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政治参与的差异性

2014-04-06 00:30:50胡远培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城乡公民政治

江 涛 胡远培

(1.2.长江委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湖北 赤壁 437300)

通过梳理城乡政治参与的现状,我们发现我国城市与乡村的政治参与,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状况,它们虽然在一些方面有着共性特征,但在政治参与的动机和目的、参与渠道、参与类型、参与程度、参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1]

一、形成城乡政治参与差异性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美国学者维巴和尼认为,经济地位越高的人,他的政治参与的频度也就越高。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则认为政治参与很难被单独作为一个目标来追求,它往往是作为辅助条件被当作是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或者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副产品而出现,而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很可能首先追求的是改善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福利,政治参与被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辅助手段或者是副产品。[2](P18)然而不管是辅助手段还是副产品,我们都不难看出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的密切关系。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知识水平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就越高。知识水平高使得人们更加懂得如何有效进行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感就会越强。现阶段,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文化知识较之以前有了极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社会来说,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这就使得农民在对法律、政策的认识上存在一定欠缺,难以找到或者无法有效利用政治参与渠道。 同时文化水平的限制也使得农民的利益表达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我国发展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这也是导致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低或者非制度性参与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对于农民来说,城市居民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城市居民对法律、政策的认识较农民要深刻,知道怎样来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知道通过哪些途径来进行政治参与。

2、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经济状况的影响

进行政治参与需要一定的参与成本。收入越高,政治参与过程中所消耗的政治参与成本在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会越小。农民政治参与的成本相对较高,在当前农村缺少组织参与的情况下,有时个人政治参与的成本甚至比短期内追求的利益更大,这是导致农民政治参与水平低的一个主要经济因素。而城市居民由于经济状况较好,组织参与普遍存在,通过大众传媒手段获取政治参与信息多,使得城市居民政治参与水平较高,这也是城市居民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比农民政治参与高的原因。

(二)文化水平差异

一般而言,文化水平越高,对政治参与的理解和把握就越深刻,政治参与意识就越强。通过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居民政治参与的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受传统文化影响大小不同

中国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线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中国民众心理中积淀成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复杂的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至今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权威崇拜容易造成公民的非政治参与倾向,清官思想容易束缚公民的自主意识,与世无争容易扼杀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农村在地域上较封闭,交通不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且不易消除;而城市信息更新速度快,思想受外来影响大,封建思想受到冲击且影响日益变小。

2、受教育程度不同

公民的政治参与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外,还受公民受现代化教育程度的影响。受现代化教育程度越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就越强烈,对政治参与的途经和渠道知道就越多,对政治参与理解就越深刻。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在农村,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比重,而在城市,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比重日益增加。这是城市居民政治参与水平较农民要高的重要因素。

(三)制度体系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比较严重的城乡二元体制,城市与乡村分属于不同的制度体系,在政治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产生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人为地造成了城乡政治参与差异的存在,甚至制度本身设置了城乡政治参与的差异。在当前情况下,城乡二元体制对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城乡基层政权建设没有同步进行,使得城市居民自治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而且社区居委会因为缺乏经济职能基础,难以成为居民政治参与的载体。于是,城乡居民的政治参与在自治领域出现了“倒差”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广大农村地区具有较高政治参与素养的两亿多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虚置”,并成为常态现象,这足以说明我国政治参与制度体系尚存在巨大的制度缺陷。

(四)社会地位各异

人们通常都是根据教育、职业、收入、权力、威望等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公民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其政治影响力的强弱有关,也与公民利益的实现与否有关。所以,社会地位较高的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就高;社会地位低的公民,其政治参与程度就弱。大量研究证明,收入高的公民政治参与度就高,他们有强烈的政治兴趣、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有健全的认知技巧,学历高的公民政治关心程度也高,受政治影响大的公民更容易参与政治。而享有权力并具有社会威望的人,其政治参与度明显高于其他人。在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农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城市居民则处于社会的中上层。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以种地为主要家庭收入,这也就决定了其政治参与度较低,而城市居民则相反。同时在城市化浪潮下,乡村社会难以留住政治参与的精英,使农村政治参与愈发偏低。

(五)大众传媒影响力有别

大众传媒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是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信息和渠道。研究发现,大众传媒是公民获知国家政策、公共信息的首选方式。在农村,大众传媒手段较少,农民主要通过电视来了解国家政策和公共信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民信息较为闭塞,这也就限制了农民及时地进行政治参与;而在城市,居民获取参与政治的信息及手段较多,网络、电视、报纸等早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首要选择,为居民能够及时有效地参与政治提供了客观条件。大众传媒的影响力间接地造成城乡政治参与的差异性。

