不扶”、“救不救”反复成为人们痛心反思的话题。相期以善,即人与人交往中都能够相互提醒、激励,以道德的高标相互期许、引导。“朋友之义,务在切直以升于善道者也”(徐斡:《中论·贵验》)。对人友善,不是无原则的宽厚,不能“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吕坤:《呻吟语·治道》)。真诚指出对方的缺点、过失并引导其改正,“忠告而善道之”(《论语·颜渊》),这才是真正的“朋友之义”,也是友善的题中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逐一详析其中每一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同时也需要从整体性的高度认识其间的紧密关联与相互蕴生、涵化;我们可以从多种路径推进不同价值观的践行弘扬,同时也需要从整体性的高度构划其系统的实践方略。从紧密关联、整体共生的角度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价值准则的践行,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追求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同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追求也为我们理解应当如何爱国、敬业,如何更好地践行诚信、友善等,提供了丰富而明确的思想维度和价值引导。有了这种整体性的视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内涵、要求与意义,当会更加丰富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七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德]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