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训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1]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实现了两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现在的实践需要进一步回答另一个重大问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怎样实现治理现代化?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使命,应完整地理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延伸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新篇章,具有崭新的时代价值。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首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而提出的。习近平说:“怎样治理社会主义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4]他作了概括的历史分析,可以对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分几个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4]这是科学准确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缔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指明了道路,但他们确实没有遇到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虽有72天的巴黎公社,但也不是他们直接领导的,更未形成成型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恩格斯也预想过社会主义管理的一些重要原则,表现在《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论权威》《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以及恩格斯晚年的一系列论著中,提出了十分有科学价值的论点。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巴黎公社原则”,恩格斯晚年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但不可能形成治理一个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和方略。历史地看,当时对社会主义进程的估计时间较短,管理方式也想得比较简单。如果要求他们提出全面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体系的具体设想,那就苛求前人了,也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我们能向他们的科学理论学习的主要是立场、观点和方法。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4]邓小平对苏联体制的总评价,也适用于国家治理方面:“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想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5]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立即组织了国家的管理。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宣布:“现在我们应当管理俄国。”“一个社会主义政党能够做到大体上完成夺取政权和镇压剥削者的事业,能够做到直接着手管理任务,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6]但不久爆发了国内战争,正常的管理中断,被迫实行过激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与农民的矛盾。1921年当机立断实行了放宽与恢复市场的新经济政策,经济日渐活跃,并且开始加强法制管理。列宁说:“把叫做新经济政策的东西以法律的形式最牢固地固定下来,以排除任何偏离这样政策的可能性。”[7]当时拟定了劳动法典、土地法典、民法典以及一般法院组织的法规。然而,1924年列宁病故,他依法治理俄国的探索路子中断了。斯大林接任领导职务后,1928年停止了新经济政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30年代又以宪法形式固定下来,并过早地宣布社会主义建成。这一体制在初始十几年确实发挥了集中力量充分调动资源的作用,使经济上比较落后的俄国迅速实现初步工业化,为战胜希特勒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面对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使法制管理陷于混乱,使各方面体制僵化,也未治理好党本身的问题,并造成肃反扩大化。1950年代赫鲁晓夫一味攻击斯大林体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思想混乱。1980年代中叶,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社会主义”的所谓“改革”,致使苏联在1991年11月解体。这74年曲折的历史行程,苏联没解决好系统治理问题,造成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损失。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经验的探索时期。习近平同志作了这样的总结:“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4]这个概括是对我国治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可分两个阶段来论述。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积累了“治国安民”的经验。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里提出我党在根据地人民政权建设中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8],基本上廓清了这半个世纪的治理思路。从建立革命根据地到新中国建立前的29年,治国安民的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十点:(1)必须有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领导核心,而这个核心本身又需要不断地严于自我治理;(2)必须有一支听党指挥、忠于人民的强大军队作为保证;(3)社会治理的第一主体是共产党代表人民各阶层利益又依靠人民的政权;(4)以民主集中制、广泛民主与严格法制的统一作为基本原则;(5)既要有总原则、总路线统领,又要有具体章程、法规加以细化,方可落实;(6)要以围绕重点统筹兼顾作为重要方针;(7)要把正确对待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特殊政策;(8)必须把大力发展经济作为最深厚的根基;(9)对于不同政治势力采取分析态度、区别对待;(10)必须经常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另文加以详述)。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使国家的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日趋成熟。经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前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几十年的工作,不但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且对国家治理也积累了新鲜经验。早在1980年,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提出制度问题要“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9]。1992年提出“30年使体制机制定型化的目标”。江泽民概括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文化制度的轮廓。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形成“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布局。习近平同志接过“接力棒”,领导全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也经过一个逐渐廓清、形成、完善、深化的过程,主要以五个“三中全会”为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开启改革开放之路;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依据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述和十四大精神,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作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配置资源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了改革的内涵,扩大了改革的外延。
上述我党工作进程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四比”“三靠”:“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这段话,集中概括了治理现代化的客观必然性和基础条件。总体上,我们是在完善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治理大国,达到的目的在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永葆活力、长治久安。
