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研究与探索

2014-04-06 04:36:42向成军
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校企基地

向成军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1](p19-21)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两大层次。校内实训又可细分为校内课程实习和校内生产性实训。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及其基地建设等问题“认识还比较盲目,能够真正做到生产性实习并能完成生产性实习功能的(院校)还是屈指可数”。[2](p145-147)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意义

1.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之举。[3](p49-50)“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开展好校内实训教学”,才能完成从基础能力训练过渡到实战性质的独立操作训练,完成“部分在校外不宜实施的专业关键能力训练”[4](p77-81)也只有这个阶段,校、企教师可以共同随时深入指导学生,完成既具有模拟性质又具有实战性质的操练。

2.是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指南。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围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要求来建。要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进程安排、人才规格需求、职业面向等纳入考虑范围,特别要突出职业技术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规格要求”,使基地既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又能够“适应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对人才的培养需求”。[5](p162-164)

3.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具备一定的先进性,满足发展趋势需求;二是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满足造血功能的要求。校内生产性实训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及升级发展空间”[5](p163)应体现该专业领域中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应配备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实训设备,使学生通过对高新设备的操作掌握先进的技术,占据新技术的制高点,增强就业竞争力。此外,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虽非经济效益,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可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1](p20)从而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是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如何让毕业生尽量缩短毕业适应期,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首先应关注的问题。通过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真刀真枪地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真实环境中实战,了解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工作过程,培养责任意识,将大大缩短毕业生入职后的就业适应期,早日成为企业所需之才。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定义及内涵

关于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定义及内涵目前学界尚无公认的界定。《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定标准(试行)》中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该定义强调了校企合作的形式,但校企合作只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基本特征,“还缺乏对其本质内涵的反映,校企联合共建并非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本质特征”。[2](p145)刘家枢等将校内生产性实训界定为: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1](p20)该定义强调了“生产性”的内涵和目的,但忽略了校企合作的形式。此外,该定义将经济效益置于人才培养之前,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另外,该定义提到高职院校独立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产品生产,似乎回到了校办工厂的老路。刘冬香等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在校内进行的具有“生产性”特点的实践教学。“生产性”实训指的是教学载体的产品化、教学环境的车间化、教学管理的企业化等实际生产状态,学生通过在这种环境氛围下的工学结合,全面发展和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团队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职业素质。[3](p49)该定义从“校内”、“生产性”等字眼进行定义,丰富了生产性的内涵和目的,但忽略了教学载体可能是非有形产品的服务。杨海澜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最终目的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利用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用于实践、实训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校企联合共建并非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本质特征,校内生产性实训所强调的,一是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的生产性特点,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这三个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2](p146)该定义顾及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涵,从生产性、目的性等特点定义校内生产性实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其特点和内涵。但关于其最终目标的阐述似乎欠妥,最终目标与主要目标似乎含混不清。

综上所述,笔者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做如下定义:高职院校充分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引进企业、行业真实项目及指导人员,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四技”(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共同服务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兼顾取得一定限度的经济效益,政、校、企、行四主体尝试以“四共(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和“四合(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方式完成人才培养目的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特点

1.形式上,校企合作是基础。从上述的定义与内涵中,大都将校企合作看成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形式。“离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学生就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岗位,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6](p46)

2.层次上,深度融合是根本。校企深度融合包括以下内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项目或任务来自于企业或行业;指导过程有来自于学校的教师,也有来自于企业行业的专家、能工巧匠或管理人员;评价标准来自于企业行业;经济效益来自于企业行业并在校企之间合理分配;校内实训基地为校企共建;等等。

3.内容上,企业任务是关键。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而,“设计适合于学习的实战性的训练项目也是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要环节之一”。生产性实训的项目必须是“来源于实际生产环境”,“选取生产实际中那些典型的、可学习性强的、符合培养目标的工作任务,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以形成既能够完整呈现产品生产的实际技术与工艺路径,又适于学生学习操作,且更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实训项目”[5](p163)

4.经费上,经济效益是明证。校内生产性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兼顾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不应该是学校的首选,但可以起到改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条件,补充易消耗品,增加项目亮点等作用。

5.成果上,提供产品(或服务)是标杆。从上述几个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定义和内涵中可以看出,凡是“生产性”的,必须有可以衡量测定的物质或精神产品作为生产成果接受检验。无论是“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教学载体的产品化”,还是“四技服务”,其结果都生产出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服务。

