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满族民俗文化形成及开发利用

2014-04-06 00:58:19凤,程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满语满文女真

金 凤,程 刚

(1.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1)

满族是发祥于我国东北的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满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谱写出一幕幕叱咤风云、激昂慷慨的历史画卷和英雄诗章。近年来,文化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将文化产业上升到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高度。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产品,深入挖掘满族民俗文化,推出具有行业引领、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满族的演变及民俗形成

满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先世可追溯到肃慎人。肃慎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记载的少数民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一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1)“肃慎、燕、亳,吾北土也。”(2)肃慎人所使用的兵器是楛矢、石砮,后来也成为贡物。到了汉代,肃慎一族被称为挹娄。“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余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3)“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夏则巢居,冬则穴处。”(4)其居住在半地穴式的住屋中,善骑射并继续使用楛矢石砮兵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挹娄改称勿吉。他们大多分布在松花江流域及黑龙江下游。居住方式仍为半地穴式,在中间放置火灶,并且懂得耦耕,所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也比挹娄有所增加。“太和初又贡马五百匹”,开始发展畜牧业。到了隋唐,勿吉改称靺鞨。“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5)隋初,靺鞨由数十个小部落逐渐发展融合为粟末部等七部。公元698年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国,713年唐朝册封他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史称渤海国。这是满族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政权。

至五代时,黑水靺鞨这一支被契丹人称为女真。女真又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称帝,建立“金”,定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阿城区),这是满族在历史上第二次建立政权。金统治中原以后,受汉族文化影响,开始与当地汉民一同说汉话,用汉字。

元末明初,女真族分成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努尔哈赤带领建州女真兼并女真各部,于1616年称汗建国,国号“金”,史称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辛亥革命以后,满洲少数民族大部分均定居在关内,官方称其为“满族”,这个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二、满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在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满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习俗糅入其自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和民俗形态。(6)

(一)文字。满族先民曾借用过几种文字。清军入关后,努尔哈赤下令用蒙古字母创造自己的文字,这种文字,称为老满文,也是一种拼音文字。皇太极继位后,命达海改进老满文。改进后的满文与老满文相比,增加了圈点及新字母,新的文字更加完善。(7)清朝作为满族建立的第二个政权,在其鼎盛时期实行“国语骑射”,满文满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后由于人口迁徙形成满汉杂居,杂居生活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满族逐渐被汉化,使用满语满文的人日渐稀少,至辛亥革命后,满文的使用基本停止。新中国建立后,满族仅有为数不多的老年人会说满语。但由于古人遗留下大量有价值的满文文献资料,因而整理、研究满语文献的工作迄今未间断。

(二)姓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姓氏达到648个。主要来源有七个方面:一是以地为姓。如宁古塔氏、伯力氏。二是以部为姓。如纳喇氏、辉和氏。三是沿用旧姓。如完颜氏。四是皇帝赐姓。五是由于分居、迁徙、承嗣而改原姓。六是以名为姓,如以父祖名字之一字作为本枝子孙的姓。七是以古老的某一图腾为氏族名称,如钮祜禄氏。随着满汉文化的加速融合,满族人的姓氏中开始加入汉姓,时间久了,渐渐忘记、放弃了原来的满族姓氏,最后被汉姓所取代。

(三)服饰。由于渔猎生活的需要,满族人男女都穿马蹄袖的袍褂,人们称之为旗袍,满语称“衣介”(8)。男人的旗袍为圆领窄袖捻襟,左衽,四面开启。四面开启是为了骑射方便。在袖口上有一个半月型的袖头,被称为马蹄袖。平时挽起来,到冬季可以御寒,保护手臂。满族的这种衣着设计不但在本民族流行,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汉、蒙等其他少数民族,成为清代的“国服”。当今中国的服饰中也渗透着满族服饰的流行元素,如满族服饰中的“坎肩”,至今为止仍因其实用性而广泛流行。而满族服饰中的“旗袍”更是独具特色,时至今日仍为一种东方民族服饰的代表。