鉴于此,需要有辩证分析和科学预见,既要认识拥有的优势和各种有利因素,又要洞悉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各类困难。毛泽东说:“为着领导,必须有预见。”乃至“必须预见到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种种可能情况,并从这点出发去克服困难,争取光明与胜利的局面”[10]。这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分析在系统治理过程中的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途径。我们可从时段上大体分为远期、中期、近期,从领域上分国内外和党本身几个维度展开分析。
1.远期:社会主义制度胜利必然性与道路曲折风险性的矛盾贯穿始终
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最终胜利,决定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的对立统一,正如恩格斯所说,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的解决“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1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然而,这不是一个自发的、一帆风顺的过程,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由于它不能在母体中自然成熟(如剥削制度那样),比之其他社会形态发育更艰难,而且缺乏历史经验,必定要经过曲折的过程。苏联、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表明,社会主义越是高度成长,它的矛盾就愈复杂愈深化(尽管与资本主义矛盾的性质不同),其阻力会来自许多方面,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都必须防穷、防僵(化)、反变(质)、反腐、反异(如异化为封建专制)、反乱、反侵(外国势力)等。通过治理达到长治久安,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远远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永葆活力而又不变质。
2.中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与二重性并存若干年
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胜利,就产生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来经济发达国家是否有此阶段,尚需研究),使生产力发展水平(“硬件”)以及其他“软件”(人的操作能力)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如此漫长的时间过程,本身是对制度的一个持续、严峻的考验。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社会形态:主体是社会主义,但也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东西。一部分敌我矛盾与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互相交织,而人民内部的矛盾又有不同的产生原因与表现形式。情形复杂,应保持清醒头脑,需要分类治理。
3.近期:经济社会转型阶段的强大动力与各种阻力的深层性与复杂性交错相兼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生产力进入一个转型期,世界也进入一个调整期,又称经济发展换挡期与调整阵痛期交错,经济社会各种关系呈现比较复杂的情形。比如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科技创新,会涉及许多人的利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也比较复杂;解决利益固化、分配不公的趋势,会遇到多方面的阻力;转变干部作风,完善干部制度,会遇到习惯势力梗阻;社会矛盾也日益多样化。这也是一个解决深层矛盾的改革过程,今后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会有许多新的矛盾,构成将阻力转化为动力、倒逼转化为主动性的机制需要一个持续治理的进程。
1.国内矛盾多发、复杂交错
当前,我国主要矛盾仍然是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须着力发展经济。为使发展充满活力,必须深化改革,而改革又进入了深水期和深化期,需要克服种种矛盾。为保证发展,改革又必须有稳定的环境,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除利益关系之外,还有与利益相关的意识形态的矛盾。列宁说:科学社会主义不能在工人群众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12]。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能够从旧社会胚胎里自发产生的(必须经过自觉的斗争)。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必须靠经常认真的教育才能形成先进的思想优势。毛泽东说:“对于中国人民脑子中的落后的东西,我们要去扫除,就像用扫帚打扫房子一样。从来没有不经过打扫而自动去掉的灰尘。”[13]人们容易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些群众往往容易注意当前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而不了解或者不很了解长远的、全国性的、集体的利益”[14]。如果过分单纯强调物质利益,忽视思想工作,任凭个人主义泛滥,那就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队伍中的经济主义、工联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表现”[15]。从夺取政权的规律看,往往是首先制造舆论,资本主义国家颠覆社会主义也是如此。社会主义不占领思想阵地,资本主义必然占领。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6],不可削弱。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的“软实力”,必须充分发挥这一政治优势。
2.国际环境的有利性与挑战性的矛盾层层迭加
现时期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总体上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超级垄断资本主义称霸世界,全球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我们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了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不过,各式各样的斗争不断、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总是利用各种手段威胁侵犯我国,西化、分化无所不用其极,手段花样翻新。近年西方就是用鼓动和策划所谓“民主运动”的形式以乱致变,搞垮多国政权。这种矛盾使得我们不能不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多种安全措施,防止各种渗透和扼制。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必须尽快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执政党内部也会产生矛盾,表现为执政党内的主流优势的强劲性与消极因素的扭曲性矛盾日趋凸显。毫无疑问,我们党是坚强的,有能力克服各种矛盾。然而,消极因素也不可忽视。由社会“公仆”向社会“主人”的嬗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构成长期的严重的考验。正如邓小平所说:问题发生在党内,要出问题就是大问题。苏联的垮台,最重要的因素就出在党内。我们党内出现的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不可忽视,需要从严治党,以永葆党的肌体健康。
上述情况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且带有日益深化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如何解决?须靠系统治理,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实施全面治理措施。尤其是进入新阶段,以往表层的矛盾大部分已经解决,需要不断深化防治,全面实现现代化。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17]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主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总开关或“成套设备”(邓小平语),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途径和推进动力。
