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势性机动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应用

2014-04-06 03:27王宇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警力群体性机动

王宇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研究生二队,河北 廊坊065000)

造势性机动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应用

王宇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研究生二队,河北 廊坊065000)

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双方情况的基本对照就是态势。在实际的处置过程中,占据主动有利的态势,离不开科学合理的造势性机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的造势性机动就是针对事态的背景条件,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包围、迂回、穿插、渗透等造势机动手段,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彼的环境,为有效处置事件、平息事态创造有利态势。

应急警务;群体性事件处置;造势性机动

一、造势性机动的含义

机动,是指战斗中有组织地转移兵力或火力的行动。着眼机动的目的和用途,其基本样式可归结为接敌性机动、造势性机动和转移性机动。其中,造势性机动是指在行动中以形成有利态势为目的的机动,其意义在于通过总体或局部变换我方力量与敌方的相对空间位置,使己方处在最为有利的地位,为顺利遂行任务奠定基础。[1]其主要机动样式可概括为包围、迂回、穿插、渗透四种。

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彼我双方情况的基本对照就是态势。在掌握对方的目的、人数、性质、所持器械、位置的基础上,将其与我方投入的警力、编成、控制范围、所处位置等情况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整个事件的基本态势。[2]在实际的处置过程中,根据事态的发展扬长避短,抓住利于己不利于彼的方面,乘势而动,就能在处置过程中占据主动。但是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有利于我方的态势不是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它需要通过采取合理的造势性机动来制造。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的造势性机动就是针对事件的背景条件,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包围、迂回、穿插、渗透等造势性机动手段,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彼的环境,为有效处置事件、平息事态创造有利态势。

二、造势性机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意义

近些年,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造成的利益冲突,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规模逐渐扩大,表现形式日趋激烈。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明显加大。在处置过程中,面对大量的闹事人群和可能逐步升级的事态,要想快速有效地平息事态,把有限的警力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就需要公安机关在实际的处置过程中机动灵活地运用警力,重视发挥机动,尤其是造势性机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首先,通过造势性机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变换我方与处置对象的相对空间位置,使我方处在有利的地位,有利于我方获取现场态势的主动权,充分发挥警力的作战效能,为顺利遂行任务奠定基础。

其次,通过造势性机动,有利于实现警力的快速部署,准确到位。通过对闹事人群进行包围控制,可以确保重要地点的安全,在第一时间控制事态的发展,防止矛盾激化、事态升级。

最后,通过造势性机动,以严整的队形和势不可挡的气势,形成重兵集结,大兵压境的态势,在完成包围、迂回行动的同时,在精神和心理上给闹事人群以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展现我方的处置决心和实力,震慑闹事人群,瓦解其抵抗意志。

三、造势性机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

造势性机动的主要机动样式可概括为包围、迂回、穿插、渗透等几种。下面,本文就这几种主要的机动样式谈一谈造势性机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

(一)包围

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包围是在实施正面堵截、驱散等处置行动的同时,向其侧翼和后方机动,形成合围态势的行动。警察在赶到事发地后,首先应根据现场事态及发展趋势、上级意图和命令、事发地区范围、地形特点、环境等情况,采用包围的机动方式,迅速将闹事人群控制在一定区域内,阻止外部力量进入,割断其与外界的联系,以有效地控制局势,为下一步的处置行动创造条件。

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担负处置任务的警察应迅速包围事发区域,控制事发现场的主要路口及通道,封闭现场,制止无关人员进入封闭区;疏散围观人员,缩小事件的影响范围,防止外部人员涌入而使事件进一步扩大。在事发区域的四周采取严密封锁包围的过程中,可以用警车开道,开启警灯、警笛,通过将足以形成震慑数量的警力开进现场、高频率地调动警力或者在现场周围进行高密度武装巡逻,刻意造成“大兵压境”的高压态势,[3]在完成包围机动的同时,在精神和心理上给闹事人群以强烈的震撼,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在包围的警力部署上,要本着整体配置、确保重点的原则,把主要警力用于主要方向和重点地区,集中优势警力对重点目标、主要路口和闹事人群可能围攻的重要场所加强守备,确保重要目标的安全。

当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人群向其预定地点行进时,指挥员应根据上级意图、本级任务,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规模,我方警力数量及地形等情况,迅速占领人群行进前方的有利地形和主要路口、地段,以警力和路障相结合的方法,设置警戒线,力求对人群形成阻截封控的包围态势。

