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

2014-04-06 03:57:12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核威胁杜鲁门艾森豪威尔

江 峡

(北亚利桑那大学,美国 亚利桑那州860011)

冷战时期,从朝鲜战争开始至尼克松访华打开中国大门之前,美国曾多次对中国进行核讹诈与核威胁。美国对中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是促使中国发展自己核武器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海曼斯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是毛决定发展核武器的动因”[1](P134-135)。中国政府在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发表的声明中明确指出:中国成功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取得的重大成就”[2]。本文根据美国解密开放的档案资料、回忆录与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美国在冷战期间对中国进行核讹诈与核威胁这个当年曾威胁到中国生存安全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论述,以求教学界同仁。

一、原子弹与冷战在亚洲的起源

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研制拥有具有大规模杀伤能力核武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战争中对他国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美国原子弹被用来轰炸日本的广岛与长崎,标志着人类核时代的来临。

美国在二战中发起曼哈顿工程,与英国一起秘密研制原子弹,最初主要是用来对付也在秘密研制核武器的纳粹德国。罗斯福总统对与英国人一起合作秘密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守口如瓶,不仅瞒着他的副总统杜鲁门,更是将盟友苏联排斥在外。罗斯福在1945年春逝世后,杜鲁门继任总统。就在杜鲁门继任总统后不久,战争部长史丁生向他汇报说,美国正在研制的原子弹,将会“决定性”地影响美国战后的外交政策与其它国家的关系[3](P87)。1945年7月,杜鲁门在德国出席波茨坦会议期间听到美国原子弹试爆成功消息后暗自庆幸,他说:“希特勒的一帮人,或是斯大林的一帮人没有发明这种原子弹,对世界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这似乎是从未发现的最可怕的事情。但原子弹能成为最有用的东西“[4](P11)。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给了杜鲁门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

杜鲁门继任总统后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杜鲁门在日本乞降的情况下仍决定对日本的两个城市扔下刚研制出来不到一个月的原子弹,其在军事上的动机有尽快结束战争,减少美军伤亡的因素,而更重要的政治动机是企图阻止斯大林实践在雅尔塔会议上做出的在德国投降后3 个月内对日本宣战的承诺,从而避免苏联出兵日本时占领中国东北与日本列岛,出现东欧被苏联控制那种局面,并且借此向斯大林显示原子弹的巨大杀伤威力。

斯大林在得知美国拥有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后,立即决定苏联应发展自己的原子弹,打破美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特别是他在获知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之后,更是认为美苏之间的均势已经被破坏,苏联应加快搞出自己的核武器,不让美国的核讹诈阴谋得逞。二战尚未结束,美苏就开始在发展核武器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与此同时,在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美国继续支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企图由南京国民政府来统一中国,以建立亲美的中国政权来稳定远东,防止中共取得政权并投向苏联怀抱,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在远东的扩张。但中国革命不可阻挡地胜利打破了美国对战后远东格局的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立即予以承认,并在1950年2月与北京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新中国全面倒向苏联,美国在中国遭到惨败。远东的局势发生了大大有利于苏联的变化。亚洲开始分为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开始从西方蔓延到东方。

二、杜鲁门在朝鲜战争中对中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领导的朝鲜北方政府在苏联的支持下,向南方发起突然进攻,企图统一朝鲜半岛。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令杜鲁门政府措手不及。但杜鲁门从美苏全球争夺的战略观点出发,立即认定它是由苏联怂恿和支持的,是苏联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新扩张,美国必须立即作出有力反击,保护其在亚洲的盟国,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

在卷入朝鲜战争初期,杜鲁门虽然看到由美国训练的南朝鲜军队被北朝鲜军队打得溃不成军,但尚未考虑使用核武器。6月29日,在一次记者会上,当杜鲁门被问道,美国是否会在朝鲜使用原子弹时,他简单地表示“不予置评”。7月间,当他再次被问到同样问题时,杜鲁门明确答复说:“No!”[5](P562)因为这时期美国与南朝鲜仅面对的是北朝鲜军队的进攻,杜鲁门认为没有必要考虑动用美国的核武库。

