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敏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教育问题是国家高层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历经校园安全、教育乱收费、教育腐败、师范生免费教育、九年义务免费教育、教育投入等问题的探讨与举措,教育制度改革问题成为当下聚焦的热点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教育思想[1],它既拨正了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教育的航向[2],又将我国教育的发展置于战略性地位[3]。2014年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回顾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对于发展邓小平教育思想,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产生既离不开其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首先,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产生始于他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具体而言,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的思想并未彻底消失,仍然在全国上下部分人思想观念中存在。作为一种政治宣言,“两个凡是”的思想开始弥漫。邓小平复出后,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否定了“两个凡是”。这为打开人们思想的禁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也促使教育由单一性地服务于政治转向于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教育所带来的深远的经济作用也因此得以凸显,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整体而言,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这正如潘懋元所强调的: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这个时期教育的基本方针。[5]其次,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产生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有一定的关联。正如潘懋元所指,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教育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诸如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等教育思想的继承。[5]更为深入具体研究的是,彭远慧、廖冲绪等人通过详细阐述教育思想的产生所依赖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活动,强调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产生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背景,是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4]
但是,自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以来,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发展阶段的研究依旧说法不一。比如,滕纯认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端可追溯到20世纪30—40年代,并把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胜利进行革命斗争的保证。[6]同时,他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视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期。[7]明杰则认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从1952年至1977年是其形成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1997年是其大发展时期,党的十五大至今是其结出丰硕成果的时期。[8]与其时间节点不同的是,杨铁钢把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作如此划分:一是把1973年以前邓小平关于教育的论述视为初创期,二是将1973-1978年邓小平关于教育的论述看作发展期,三是将1979-1989年邓小平关于教育的论述看作丰富期。在发展期中,以“四人帮”被打倒为界,他又进一步将邓小平教育思想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3年至1976年,这一阶段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主要是针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提出来的;第二阶段是1976年至1978年,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主要是拨乱反正,重塑教育事业的发展。[9]相较而言,前两者的划分标准较为简单,所分阶段具有开放性特点,后者划分较为详细,所分阶段则体现为封闭式特点。这既与不同学者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所侧重的角度有关,也同邓小平教育思想观点的分散性有关,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文献资料系统性整理的必要性。
1、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如骆峤嵘等人所言,邓小平教育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10],因为邓小平教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宽广。相较而言,杨德广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内容的研究可谓较为全面。他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分为八个方面:教育优先论、教育基础论、教育方向论、“两个尊重”论、“三个面向”论、“四有”新人论、教劳结合论、教育改革论。[11]与其采用主题式方法归纳出邓小平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不同的是,杨铁钢则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形成的时间脉络为线索,分别阐释邓小平同志在教育思想理论初创期、发展期、丰富期的主要内容。两种方式的研究为我们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内容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思维路线。[9]
与全面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内容不同的是,一些学者则以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某一方面为研究侧重点,进行深入研究。诸如:韩延明侧重研究邓小平新时期教育改革理论,认为它主要由四个有机相联的部分构成:一是确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二是明确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指针;三是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学改革,由重点到一般,由单项到整体,是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四是各级领导解放思想,精心施工,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是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关键和保证。[12]李康平以邓小平德育思想为视角,论述了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关于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德育原则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思想。[13]施章清通过阐述邓小平的学生自我教育理论,探析其带来的现实意义。[14]以邓小平尊师重教思想为切入点的研究较多,其中,韩振峰着重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如何肯定教师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的思想[15];齐梅、李铁君通过深入分析邓小平关于教师地位和待遇的论述,发现其要义是倡导通过尊师重教、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16];付兵儿则详细阐述了邓小平同志有关教师激励思想的主要内容,认为它主要包括给教师正确的政治定位,教师激励必须重视物质激励,教师激励应以精神激励为主,领导关怀是教师激励的重要方法,实行考核制度是教师激励的必要手段[17];冯铁山则更为细致地分析了邓小平的教师形象塑造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中国的教师形象塑造即“物质人”、“精神人”、“劳动人”、“专业人”的内外结合[18]。