参与处置的警力通常由阻截分队、封控分队和机动分队编成。阻截分队携带警棍、盾牌、移动式障碍和防护器材,配置在重要路口或地段上,担任阻截任务;封控分队携带宣传工具、警棍、盾牌,配置在游行、示威人群道路的两侧,担任封控任务;机动分队,携带警棍、盾牌、非致命性武器和防护器材,乘车或隐蔽配置在阻截分队附近便于机动的位置上,担任机动支援任务。

(二)迂回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迂回通常是指绕向对方侧翼或后方的行动。一般是利用闹事人群组织不严密的特点,寻找人群暴露的翼侧或较大间隙进行。通过有效的迂回行动,可实现警力的快速转移机动,确保警力快速达到指定位置,形成有利于我方的态势。

例如,当闹事人群先于我方集结于党政机关、公共场所或其它受围攻目标门口导致道路堵塞时,经劝阻无效后,为了保证重点目标安全、不受冲击,在不宜采取其它手段的情况下,可采用侧翼迂回包抄的机动方式,即出兵一路或两路,沿大门两侧墙壁向大门方向迂回包抄,占领有利位置,抵抗冲击,确保重点目标安全,为下一步行动创造条件。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包抄警力队形一侧靠墙,一侧暴露给闹事者,免受两侧夹击;另一方面警力沿墙机动,行动路线恰是一条由墙壁为依托的直线,突入时容易利用缝隙,避开闹事人群在我方突入的正面自然形成的“人墙”。其队形依据需要楔入的警力,每一侧可编成一路或数路纵队。迂回包抄的警力应以装备精良、素质精干的警力为先,形成锥形阵容合力推进,逐步拓宽前进通道,以使足够的警力在第一时间尽快到达预定位置,控制事态发展。

(三)穿插

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穿插,是指利用人群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后方的机动。[4]主要用于分割人群、夺占行动的有利位置、抓捕激进分子、阻断增援、防止人群汇合聚集,为下一步的处置创造有利的态势。

处置商场、公园或其它集会场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时,由于人员拥挤,场地狭窄,不便疏导,且往往会有众多无辜群众夹杂其中。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利用人群中的空隙,采取多路穿插的战术手段。将警力分成几组或十几组,从闹事现场外围,以闹事中心为主要方向,实施向心穿插。穿插的队形视地形及环境条件而定,每组人员紧密衔接。穿插到位后,立即占领有利位置,控制闹事的重点人物,劝阻疏导周围群众,全力维持场内秩序。

对于突然发生的大规模团伙殴斗、械斗或其它暴力性冲突,一般应首先将矛盾双方隔离开来,然后再行调解处置。战术手段以从中间穿插分割为宜。处置队伍应编成楔形穿插队形,从一侧或两侧穿插突入。一侧突入,即从对峙双方的中间缝隙开始,向内插入;两侧突入,即警力分两路,分别从对峙双方中间缝隙两端开始,同时向心突入,使争斗双方不得交手,进而达到隔离处置、平息事态的目的。进行穿插分割的警力要预先进行周密的准备,携带好警棍、盾牌、非致命性武器和防护器材等装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住战机,力争快速有效地完成穿插分割,有效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

穿插中所面临的情况往往复杂多变,任务艰巨。因此,组织实施穿插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合理选择穿插时机和方式。应根据人群结构、戒备程度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时机和方式实施穿插,如闹事人群有较大间隙、暴露翼侧和人群纷争,情况突变时。穿插时机通常选在驱散发起前,也可在驱散发起时实施。其次,要灵活运用穿插方法。当人群正面较宽、纵深较浅,或有隙可乘,人群还没有完全聚集汇合时,穿插部(分)队可沿选定的路线,以一路或多路同时行动,迅速直接穿插到位;人群密集,穿插难度大时,应交替掩护前进。第三,要周密组织各种保障。为确保穿插行动的顺利,应预先周密组织各种保障,尤其是情报、防护保障,以及时掌握现场情况,保障穿插任务顺利进行。

(四)渗透

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渗透是指秘密潜入闹事人群之中的行动,多以伪装的形式混入人群刺探情报、秘密抓捕带头的或唆使鼓动他人寻衅滋事的头目。