事实上,自美国拥有原子弹后,杜鲁门政府就将核武器纳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之中。1948年9月1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讨论美国核战争政策后做出的NSC 第30 号决议指出:“要承认的是,在面临敌对事件时,国家军事部门必须及时有效地准备好所有合适的手段,包括原子弹。”决议规定:“在战争时期部署原子武器的决定,将由政府行政部门首脑(指总统——作者注)根据他认为必要时决定。”[6]这时期,美国的核威胁打击计划主要是针对苏联的。根据这个关于“原子战争政策”文件,美国如果跟苏联发生战争,美国将对苏联发动原子闪电战,将美国的所有核武器用来轰炸苏联,不仅彻底摧毁苏联的军事力量,还摧毁苏联的城市与工业基础[4](P270-271)。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1948年10月10日表示,苏联将终于认识到,美国将用原子弹来攻击他们[7](P31)。

11月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多次讨论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杜鲁门这时开始公开对中国发出核威胁警告。11月30日,在新闻记者会上,杜鲁门警告说:“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来应对军事形势。”当有记者问,那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时?杜鲁门回答说:“这包括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武器。”他表示:“使用原子弹是一直在积极考虑的”,“因为它是我们的一种武器。”当被问道:“原子弹是用来打击军事目标或是民用目标?”时,杜鲁门回答说“这是由军事人员决定的事情”,“战场上的军事指挥官有权决定使用各种武器”[5](P727)。这是美国总统首次明确公开宣称,美国在积极考虑对参与朝鲜战争的中国使用核武器,并暗示什么时候使用原子弹将由朝鲜战场的军事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决定。

杜鲁门警告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的核威胁,在全美与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美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在当天的一次会议上说,美国不应急着用原子弹轰炸中国,即使美国地面部队受些损失也不应这么做。原子弹应保留着准备与苏联的战争。

麦克阿瑟受杜鲁门在记者会上表态的鼓舞,于12月上旬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要求赋予他“使用原子武器的指挥官的判断力”。他还向华盛顿提出一份对北朝鲜与中国26 个目标进行核打击的名单,包括军事基地与工业中心。

杜鲁门警告要在朝鲜战场对中国军队使用原子弹的威胁并没有起作用。中国志愿军与朝鲜军队在杜鲁门发出核威胁后不久发起猛烈的新年攻势,并在1951年1月4日占领汉城,迫使美军继续向南败退。1951年初,面对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的节节攻势与联合国军的全面败退,无计可施的杜鲁门一度想将战争升级,将战火烧到中国去。

基于杜鲁门的思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1951年1月通过了由国家安全资源委员会主席,前空军部长赛明顿起草的NSC-100 号文件,将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列为美国国家战略一环。赛明顿建议,美国在冷战中应该借助原子弹来采取攻势,美国不能受限于当受到苏联的原子攻击时,才用核武器予以报复。如果美国仅是口头威胁而不使用核武器,核武器的价值就会消失,美国的信用也会丧失[4](P334-335)。

3.网络多媒体+古诗词:通过适当运用多媒体,增加古诗词教学的新路径。利用网络免费优质资源,编写校本诗词教材,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推送古诗词欣赏,专家专题讲座等内容,提高农村学生语言文字的接触量,引导学生扩大阅读。

麦克阿瑟乘机在2月间搞出一个使用30-50 颗原子弹轰炸东北空军机场与其它目标,彻底打败中国与北朝鲜军队的原子轰炸计划。其目标是要在中国东北与北朝鲜之间炸出一条钴放射带,彻底阻断中国与朝鲜之间的陆地通道[8](P49)。与此同时,麦克阿瑟要求将战火烧到中国大陆,使用核武器来打击中国,即使导致苏联参战也在所不惜。3月间,麦克阿瑟再次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他使用原子弹的权力。参谋长联席会议表示可以“考虑”他的要求。而且参谋长联席会议在这个时候也向杜鲁门建议,使用核武器来大规模摧毁中国城市,是唯一能影响朝鲜战局的办法[9](P832)。

从卷入朝鲜战争之日起,每当朝鲜战局面临困境与面对国内巨大压力时,杜鲁门都考虑要使用核武器,一直到他离开白宫。考虑使用核武器,对中国进行核讹作与核威胁,成为杜鲁门政府在朝鲜战争时期解决朝鲜问题的主要政策与手段之一。

