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2014-04-06 04:58:14曹秋云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责任

唐 洋 曹秋云

(南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一直局限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最终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譬如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员工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造成就业难、消费者个人权益受到侵害、诚信道德缺失等问题。如今,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深入人心,大部分企业都已经了解和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等行为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息息相关[1]。企业如果忽视社会责任,企业利益相关者将受到损害,那么企业就要对此行为承担责任,情节严重的企业还可能面临倒闭的危险,如三鹿奶粉事件最终导致三鹿集团破产倒闭。这种完全无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从长远来看,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声誉,还会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密切相关,然而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不足,许多地方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分析

1、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较为复杂,众说纷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也不尽相同,如食品加工企业主要是安全生产和质量保证,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促进就业、保护消费者和工人的权利和利益[2]。企业社会责任既具有道德上的自律性,也具有法律上的他律性。我国《公司法》第5 条就规定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不遵守这项规定,将受到法律的惩罚”[3]。

不少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单单以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而是最大限度的维护社会利益、履行社会责任。该观点认为:企业除了传统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外,社会还赋予了企业以社会责任,即企业社会责任说明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是需要附上条件的,这个先决条件就是社会贡献与社会利益。企业社会责任面对的对象主要有:股东、员工、政府、供应商、债权人、社区和环境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4]。

总的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所应承担的责任,不同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社会责任要求,也需要获得不同的社会责任信息。利益相关者理论表明,所有与企业相关或是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具有参与公司决策的义务和权利,尤其是管理层人员责任重大。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股东的权益,而应该是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企业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确保操作的效率和有效性,确保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的规划、调整、评价、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方法、措施保证贯彻执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内部控制不单单是政策措施,更是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

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但可以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合理生产,而且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目前由于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导致会计秩序混乱,而且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类似情况,最终导致企业管理控制失效、经营失败、企业倒闭。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发展阶段:首先由最初的内部牵制阶段,到后来演变为内部会计控制阶段,再到后来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然后发展到现在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经历了上述历程,使人们对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目前,企业建立和施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良好的企业内部文化和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并不是直接表现为采取控制措施或控制活动,而是企业的内部文化、氛围以及人的道德思想,在企业内部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人文气息,树立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让企业员工热爱企业、关心企业。

(2)风险识别与评估

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内部控制环境下,可能面临的风险也不同。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各种不可靠、不确定因素科学分析,并采取措施和相对应的策略,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识别评估活动。

(3)控制活动

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体系一般都包含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处理与经济有关业务时应该严格遵守不相容职位相互分离、不得越级审批和预算控制等基本原则,事中控制主要是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等,事后控制主要是盈利能力分析及绩效考核等。对相应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可能预测到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程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

大部分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掌握和了解都不多,加强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传递,能确保信息在企业内外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5)内部监督

企业管理层和员工都有监督和被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督,可以有效地预防企业高层滥用职权;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和监督,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奖惩机制等,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大多数企业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情况比比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处于企业的中心纽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自我调节和制约的内在机制[5]。内部控制与企业规模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规模越大,内部控制机制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内部控制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对企业日常经营和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性分析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更多的收益和利润,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机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6]。从长远角度来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形成良好的商誉,从而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了长远利益。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损失了现有的股东利益,而且未来收益也不一定有保障。所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应遵循适度原则,过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会损害自身利益,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

企业能否及时有效地履行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是否拥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建设体系密切相关,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同一时间实现其最大的经济效益,还应承担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保障股东利益,然而企业的最高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贡献社会,因此,不论是为了实现其基本目标还是最高目标,企业都需要建立起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许多不可小觑的问题。例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存在单一性和片面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效、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环境差等问题,这和内部控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无法约束企业最高管理人员[7]。所以,要结合社会责任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切实履行来提高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能正确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度,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来使其得到履行。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操作和规范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于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并进行控制,有效实施并及时发现和改正生产经营中发现的问题,实现企业的目标。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应用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使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生产状况、经营环境等及时识别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社会责任因素,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合理化和标准化[8]。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利益,然而企业如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出现损害公共利益,甚至逃避或者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都会严重损坏企业形象、损害企业利益,更有甚者,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会给企业造成潜在的风险。因此,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并对其进行监督和完善,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合理规避潜在风险,从而减少企业损失。

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素质与品行,提升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企业管理层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和企业未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成的,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并不能够有效约束最高管理人员本身。企业社会责任是推动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动力,要想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力度、达到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培育、优化社会责任及其各主要构成要素[9]。因而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品行和素质、提升企业内部环境势在必行。

