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哲学到问题哲学

2014-04-06 05:27:35韩美群左亚文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矛盾哲学事物

韩美群,左亚文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由宏观走向微观、由抽象走向具体、由思辨走向实证,这是现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如果说古代和近代哲学重在建构宏大的思辨体系哲学的话,那么,现当代哲学则在“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下,开始向实证哲学、部门哲学转化。后现代哲学则进一步通过所谓的解构由宏大转向细小、由思辨走向日常。在我们看来,后现代的理论致思就在于以问题为导向切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使哲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人生。那么,什么是问题哲学?它主要研究什么?其研究意义何在?本文将具体探讨这些问题。

一、问题哲学的提出

众所周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自然科学领域,发生了物理学革命,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力学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取代。这场革命把自然科学研究的触角从宏观低速领域延伸到微观高速领域。自此之后,自然科学继续以加速度向前推进,并呈现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与此相应,在哲学上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形而上学日益暴露出难以适应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指出:“正当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它,因而只有辩证法能够帮助自然科学战胜理论困难的时候,人们却把辩证法和黑格尔派一起抛到大海里去了。”[1](p29)至20世纪初,这种倾向更加明显。绝对理念开始走向衰微与没落。诚如美国哲学家莫尔顿·怀特在其《分析的时代》中所说:“几乎二十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十九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2](p7)这位哲学家就黑格尔。

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黑格尔哲学自身的局限性之外,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种思辨形而上学对于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来说,已经不够用了。例如,这种辩证法不能有效说明经验证实的原则、语句分析和理论建构的方法以及科学发现和发展的逻辑。特别是他们发现,黑格尔所说的辩证法,有些在历史领域里很适用,但在自然界就不怎么管用了。这使得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脱离黑格尔,而转向分析哲学或人学的探讨,这就是当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潮流兴起的一个根本原因。

现当代哲学的转型也与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密切相关。普列汉诺夫曾揭示了思想发展所遵循的“矛盾律”。所谓“矛盾律”,是指理论思想总是在自我矛盾的对立中曲折向前演进的。当一种理论观点提出来后,经过一定的发展,它必然会因惯性的作用而超越它的适用范围而走到它的反面。于是,后起的理论就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纠正前人的偏颇,但矫枉往往过正,因而新的理论中又蕴含了新的偏向。这又需要理论自身在继续纠正其错误中向前行进,这就是理论发展不可解脱的自我循环的“矛盾律”。哲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当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日益抽象而远离实际时,面向生活、经验和实证的呼声就会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现当代哲学研究的新的主题。在一定意义上,现当代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潮流就是这种“矛盾律”作用的产物。后现代哲学所奉行的解构之法与细小叙事,也不过是现当代哲学循着其自身发展的逻辑进一步向前演化的必然结果。

二、问题哲学的界定

在日常语言中,“问题”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像疑问、疑难、困难、困惑、障碍、目标、要点、事物、对象等意义,往往都可用“问题”一词来指称。但在学术上,“问题”这一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指事物内在矛盾的外在显现。毛泽东曾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3](p839)

然而,问题和矛盾又是有所区别的。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中明确指出,矛盾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它正相反对的他物。”[4](p254-255)可见,矛盾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并不能被人们所直接感知。但事物的本质总要表露于外的,这就显现为问题。

当人们面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自身精神世界的时候,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并不就是打着大大问号的种种问题。在动物的世界里,恐怕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有一个个与其生存直接相关的并列着的感性事物。当我们用惊讶的眼睛从一片混沌和杂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之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开始了对某种或某类事物的认识。因此,问题是人所特有的,它是人的本质精神的自我表现,是人高于和优于动物的类特性之一。

无论在认识论还是人本学上,问题都反映了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已知和未知、现有和应有之间的一种矛盾关系。从其认识论上看,问题正是从二者的矛盾关系中产生的。问题既是由主体转向客体、理论通达实践、已知进入未知的桥梁和中介,又是实现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实践变换为理论、客体内化为主体的目标和任务。问题之所以是问题,是因为问题还没有被破解、矛盾还没有被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还处于对立状态。当一个具体问题被破解之后,新的问题又会从主观和客观、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关系中涌现出来。人类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破解问题的过程。