三、艾森豪威尔对中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

艾森豪威尔当选为总统后,将尽快结束朝鲜战争作为其优先施政目标之一。1952年12月,他亲自访问朝鲜半岛,了解停战谈判进程。他还会见已被杜鲁门撤销联合国军总司令职务的麦克阿瑟,听取他的建议。艾森豪威尔访问朝鲜半岛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要打破朝鲜战争僵局,有必要考虑使用核武器[10](P180)。就在艾森豪威尔当选为总统后不久,美国试爆成功威力更强大的氢弹。核武器的制造与生产在美国变得更容易更便宜。到1952年,美国已生产储存有832 枚核武器。艾森豪威尔比他的前任更依赖美国核武库作为其军事与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石。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一就任总统,就命令对在朝鲜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与计划进行重新评估,以作为他“新面貌”军事政策的一部分。2月2日,在就任总统后首次向国会联席会议提出的国情咨询演说中,艾森豪威尔说,中共像任何地方的共产党一样,只尊重武力。朝鲜战场的僵持状态不会持续下去。朝鲜战争必须结束。不然,战争将不局限于朝鲜。他还表示,美国“肯定没有义务保护一个在朝鲜与我们打仗的国家。”[10](P123)他的言下之意是,台湾当局不再受杜鲁门政府时期不得骚扰侵犯大陆规定的任何限制。美艾森豪威尔要放蒋出笼,策应朝鲜半岛战局。

在2月11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艾森豪威尔指示与会人员,要考虑在朝鲜开城地区使用战术核武器。3月21日,艾森豪威尔在国安会上再次提出,在中国志愿军发动新的攻势时,可考虑使用核武器。他并要求国防部长威尔逊研究其可行性。

根据艾森豪威尔的指示,国家安全委员会与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研究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后,于3月27日向国防部长威尔逊提出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的优缺点报告,其内容包括有“直接针对共产党中国与满洲里的行动”。同日,参谋长联席会议与国务院官员讨论送交给威尔逊的报告时,布莱德利将军认为,由于在地面战争中面临重大伤亡,美国可能“被迫使用所拥有的一切武器”。空军参谋长范登堡表示,如果使用核武器,就用来轰炸东北的基地,其效果会很好[8](P62)。

艾森豪威尔时期朝鲜战场的形势仍是谈谈打打,打打谈谈,双方无法达成停战协议。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美国只有依靠核大棒,提升核威胁等级,发动军事攻势,才能打开僵持局面。5月22日,参谋长联席会议通知联合国军在朝鲜总司令克拉克,如果盟军关于停战谈判的提议被拒绝,将结束谈判,准备在下阶段进攻开始时使用战术核武器[7](P102)。艾森豪威尔后来认为,中共与北朝鲜在1953年夏同意接受美国的停战协议,是美国核大棒威胁成功的结果。但有美国学者指出,斯大林的突然去世,“无疑对朝鲜停战协议签订有影响,艾森豪威尔威胁使用新研发出来的战术核武器,也有影响作用。”[9](P935)

1953年10月29日,在朝鲜停战协议签订3 个月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还在继续讨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在当天的国安会上,艾森豪威尔指出:“如果共产党破坏停战协议,再次挑起事端,我们都同意使用原子弹来应对这种局面。”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据这一意见,提出应急计划建议:如果敌人再度挑衅,立即使用核武器反击在中国,满洲里与朝鲜的目标,然后,海陆空采取协调行动。参谋长联席会议希望总统授权同意部署一定数量的核武器,以保证所提议的行动得到成功[11]。

12月中旬,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据国安会与杜勒斯的建议修改制定出朝鲜应急计划。该计划主张对朝鲜境内那些被共产党用来直接支持朝鲜战争,或是威胁朝鲜地区美军与联合国军安全的军事目标进行核打击。在实施核打击后,接着采取海陆空联合行动,并封锁中国大陆海岸,夺取海南岛与其它沿海岛屿,或者让台湾国民党军队袭击大陆。参谋长联席会议承认,这个计划如果实施,可能有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不过,如果共产党攻击我们在朝鲜的军队,没有其它可适合的选择应对这种局面[12]。1954年1月8日,国安会批准了朝鲜应急计划的原则,即一旦朝鲜停战协议被撕毁,立即用核武器打击北朝鲜与中国。

中国不惧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核讹作与核威胁,于1955年1月空袭台湾北面的大陈岛,并一举攻占一江岛,在台湾引起一片恐慌。艾森豪威尔政府急忙表示,美国会尽力协防台湾,会在适当时使用核武器。艾森豪威尔认为,中共可能会误判美国协防台湾的决心,必须发出强有力的信号。