二、缩小城乡政治参与差异的路径探寻

城乡政治参与差异性主要受经济、文化、制度体系、社会地位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角度入手解决:

(一)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2](P18)虽然近年来农村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依然落后于城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生存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人只有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他方面有所需求。政治参与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政治权利,而政治权利属于“尊重的需要”范畴,在一般意义上,公民先只有解决了温饱、安全等问题,才可能参与政治活动。同样,只有在解决自身生存需求的前提下,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政治参与。为此,缩小城乡政治参与,首先要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因此,应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大力贯彻“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以城带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为缩小城乡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

(二)普及乡村现代化教育

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3](P180-201)有关学者的一项调查结果也印证了列宁这一论断:“受教育程度只对‘利益表达因子’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利益表达的意愿越强烈;而受教育程度“对‘维权抗争因子’的影响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表明教育程度较高者不一定更多地参与上访、请愿等较为激烈的维权方式。”[4]可见,公民的文化素质与政治参与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普及乡村现代化教育,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水平,降低乡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频次。

然而,目前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特别是村民文化素质与当前政治参与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政治参与的需要。同时,清官思想、权威崇拜、与世无争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几乎根深蒂固,这也严重制约着农民的有效政治参与。普及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和打破传统观念的根本和有效途径,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过程,这也是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战略准备。加强城乡特别是乡村义务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机制,才能使公民素质得以提升,观念得以转变;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提高公民素质,以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三)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政治参与制度体系,是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及其基本权利的前提条件。日本政治学家蒲岛郁夫指出:“如果制度准备不足,扩大政治参与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5](P55)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要求健全政治参与的制度供给。根据我国目前城乡政治参与制度障碍的实际情况,完善我国政治参与制度体系既是一个双向运动(即城乡政治参与制度之间相互借鉴),又是一个创新运动。

首先,要尽早破除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奠定城乡公平政治参与的制度基础。这其中首要的是要尽快解决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虚置问题。当代农民工以新生代为主,一项针对湘、粤两省农民工群体的问卷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的关注度比上一代明显提高,在调查的1256名农民工中,对国家大事表示“关注”和“非常关注”的占74.7%。[6]这说明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参与政治,如何设计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否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扩大的趋势。要解决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就必须驱走拦路虎城乡户籍二元制。

其次,疏通城乡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法律法规。公民只有通过合法渠道,遵照法定程序参与政治,才是有序和有效的政治参与。要在法律规范上明确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制定专门保障公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法律条款,完善相关行政法规,改变现行的法律设计对政府责任和权力模糊化的状态,理清政府权力界限,从法律上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的权力行使。

再次,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机制建设。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设想: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特别是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作用和政治权力,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党、政府及人民代表大会四者之间的关系,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力;探索并完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候选人提名制度;探索建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联系机制;完善听证制度和扩大听证范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以及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的天然性不足,可考虑开启并推进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组织的改革,以解决城市自治组织的“倒差”现象。

第四,拓宽制度化政治参与,形成居民特别是村民更加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我国目前已形成不同的阶层,各阶层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差别,其利益表达要求强烈。应鼓励各阶层积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多渠道、制度化参与进行利益诉求表达,增强政治参与的自主性;逐步推进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向制度化政治参与转化。

最后,健全和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监督机制。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高政务透明度,扩大公民知情权,加大对违法渎职行为的查处力度,提升公民政治监督的积极性。

鉴于当前乡村政治参与总体上落后于城市政治参与的步伐,针对乡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我们应当:一要落实,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二要完善,完善现有政治参与制度的流程和环节;三要创新,探索出适合社会变化的制度体系,创新出适合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新办法。

(四)开展大众传媒“送下乡”活动

为保证大众传媒对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我们应当开展大众传媒“送下乡”活动,为广大村民积极政治参与提供信息保障。

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支持和帮助大众传媒组织建立农村信息网络系统。鉴于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空巢化”严重,留守人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有限的情况,可以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意见采集、整理和输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让大众传媒充当广大村民的代言人。

另一方面,借鉴一些城市建立免费报刊亭的做法,可以考虑建立免费的乡村报刊点。每个自然村至少建设一个报刊点,确保村民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政府的政策,使之成为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明怀,胡远培,刘保华.城乡政治参与差异性研究[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6).

[2][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9.

[3]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胡荣.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J].社会学研究.2008,(05).

[5]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7.

[6]谭剑,傅丕毅,舒继华,吴俊.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度调查:流动但不能流失话语权[J].半月谈(内部版), 2010-03-30.

猜你喜欢
城乡公民政治
论公民美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