首先,对于有组织、有预谋的群体性事件,通过我方人员的伪装渗透,混入闹事人群内部,可以有效地收集情报、了解情况,为上级领导和指挥机关准确判断事态发展、合理制定处置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对于那些经政策宣传、疏导无效的顽抗分子和骨干分子,可以采用秘密渗透的方式,伺机抓捕。预先组织军事素质高、应变能力好的警员组成精干的渗透分队,穿着便衣,随身携带警绳、手铐等警械,伪装成群众,有组织地分散渗透到发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区域。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巧妙接近目标犯罪分子,实施卧底潜伏,收集情报,掌握目标动态。待我方主力警力采取行动时,适时集结或分别行动,抓捕闹事头目和现场不法分子,捣毁其指挥宣传机构,保卫重要目标的安全。

渗透机动,要注意选择有利的渗透时机。通常在处置行动开始前或在实施封控包围行动的同时利用人群的间隙、夜暗的天气条件等有利时机趁机进入闹事群体或地区。参与渗透的人员应配备必要的器材,相互配合,相互掩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情报并及时发送。整个渗透过程要做到机智灵活,避免与闹事人员过多纠缠,若发生意外,应果断撤离现场,然后再寻找更好的时机。[5]

四、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目的,协同配合

组织实施造势性机动,需要明确目的,服从于上级指挥机关的整体处置意图。造势性机动是处置行动的组成部分,是为下一步的处置行动创造有利的态势和条件而进行的。指挥员在组织造势性机动时应当从全局出发,充分考虑造势性行动与接下来处置行动的衔接配合,提高行动效率。

群体性事件情况复杂,参与处置的力量除了公安机关之外,往往还会有武警内卫部队、解放军等多方力量参与。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实施包围、迂回、穿插、渗透等造势性行动时要将其放在总体处置的大背景下进行,服从大局,做好与友邻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如进行封控包围时可以与各参与处置力量密切配合,明确任务区分,根据主次方向合理配置警力,确保重点,弥补警力的不足。在处置大型群体性事件的穿插分割时,可以与武警内卫警力协同配合,多头并进,形成合力。

(二)集中警力,保障重点

公安机关要根据处置任务,针对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情况,严密细致地部署警力,集中足够的警力于主要方向和关键部位,形成局部力量优势,实施有重点的行动,使我方能以有限警力对付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我的闹事群体。例如在进行包围时,要在主要路口、地段、重点目标部署优势的警力,在关键部位形成梯次纵深配置,确保重点目标的安全;在进行渗透时要选取军事素质高、应变能力强的人员组成精干的渗透分队,集中优势警力,强调精兵制胜。在集中警力、重点部署的基础上,还应有一定数量的预备力量,以应付意外情况。

(三)把握政策,慎用武力

群体性事件往往成因复杂,政策性强,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激化矛盾,造成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无论是警力使用的时机、方式,还是武力打击的目标、范围、手段和强度等,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上级的要求。在处置过程中,要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要化解矛盾,不激化矛盾。这就要求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处置警察必须自始至终严格按照《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规定依法进行处置,慎用武力。在使用驱逐性、制服性警械时,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度,当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制止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在使用警械时不能故意造成人身伤害。[6]

在进行穿插、迂回行动时,对于警械、非杀伤性武器的使用要根据事态的发展,按照上级的命令合理使用,把使用的种类、数量、范围和程度控制在最低限度,避免和减少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激化矛盾,造成事态升级。

(四)精心准备,确保安全

造势性机动之前,要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周密安排,处置行动成功与否与行动前的精心准备是分不开的。如警力在进行包围、迂回行动前,需要对行动区域的道路交通、闹事人员分布等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将有限的警力科学合理地部署,发挥警力的最大效能。在采用穿插、渗透等造势性机动手段处置群体性事件时,警察不可避免地要与闹事群众近距离接触并产生冲突。面对那些暴力倾向明显的顽抗分子和骨干分子,处置警察要做好防护,确保安全。例如,穿插分割的警力要预先进行周密的准备,明确任务区分与人员编组,确保行动人员紧密衔接,防止落单。处置人员要注意携带好警棍、盾牌、非致命性武器和防护器材等装备,做好人身安全的防护。

[1]赵彦亮.战术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211.

[2]刘晓健,李文庆.武警战法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8.

[3]高文锦,马金旗.边境地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217.

[4]王勇.警察战术学基础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社,2002:232.

[5]徐乃龙.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194.

[6]李建国.警察执法战斗法律法规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36-37.

D631

A

1673―2391(2014)05―0041―03

2014-02-06 责任编校:谭明华

猜你喜欢
警力群体性机动
装载机动臂的疲劳寿命计算
12万亩机动地不再“流浪”
面向多单位多任务的警力优化模型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警力资源配置问题刍议*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警力配置的理论探讨
公安基层警力流失问题研究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