为了给使用战术核武器寻找借口,杜勒斯向世界宣称,美国的当前政策是逐步包括将原子武器作为战术武器来使用,以实现战术目的。在3月8日的记者会上,杜勒斯警告中国,将美国描绘成纸老虎是危险的。他强调说:“如果美国卷入到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场重大军事行动,那些武器(战术核武器)将被使用。因为正如我所说的,这些武器越来越像常规武器,并正在取代被称为常规武器的来使用。”他表示,为了防卫金门与马祖,美国将考虑将核武器作为常规武器来使用[13](P76)。3月10日,在白宫的一次会议上,杜勒斯表示:“如果我们要保护金门与马祖,我们得使用原子武器。原子武器可以有效地对付中国大陆的空军基地。”艾森豪威尔赞成杜勒斯的意见[14](P277-278)。艾森豪威尔与杜勒斯已决定,美国为了保卫台湾,将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并通过各种渠道让美国公众对此有心理准备。

3月16日,艾森豪威尔在新闻记者会上表示:“在任何战争中,这些东西(指核武器)都能用在严格限定的军事目标与军事目的。我看没有理由认为它们不能就像你们使用子弹或其它东西那样来使用。”他强调说:“对的,它们肯定会使用的。”副总统尼克松也出来表态说:“战术核武器现在是常规武器,将会用来对付任何侵略军队的目标。”[15](P87)

1958年夏天,由于美国对中国事务的进一步干预与台湾当局加强对大陆沿海与内地的骚扰,毛泽东再次决定炮打金门马祖,打击美蒋的猖狂挑衅。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后,艾森豪威尔立即命令增强第7 舰队与在台空军力量,并决定先动用美国常规力量协防台湾,在必要时使用美国的核武器。9月2日,杜勒斯主持国务院与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台海局势时认为,中共可能在任何时候以炮击,空袭与登陆联合行动,对台湾发起一场重大攻势。

9月4日,杜勒斯在向艾森豪威尔汇报时,提到使用核武器的政治与心理后果。艾森豪威尔同意,如果中共在面临美国常规力量干预的情况下,仍不放弃攻击金门马祖,美国“将不会只限于使用常规武力”[16](P179)。9月17日,为了协防金门马祖,美国海军在金门部署了3 门8 英寸口径能发射核弹头的榴弹炮。在此之前,美国已在台湾部署了能发射核弹头的斗牛士中程导弹,并在当年初夏进行了发射演习。蒋介石在美军将领的陪同下观看了发射演习。9月27日,美国空军部长道格拉斯公开宣称,美国军队已准备好用核武器打击中国[16](P180)。

在台海战争风云激荡的紧张时期,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断公开鼓吹核武器能作为常规武器来使用,意在侗吓威胁中国。艾森豪威尔与杜勒斯都认为,北京在朝鲜停战谈判后期至所以签订停战协议,是因为美国进行核威胁的结果。他们认为,美国的核威胁是有效的。因此,在台海危机发生后,他们一再对中国发出核打击威胁。美国研究美国对华核政策的学者索曼指出:“在与中国的两次台海危机中,核威胁发挥了中心作用。”[16](P176)曾担任肯尼迪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邦迪也认为:“原子弹在这些危机中发挥了外交作用”[14](P76)。

四、肯尼迪与尼克松对中国的核威胁

接替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的肯尼迪曾是一个极端反苏反共的国会民主党参议员。肯尼迪对新中国北京政府一贯敌视。肯尼迪就任总统后,在国防外交领域实行强硬的反苏反华政策。在亚洲,他特别担心的是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反帝反殖革命斗争的支持,害怕中共的影响力深入到这些国家。1961年春,老挝人民的民族革命斗争进入关键时刻。肯尼迪考虑派美国军队进行干预,阻止中国支持的老挝共产党夺取政权。这时期,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计划,如果中国企图派军队到老挝抵抗美国的军事干预,美军应得到授权使用核武器。陆军参谋长乔治·戴克认为,如果美军进入老挝,“就应赢得胜利。这将意味着与河内和中国的冲突,也许要使用核武器”[17]。

1962年,老挝停火谈判破裂,老挝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向美国支持的皇家军队发起进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讨论老挝局势时,再次提出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可能性。参谋长联席会议反对仅派遣有限的美国地面军队进入老挝,主张应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对于如果中共实施反干预,美国应如何回应,参谋长联席会议没有明确说明。但军方的基本态度与建议是,用核武器来报复打击中国[17]。