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素质道德不仅是指知识渊博程度和个人能力强弱,还应包括个人诚信道德问题、个人价值观、价值取向和对生活和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的展望。一旦企业管理者或员工不正当使用自己的权力、滥用职权,就算再好的内部控制程序都不能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属于企业高级成员,具有决策和执行的权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个战略决策过程。如果一个企业连他们也滥用职权,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前景,高素质高品行的管理者能够使企业内部建立起良好的控制环境,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由此看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必须以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品行和素质问题为出发点,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提高了,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内部文化也能得到相应提升,这样就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另外,加强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强化企业董事会的职能。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产生是由企业董事会参议决定的。董事会选举的高层人员直接决定企业拥有何种类型的人才、企业选择何种经营策略及经营方式。对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强化董事会的职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董事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基本情况,科学地建立董事会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建设影响企业的经营效应和内控效果,通过对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合理建设,实现两者之间相互制衡,从而能够及时有效的规避各环节中因诚信道德问题而存在的潜在风险。其次,要不断提高和完善企业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是非判断能力,以便及时正确识别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减少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风险问题,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此外,建立董事会成员的考核和评价激励机制,对于无视企业社会责任并做出违法违规事件者应严重惩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积极效应,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总体而言,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品行和素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使管理者和员工自觉形成相互管理、相互监督的管理方法,避免出现拉帮结派、同流合污的情况,损坏企业形象、损害企业经济利益。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能充分调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执行率,使内部控制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使企业各项活动与社会责任目标相对应,确保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

2、以人为本,提高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目前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还未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以实现。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建设要注重制度设计和有效执行、监督。这主要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监督、缺少执行,执行力度不够导致社会责任“挂在墙上,印在纸上,说在嘴上”,很少去认真执行,把问题落到实处,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管理效率低下、控制措施不到位。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应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既是内部控制的实施者、考评者,也是企业的被监督者、被考核者,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也是一种柔性管理方式,在宽松舒适的环境里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他们在各种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经营效益和内部控制的效率。另外,还应注重对员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它直接影响到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施。特别是要加强对管理和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10]。

3、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传递与沟通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是沟通企业管理层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桥梁,企业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对股东、员工、消费者、债权人和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责任。研究表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企业的某些内部利益相关者也毫不知情。因此,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角度来看,有些地方需要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打造透明的阳光型企业

社会责任报告在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公司创造了许多无形的价值。另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传递公司理念和承诺、展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利益相关者享有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权利。

(2)符合民意,推进开放式决策

这种方式旨在通过创造与利益相关者面对面、零距离的就彼此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协商。因此,大部分利益相关者能够充分理解并提前通知、参与和交流,真正做到社会大众参与到企业开放式决策过程当中。通过这种参与和沟通的方式,使企业主动倾听外面的声音,听取和接收社会大众的建议和帮助,通过这种双向沟通方式,不仅可以让企业了解到民意,也有利于企业提高决策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使企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使用和配置,从而能更好的兼顾到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多方共赢。

4、增强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当今,风险在任何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都是存在的,然而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企业也要反思社会责任风险可能会对企业带来的暂时性的经济利益流出,对企业持续发展和未来经营可能带来现金流出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存在一定风险,因为企业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可能存在履行社会责任程度较低的情况,甚至相关信息不披露或者披露较少,上述情况可能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或损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另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实施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构建相应的社会责任指标评价体系。政府部门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监督和指导,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无论是企业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是创造企业价值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企业如果意识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就会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5、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监督

监督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有监督和被监督的权力和义务[11]。积极参与到监督的过程中来,建立全面系统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要重视内部控制监督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性,让内部控制监督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发挥其作用,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得到充分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监督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监督机制,让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监督活动当中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让企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及时规避管理风险。

[1]张正勇.我国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基本依据、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3):86-89.

[2]李兆华,卢 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85.

[3]常 艳.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探讨[J].财会月刊,2013,(12):113-114.

[4]田 超,干胜道.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9):36-39.

[5]刘 蓉.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看内部控制失效及对策思索[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9):52-53.

[6]刘芳芳.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相关性分析[J].财会通讯,2012,(12):62-63,119.

[7]王志永,高 强,常国雄.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互动机制研究[J].企业活力,2008,(12):68-69.

[8]王加灿,沈小袷.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互动关系与优化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12,(9):13-15.

[9]刘建秋,宋献中.社会责任活动、社会责任沟通与企业价值[J].财经论丛,2011,(2):84-91.

[10]关玉荣,刘 荣.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构建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3,(9):68-70.

[11]黄 蕾.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策略对比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4):140-142.

猜你喜欢
相关者利益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24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新民周刊(2020年5期)2020-02-20 14:29:44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绩效评价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利益链与新垄断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
期望嘱托责任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