2、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特点
陈谟开围绕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归纳了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四个重要特征:一是站在战略高度考虑教育问题的战略性,二是强调教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性,三是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好教育的科学性;四是提倡为发展教育多干实事的求实性。[19]同时期研究的邓小林则提出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时代性与创造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20],赵湘江进一步提出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系统性、开放性特点[21]。与上述研究者不同的是,杨德广还提出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阶级性特点[11],梁化奎则提出了全局性、政治性、预见性的特点[22]。
相较而言,侯耀先[23]及孙莉[24]等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的归纳总结。他们均把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特点归纳为:战略性、时代性、方向性、求实性、民族性、开放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相异的是,熊高仲则着重突出邓小平教育思想人文特点,即通过详细论述邓小平同志如何注重和培养人才的发展,进而凸显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特点。[25]
系统科学的邓小平教育思想,既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王洪斌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较为庞杂全面。他从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针,教育的社会主义服务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办好教育,培养“四有”人才的教育目标,学生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和提高教师待遇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出发,通过阐述不同方面的内容,分析其现实意义所在。[26]
不同的是,大部分学者侧重阐述邓小平某一方面教育思想所带来的的现实意义。如:陈洪认为,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战略地位的思想、教育投资的思想以及尊师重教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性质地位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以及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27];刘景伟等人认为,邓小平教育思想中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教育的三个面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四有’新人”、“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等论述对指导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意义[28]。与后者相似的研究,还有申秀清通过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阐述,论述它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等。[29]
结语
从已有研究来看,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特点、意义及启示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这为我们全面认识、理解、把握邓小平教育思想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很多创新之处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可操作、可落实的教育举措。因此,我们如何将邓小平教育思想中一些宏观的理论转化为微观的行为,如何将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具体观点转化为系统的、可实施、可推广的政策举措,这些都是已有研究尚未系统深入之处。
参考文献:
[1]潘亮.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及现实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1996,(4).
[2]孙喜亭.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6).
[3]闵铁军,任利剑.战略性: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一得[J].江苏高教,1994,(1).
[4]彭远慧,廖冲绪.简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实践基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5]潘懋元.邓小平教育战略思想的形成逻辑及其超前意识[J].求是,1999,(3).
[6]滕纯.试论邓小平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J].教育研究,1995,(1).
[7]陈浩天.能力本位的参与式案例教学:缘起、过程、检视——基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考察[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8]明杰.试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9]杨铁钢.邓小平教育理论形成脉络初描[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9,(1).
[10]骆峤嵘,张向前.邓小平教育思想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
[11]杨德广.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2).
[12]韩延明.论邓小平新时期教育改革理论的构成与特征[J].理论学刊,2000,(1).
[13]李康平.邓小平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创新的科学理论[J].教育研究,2004,(9).
[14]施章清.邓小平学生自我教育理论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4).
[15]韩振峰.略论邓小平的尊师重教思想[J].中国教育学刊,2004,(8).
[16]齐梅,李铁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习邓小平关于教师地位和待遇的论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4,(8).
[17]付兵儿.论邓小平的教师激励思想[J]教育探索,2004,(11).
[18]冯铁山.论邓小平教师形象塑造思想[J].教育探索,2005,(3).
[19]陈谟开.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基本特征的探讨──学习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两次讲话[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4,(3).
[20]邓小林.邓小平教育思想特点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21]赵湘江.谈谈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几个特点[J].理论探讨,1995,(6).
[22]梁化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几个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3]侯耀先.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J].教育探索,2003,(6).
[24]孙莉,黄子芳.简述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特点[J].中国成人教育,2005,(8).
[25]熊高仲.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人本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8).
[26]王洪斌.略论邓小平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辽宁教育研究,2004,(7).
[27]陈洪,魏勇刚.邓小平教育思想对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10,(8).
[28]刘景伟,林敏,谢莉娜.邓小平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指导意义[J].教育探索,2005,(9).
[29]申秀清.论邓小平教育思想对成人教育发展的影响[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