这个时期,肯尼迪最大的担忧是中国在亚洲的扩张与核武器发展计划及核扩散。当他从中央情报局得知中国正在发展核武器的消息后,忧虑地表示,中国发展核武器,并有可能很快加入核大国俱乐部,将是“60年代最有影响最糟糕的事件”[17]。1961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分析中国的核计划后认为:“如果北京获得核能力,将对美国与自由世界特别是亚洲的安全形势,带来重大影响。”[18]美国国务院在分析评估中国核计划与核能力影响时指出,中国的核能力比军事问题带来更多的政治与心理问题。一个拥有核武能力的中国,会削弱华盛顿在亚洲的影响力以及代表盟国在该地区进行干预的能力[18]。肯尼迪担心,中共不像苏联那样惧怕美国的核威胁。有了核武能力的中国会比无核之前更具扩张性与侵略性。

尼克松主政期间,不仅对中国全力支持北越军民的抗美斗争充满敌意,而且对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的核力量也充满忧虑。1969年春,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向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通报时将责任全推到中国身上,并认为中国是苏美两国的共同问题。在多勃雷宁与基辛格会面后不久,尼克松在3月14日的新闻记者上宣称,美国与苏联都担心中国的全球核威胁。

在尼克松内心看来,有几亿人口的中国如果核武化,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是巨大威胁。必须采取行动予以阻止。7月14日,基辛格在给国务卿罗杰斯,国防部长莱尔德,以及中央情报局局长赫姆斯的备忘录中指出,“总统指令准备进行一项研究”以“评估美国针对中国的核战略能力”,同时了解“美国核能力用来对付中国的各种可能性”。基辛格明确指出,他需要一份完整的研究计划。“这个研究计划应考虑中国目标系统与美国打击这些系统的能力”。基辛格还要求尼克松总统的高级顾问们考虑瞄准中国核设施,来防止中国成为一个羽翼丰满的核大国的选项[19]。

60年代担任第7 舰队司令官的穆勒曾制订计划,准备派长程轰炸机,携带核武器远程奔袭打击罗泊湖地区的中国核设施。但由于苏联政府对尼克松以打击中国来换取苏联在越南问题上让步的交易方案不置可否,而且对他随后的有关提议也置之不理,走投无路的尼克松觉得苏联人难以合作,不会在美国体面从越南撤军等问题上帮助他,因此决定反过来跟苏联打中国牌,通过接触中国来反制苏联,实现从越南撤军,从亚洲脱身的竞选承诺。尼克松与基辛格决定与中国接触,打开中国大门,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毛泽东与周恩来审势度势,接过尼克松的橄榄枝,邀请尼克松访华。1972年尼克松成功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随后,美国开始逐步从台湾撤出美国武装力量,并全部撤走部署在台湾的核武器。中国自冷战以来来自美国的核威胁才得到缓解,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国际环境才得到根本改善。

五、结论

美国出于意识形态与跟苏联争霸的原因,在二战结束前夕与战后,将原子弹作为美国的制胜武器和对付苏联的外交工具。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开始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冷战因美苏核军备竞赛在战后拉开序幕并越演越烈。美国由于在全球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扩展,将战线拉的太长,常规军力铺展的稀薄,不得不日益依赖其核武库。美国在冷战期间将核武器纳入其针对苏联及其社会主义盟友的全球战争计划,以维持美国在战后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国研究冷战问题的著名历史学家马丁·谢温认为:“囿于核武器的现实与冷战政治,自1945年以后,我们的政治领袖日益受核选择的吸引。”[19]另一位美国学者葛森指出。自广岛与长崎遭受原子轰炸以来,在国际危机,冲突与战争中-主要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每一个美国总统都威胁或准备发起核战争。他认为,美国总统们都这么做,是要“维持华盛顿的全球‘影响范围’”[15](P12)

中国革命胜利后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派志愿军入朝,与干预朝鲜内战的以美军为首到联合国军展开未公开宣战的激战。朝鲜战争是冷战中美苏两大阵营间的第一场热战。美中两个二战中的盟友,因朝鲜战争成为敌人。在朝鲜战场,只有有限地面兵力的美军面对没有现代军事装备,但拥有雄厚兵源并实行人海战术不断发起潮水般进攻的中国志愿军,公然从美国的核武库中祭出核武器,对中国进行核讹诈与核威胁。美国学者索曼指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不仅对中国进行核威胁,而且几乎在不断地考虑实际上在战争中使用原子武器。”[16](P7)冷战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是频繁而真实的,而且主要集中在冷战初期。