从人本学上看,问题就是从现有和应有、实然和应然、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关系中产生的。人作为一种具有无限欲求的存在物,是永远不会自满自足于已有状况而裹足不前的,而是不断从现有中分裂出应有、从实然中涌现出应然、从现实中演绎出理想,因而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矛盾的问题存在。人正是在这种二重化的问题和矛盾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哲学不仅以问题为起始,而且以问题为归宿。对于哲学来说,它不以追求确实无疑的结论为目的,而是以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使命。当哲学提出一个问题以为自己的对象时,它的任务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将问题从未知转化为已知,从而将其化归于无;而是深入问题之中,揭示其更为深层的问题,然后将其和盘托出,以激发人们的探索热情,启迪人们的潜在智慧。

当然,哲学不会止于提问,也力求解题。但其解题的方式不是要一劳永逸地将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把问题化为无形,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使问题成为问题”,并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新更深的问题。因此,在哲学的研究中,提问和解题都是一个问题。哲学的解题或题解之所以仍然是一个问题,乃是因为它指向问题的终极之源和无限之境,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在任何具体认识中都无法解答的问题,因而其解答永远都处在不断摸索的无限征程之中,哲学的这种终极追问注定了其无终极无定性的命运。

但是,即便就问题哲学而言,也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如果说哲学天然是问题的话,那么,问题并非天然是哲学。世界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哲学问题,亦有非哲学问题。自近代各门实证科学取得独立地位之后,许多自然的和社会的问题已交付给了具体科学。在我们看来,真正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就宏观而言,是指那些具有无限性、永恒性和终极性的元哲学问题;就微观而言,是指那些渗透在具体事物之中且与人的精神本质相关联的普遍性问题。后哲学的细小叙事和微观研究,并不是要具体探究个别的事物,而是探讨隐含在这些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之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但哲学又与具体科学不同,它不是要研究所有的那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是要研究其中一些与人性、人的本质、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相关联的问题。以全球化为例,哲学的研究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不同,它显示其特定的视角,这就是从人的本质或文化的意义上去探讨全球化生成和发展的本质蕴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对“世界历史”理论的论述,所体现就是一种哲学智慧所特有的意义境界。

三、问题哲学的探讨

应该如何开展对问题哲学的探讨呢?简略地说,其要点在三:

其一,问题哲学不是以举例的方式应证某一哲学原理。在现今的哲学讲坛上,一些教授学者以日常生活的问题为案例来说明某一哲学原理和观点,这就我们通常所讲的“原理+例子”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进行哲学通俗讲解时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哲学研究是一种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探索活动,它是对问题的解析和探究,而不是对问题的说明和应证。同时,问题哲学中的问题也决不是某种个别的事例,而是贯穿在众多个别事例中的具有哲学意义的普遍性问题。

其二,问题哲学不是越俎代庖地研究某一具体事物中的哲学意义。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些哲学教授受命研究种花生的哲学、养猪的哲学等,并被作为活学活用的典型加以宣传。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有没有种花生的哲学、养猪的哲学呢?应该说,在种花生和养猪的活动中确实包含了某些哲学的道理,甚至可以说,人们一切活动乃至一切事物都体现了某些哲学意义。但这些都不足以构成哲学研究的对象。要种好花生、养好猪,不必学习哲学,向农村的农民学习就可以了。哲学的不可替代性表现在有些问题非要哲学研究不可,这就说明了哲学有其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包罗万象。要求哲学越俎代庖,去研究其他学科和技艺领域的问题,只能使其堕落为论证某种先验原理的工具。这种做法实际是“原理+例子”的变相表现。

其三,问题哲学要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那些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许多细小性、微观性的事项中渗透着重大的普遍性哲学问题。以当今中国社会为例,时代的根本问题、时代的特殊逻辑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问题、核心价值问题、伦理道德问题、宗教问题、理想信念信仰问题、幸福问题、和谐问题、自由问题、平等问题、公正问题、思想解放和思维方式转变问题、人本和物本的关系问题、人的异化问题、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制度建构的人性基础问题、婚恋家庭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等等,等等,都应该纳入哲学的视界之中,而且应该从一个批判的非常规的角度切入,分析和揭示其中隐含的思想的心理的文化的乃至人性的病症。所谓非批判的即是非哲学的。批判即是反思,从感性的日常生活中反思其内在的问题和矛盾,从既成的现有之中反思其未来的应有之义,这才是问题哲学的本质和本原之所在。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美]M·怀特.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哲学家[M].杜任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猜你喜欢
矛盾哲学事物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矛盾的我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