综上所述,表明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方略,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这标志着这一全新的社会的“自动控制”、自我修复和发展活力系统更加完善,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系统观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治理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7]治理体系是靠治理能力来贯彻和体现的,而治理能力又靠一定手段、方式、方法作为支撑,可以说,素质、手段、方式、方法是执行能力的基本内涵。能力、手段、方式、方法都属方法论的范畴。从哲学视角上说,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与在实践中的运用,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治理能力与治理方式看似主观因素,但实际上是客观规律见之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并非可以随意乱选的。马克思说:人的“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18]。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任务与方法的关系:“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8]如果说建立完备的治理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新时期的必然要求,那么实现治理能力和方式的现代化又是世界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也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保证。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当时所处的历史潮流的先进水平,包括先进的工具、手段及其应用者具备的素质(学术界称之为“湿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人类文明最先进的最科学的才能与方式,既包括科技手段,也包括社会管理能力与方法;既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治理成果,也创造适应自身社会制度实际需要的新艺术、新本领。因涉及面广,本文仅谈几点个人想法。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治理是整个治理的核心,是管方向的。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靠马克思主义指导,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科学决策。我们党已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中的两次飞跃,今后还要继续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同时,与决策能力配套,还要提升执行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说,目前我国政府的一些地方与部门的执行能力还存在不少弱点,需要大幅度提高,特别需要完善执行机制和执行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感知官能的延伸、自然智能的提升,信息化也是全社会实施节约的最新和最佳的手段之一,它涉及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当今时代,大数据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网络安全,专门部署了“网络强国”战略。信息具有共享性、无消耗性、可储存、可传输性等特点,可以说是物质世界的“映像”,是“失重”“超导”的资源,其本性就是“最节约”的。信息和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功能主要有:(1)预知功效,它可以预先发现和警示各种变故、灾害的发生、发展,使人们事先采取防御;(2)探测功能,它从深层次上发现新的资源、新的路径,可以使人们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3)先导性、计划功能,可以使人们预知事物的发展过程、路线、走势和结果,使资源的配置更合理,采用最佳路径及措施,防止盲目性,增加计划性,提高智能性;(4)模拟功能,能够离开实物的运作,模拟出事物的各种过程和结果,为人们提供最佳选择和决策;(5)反馈功效,能够及时把实施的情况和问题反馈于指挥机关及有关人员,对其效应进行评估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化解。当然,信息也是一把双刃剑,垃圾信息、虚假信息、恶意信息也能造成损失和祸害(如“世界末日”信息就误导部分人作出愚蠢举动),所以信息的质量与法治管理格外重要。
另外,在治理体系中用什么方式使调节经济运动的“两只手”持续协同,还有进一步深化认识的空间。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类会更加“自觉”,这条路子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不会停止。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可能不应当停留在“两只手”局限内,还要从客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前进、不断创新。从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看,应当进一步开拓思路,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类更加“自觉”。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市场配置资源固然有极大活力,但其缺陷也相当突出,用得不好会造成巨大浪费和两极分化。这就要靠政府弥补矫正。但政府也会产生缺陷,客观上组成政府的官员受整个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易于形成主观片面决断;主观上官员自身感知能力有限,又往往受市场冲动产生这样那样的利益欲望(如奢靡、腐败)。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单靠“人治”和“市治”尚无充分把握,必须有一种新的元素,使它更接近实际,更有渗透力和前瞻性,更能预知深层次矛盾,更可以避免大的起伏及其他灾难性安全问题。这一元素就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应当把科学技术吸纳到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系统中来,在更大程度上延长人们的感官,扩展官员的智慧,更早更深更广地探知客观经济社会与自然变化的走势,增强决策的预见性。这就需要组成“市场主配(置)、政府主导(方向)、科技主引(领)”的三元机制。科技在这里既可做宏观调控的参谋,又可做微观配置的向导。这种三元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发育的历史行程。恩格斯曾经指出,市场运行缺少的是“神经器官”,科学技术及其专家便是最好的现代“神经器官”[19]。
社会主义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这不但要有富裕的经济条件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还要同自然界保持和谐关系,维系生态平衡,使人的生活与自然界实现良性循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依托于自然界而生存发展。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的关系”,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的一般条件”[20]。作为人类社会和每个人的生活,什么时候也不可能脱离自然界。但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需要系统治理。这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须用现代化手段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技术与制度相统一。
民主与法制是一个辩证关系,而不能片面化、绝对化,不能只要民主而不要法制,或完全靠法制强制而不要有序的民主。我们所讲的民主、法制现代化,实质上是民主集中制的提升,充分发挥、依靠群众的积极性而又有科学的权威。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11]毛泽东就曾经勾画出我国治理的理想境界:“我们的目标,是造成一个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21]
我们党提出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时代在前进,管理人员与广大群众都要不断学习。人才队伍是第一资源,是提高治理能力的骨干和领头羊。要通过学习培养和实践锻炼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优秀的干部队伍,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接班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需要在实践中深化探索、逐步成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们应当力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现代化的规律、党的执政规律认识更加深化、驾驭更加娴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
[4]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4—6.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01).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杨承训,承谕.论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从“唱衰中国”、“改革停退”论说开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8):18—25.
[20]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