美国对中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影响了中国对战后国际政治的看法与对核武器的态度。一方面,中国不惧美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同时在与美国的具体冲突与危机中有理有利有节的化解美国的核威胁,另一方面,它促使中国下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器,以打破美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斯坦福大学著名冷战研究学者刘易斯与薛礼泰指出:“中国面对美国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与核威胁,开始决定发展自己的核武器。”[20](P34)几乎所有研究冷战与中国核武器发展计划的中外学者都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是促使仍旧贫穷落后的新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发展自己核武器的关键因素。1964年10月16日,中国政府在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宣称:“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国发动核战争的危胁。”中国政府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2]

在战后自称自由世界民主在灯塔并拥有强大核武库的美国,在与中国的危机与冲突中,频频对并没有与美国处于宣战状态的非核国家——中国进行核威胁并准备实行核打击,是毫无理由毫无道义的,也是公然违背国际法的,始终遭到国际社会包括美国亲密盟友英国等国家的坚决反对。严格意义上说,核武器不是一个战争武器,而是一个大规模杀伤平民的恐怖武器。任何一个美国总统胆敢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都将会造成大量无辜的平民伤亡,是一种反人类的残暴罪行,必将遭到世界舆论与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与谴责。这正是美国在冷战中虽然多次威胁要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但最终却没有哪个总统敢贸然实行的重要原因。

[1]Jacques E.Hymans.Achieving Nuclear Ambitions –Scientists,Politicians and prolifer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2][N].人民日报,1964-10-16.

[3]Harry Truman.Year of Decision,Doubleday[M].Garden City:New York,1955.

[4]Gregg Herken.The Winning Weapon:The Atomic Bomb in the Cold War,1945 – 1950[M].New York:Alfred Knopf,1980.

[5]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Harry S.Truman,1945–1953[M].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1-1966.

[6][J].FRUS,1948,Vol.1;General.

[7]Richard Betts.Nuclear Blackmail and Nuclear Balance[M].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87.

[8]M ark Ryan.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Nuclear Weap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Koran War[M].An East Gate Book,M.E.Shape,Inc.,1989.

[9]David McCullough,Truman,Simon&Schuster[M].New York,1992.

[10]Dwight D.Eisenhower.Mandate for Change:The White House Years 1953-1956[M].New York:Doubleday&Company,INC.,Garden City,1963.

[11]Memorandum by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o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Nov.27,1953[J].FRUS 1952-1954,Vol.15 Korea.

[12]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179th Meeting of the NSC,Jan.8,1954[J].FRUS 1952-1954,Vol.15,Korea.

[13]Neal Rosendorf.“John Foster Dulles’Nuclear Schizophrenia”,in Cold War Statemen Confront the Bomb–Nuclear Diplomacy Since 1945,Edited by John Lewis Gaddis,etc.[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4]McGeorge Bundy,Danger and Survival.Choices about the Bomb in the First Fifty Years[M].New York:Random House,1988.

[15]Joseph Gerson,Empire and the Bomb.How the U.S.Uses Nuclear Weapons to Dominate the World[M].Pluto Press.

[16]Appu K.Soman,Double –Edged Sword–Nuclear Diplomacy in Unequal Conflicts: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1950–1958[D].Praeger,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2000.

[17]Philip Nash.“Bear Any Burden?JFK and Nuclear Weapons”,in Cold War Statemen Confront the Bomb–Nuclear Diplomacy Since 1945.

[18]William Burrand and Jefferey T.Richelson.“Whether to Strangle the Babe in the Cradle: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Nuclear Program,1960 – 64[J].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5,No.3c Winter 2001/2001.

[19]Patrick Tyler.A Great Wall–Six Presidents and China,A Century Foundation Book[N].Public Affairs,New York,1999.

[20]John Wilson Levis and Xie Litai.China Builds the Bomb[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猜你喜欢
核威胁杜鲁门艾森豪威尔
中方:美国才是世界最大的核威胁来源
美海军舰艇科尔(中)为杜鲁门号航空母舰提供补给
军事文摘(2022年13期)2022-08-27 01:26:26
辽东大演习:“核威胁”下抗登陆
本期导读
环球时报(2022-05-06)2022-05-06 12:00:44
核武器发展趋势展望
机电信息(2020年6期)2020-06-26 06:24:57
最后的机会
小艾森豪威尔的“败局”
意林(2014年14期)2014-09-09 17:42:40
艾森豪威尔下棋
做梦
读者(2010年3期)2010-07-04 10:53:22
美化语言
小小说月刊(2008年1期)2008-05-14 14: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