6.功能上,多位一体是要求。由于投资主体的多样性,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功能应该是多样化的。按其主要功能来说,应是“主功在育人、主利在企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绝不能本末倒置地“重生产而轻实训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和技能鉴定等五位一体的功能”,“尤其要在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上体现学校的优势和价值”。[7](p73)同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完成所有理论、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还应成为一个服务社会、与企业共同完成产学研的场所。[2](p147)

7.制度上,长效机制是保障。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是校内生产性实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评价的重要指标。首先,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校企双方应创新制度,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指派相关人员组成董事会或理事会,既关注己方的权利,履行己方的义务,也关注对方的权益,监督对方履行义务,还可以在董事会或理事会的范围内协调彼此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合作既遵循了教育规律,又按照市场化运作。

其次,按照“主功在育人、主利在企业”的原则,校企双方按照“四共(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和“四合(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原则,协调好彼此利益分配。“在学校实现生产过程育人的同时”,重点关注“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让企业获得更多的有效资源,扩大企业的产能,增加企业的利润,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和动力”。[7](p74)

最后,按照“有情可依”的原则,校企双方应关注彼此长期合作的意愿和情感感受。“校企经常性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相关人员的交流与交往,为对方着想的关心、支持与帮助,诚实的态度与和谐人际关系”[7](p74)都十分重要和珍贵。

8.在团队上,双师团队是渠道。校内生产性实训虽然在校内进行,但来自校企双方构成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因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而开发的综合实训项目是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完成的,其教学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技术均有较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其训练目标,提高对学生指导的针对性,“除了不断提高校内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外,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大量的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实训教学全过程,是有效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案”[5](p163)

四、目前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由于全国各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程度不一,各高职院校领导重视程度有别,各高职院校众多专业归属的行业企业发展水平和合作意愿各异,导致各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推进还存在诸多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专业单打独斗现象严重。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可以共享的场地、设备、资源、师资、企业项目、企业技术人员少之又少,因而不同专业之间几乎不能共享同一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之间尚且如此,不同院校的相异专业之间情况更加突出。各个专业单打独斗地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需要建立众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不科学,又不便于管理,还造成较大浪费。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突破现行的校企合作体制。在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将同一地区的相关院校连同其相近专业,与关联企业行业一起组建职教集团,在职教集团的框架内创造性地推进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

2.校企融合深度不够。目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或查阅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所了解的一些高职院校所进行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无论是模拟公司(教学性公司)形式、企业或公司驻校分部形式、来料加工形式、教学工厂或校中厂形式,抑或其他形式,虽然在某些方面获得较好效果,但校企融合深度还不够,师生受益面有限,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示范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在中小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后,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参与、接纳实训的义务机制,使其“不得不”这样做;另一方面,还需通过免费或付费的企业培训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四技”服务能力,提升其“智力助企”的不可或缺性,“出师”后允许其再回企业帮企业做项目。

3.校企合作矛盾不断。当前,由于双主体合作的目的不同,各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所进行的校内生产性实训还表现出各种矛盾。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与企业生产任务市场变动性的矛盾”、“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性与企业经济效益性的矛盾”[1](p21)、学生常规管理与校内生产性实训时的生产安全管理的矛盾、学生接受实训的权益与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后的经济补贴的矛盾、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与服务企业的矛盾,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由校企双方的相关人员组成董事会或理事会,在董事会或理事会的范围内协调彼此之间的内部矛盾,按照“主功在育人、主利在企业”的原则,协调好彼此利益分配,实现生产过程育人的同时,关注企业赢利,并形成长效机制。

4.对校内生产性实训本身的研究不足。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得知,在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研究中,绝大部分(82.97%)都集中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针对这种情况,在继续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研究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对校内生产性实训进行研究。

[1]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

[2]杨海澜.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引企入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2,(5).

[3]刘冬香,唐湘桃.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及教学组织研究——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案例,现代企业教育,2010,(6).

[4]向成军.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体系建设的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4).

[5]马薇,赵建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9).

[6]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7).

[7]陈章兵,严薇,等.高职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生产性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我的基地我的连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经济与管理(2016年2期)2016-12-01 04:28:52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6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