(四)发饰。满族先世女真人的发饰本沿袭其先世靺鞨、女真旧俗。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环,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或以珠宝为饰。在后来的发饰发展中,满族沿袭女真旧俗又稍作改变,男子发饰是半剃半留,编个辫子存于脑后,这种发饰便于驰骋山林和射猎。(9)满族入主中原后强行在全国推行满族的发饰,这种发饰简易美观,此俗一直沿用到清末。

(五)鞋靴。满族鞋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靰鞡”鞋和“旗鞋”。“靰鞡”是满语,意为皮制的鞋靴,它是生活在长白山区满族男子的重要穿着。“靰鞡,满语革履也,通作靰鞡。向日沈阳皇寺贮有太祖所御靰鞡。令人皆着之。”(10)至清初发展成一种女式高跟木底鞋,称“旗鞋”,鞋跟很高,跟身包裹镶嵌在脚心部分,不着地的部分用刺绣等装饰。满族妇女是金头天足,天足就是从来不缠脚。可见满族吸收汉文化是有选择的,对于汉族不好的风俗满族是严禁效仿的。

(六)饮食。满族长期生活在严寒的东北地区,在满族的食物构成中,猪肉是最主要的肉食。除了“多畜猪,食其肉”外,满族还采用捕鱼、狩猎等生产方式。满族入关后,随着国家的强大、昌盛,满族统治者在饮食上大大讲究起来。满族饮食的种类、制作方法、食用方式都不断吸收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使满族饮食文化得到了飞跃发展,“满汉全席”堪称中华饮食的巅峰。满族喜抽黄烟,俗称“关东烟”。满族以烟接客,是因为吸烟是其民族的嗜好。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狗成为重要的帮手,所以满族饮食中不食狗及乌鸦。

(七)居住。辽金时期,由于火炕的普遍应用,女真人进入了地面居室,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定居生活,为后世满族的住宅奠定了基础。清代,满族的住宅从金代的“纳葛里”(屋室)发展成高大宽敞的满族老屋。屋舍建筑形成了满族“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这种独特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格局。现在沈阳故宫保存的清宁宫就是300年前满族口袋房的遗物。满族人卧室最大的特点就是搭筑火炕,一般人家是三面筑炕,南北炕有东炕与西炕连接,俗称万字炕。室内筑火炕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穴居的时代就住火炕。在旧时老少几代同居一室的大家庭中,南炕因向阳温暖,供家中辈份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寝卧,北炕则是家中晚辈居住或作烘晾粮食之用。西炕一般不住人,摆设祭器供品。

(八)婚俗。婚礼是一个民族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满族历史久远,其婚俗更是满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满族婚俗内容涵盖了其历史、礼仪等传统内容。原有满族婚俗中包括通媒、小定、迎娶、坐帐等一系列程序,在迎娶当天还会有一些风俗习惯,如迈火盆,这一风俗在时下农村还有一些保留,就是指新娘进婆家前要跨过一个火盆,其寓意就是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结婚时还要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和长辈等,然后“坐福”,最后还有闹洞房的习俗。满族在与汉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融合,原有繁琐的婚礼程序和仪式正逐渐地简化和消失。我们应引起重视并不断挖掘、传承和保护满族原有的风俗。

三、满族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

满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资源,但由于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的改变等历史原因,满族民俗文化逐渐衰落,濒临着失传的困境。因此,抢救民族文化迫在眉睫。要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对其投入,使传统民俗得到传承和发扬。

(一)以文化场馆建设为平台推动满族文化发展

从满族人口分布状况来看,满族在东北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特别在东北更是有着雄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辽宁岫岩、新宾,吉林伊通、白山,河北丰宁等地陆续建设了满族博物馆、民俗馆,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北京市怀柔区的满族乡建设了满族民俗村。这些场馆从建立开始,无不成为了解满族历史、弘扬满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地。

目前,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国内已经建成几家满族民俗博物馆,但在宣传展示满族文化上仍显不够,影响力不大。因此,可以将全国的满族文化资源加以整合,打造一个聚集全部满族文化的民族博物馆,宣传满族民俗、满族文化,带动资源的全方位的开发。同时,政府还可利用专项经费,在自治县、自治乡开设满族图书馆和满族群众艺术馆等文化场馆,由图书馆和文化馆聘请相关的专家来此举办专题文化讲座,以此让社会民众了解满族民俗,传承其文化发展。还可以这些满族文化场馆为平台组织各种满族民间的民俗活动,展示满族民俗的独特魅力,推动满族文化发展逐步走向深入。

(二)以满文满语推广为突破促进满族文化保护

清一代,满文、满语作为“国语”、“清文”通行全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当年许多条约、条文和秘密档案都用满语保存,特别是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形成的满文档案数量甚巨,是一批重要的文化资源。现存满文档案史料约200多万卷(册),其中黑龙江省档案馆就有满文档案4.38万卷。“国家图书馆现存满文古籍约1.5万余(件),满文拓片700余种,舆图20余种。”(11)然而,满语人才的匮乏使这些珍贵史料的翻译成为一项难题。在我国现存1000多万满族人中,能说满语、认识满族文字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因此,今后应发挥政府主导主用,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满语满文的推广力度。如编写从小学到高中的满语教材,建立满语学校;在民族院校和科研机构开设满语专业和课题研究;在自治县和自治乡电台、电视台开办满语专题节目,发行满文报纸、书籍,申请满语为世界文化遗产等等,使满语作为满族文化核心内容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以满族民俗旅游为载体弘扬满族民俗文化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满族聚居区纷纷推出各种形式和体裁的民俗旅游产品。但大部分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品质趋同,不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因此,要在保持原有传统项目的前提下,了解游客的需求,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才能弘扬民俗文化。如利用现有的沈阳故宫建筑群,通过对满族民俗信息的整理、演绎、建设、再现,开展系列的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使游客积极参与到满族民俗旅游产品的体验过程。

总之,满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了重大贡献。黑龙江省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尚属起步阶段,我们只有在保护满族民俗的前提下,找准定位,合理地挖掘、开发民俗文化,增加知名度,打造文化旅游名片,才能赋予满族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创新谱写新的篇章。

注释:

(1)(晋)郭璞.文渊阁四库全书·山海经:卷17 大荒北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 页。

(2)(春秋)左丘明.文渊阁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45,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 页。

(3)(宋)范晔(唐)李贤.后汉书:卷115 东夷列传第75,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 页。

(4)(唐)房玄龄.晋书:卷97 列传第67 四夷,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34 页。

(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9 下北狄传·靺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58 页。

(6)富育光.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3 页。

(7)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mz.china.com.cn/actionviewnews-itemid-1986.

(8)http://cms.smejs.com/siteRoot/zgycw/zt/fswh/fswhphotosdf/5210440859.htm.

(9)http://www.chinajilin.com.cn/lilun/content/2010-07/19/content_2022268.htm.

(10)翟文选.奉天通志,民国23年铅印本。

(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518970100vtrp.html.

猜你喜欢
满语满文女真
满语角
满族文学(2022年5期)2022-08-26 07:03:00
满语角
满族文学(2022年4期)2022-07-21 01:27:06
满语角
满族文学(2022年3期)2022-07-21 01:09:26
满语角
满族文学(2022年1期)2022-01-19 05:27:28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女真文“契丹”考
满文档案所见厄鲁特源流
卫拉特研究(2015年0期)2015-12-06 08:59:08
三田渡汉文满文蒙古文碑文对比研究
清代审理哈密和吐鲁番回人案件的两份满文题本译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