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成果的实践基础

2014-04-06 00:30:50秦剑军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三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秦剑军 李 芳

(1.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任何其他学说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三化”实现的程度,是通过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展现和确证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实践源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成果升华的智慧平台。唯有根植于丰富多彩的改革开放实践,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才能正确解决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第一个理论成果的创建奠定了稳固的实践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积贫积弱,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为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可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所创建的“理想王国”,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都昙花一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也最终失败。实践证明,农民革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初始,党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展工人运动上,并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但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要赶走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工农联盟,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到1926年前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开始形成。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党开始对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在著名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P47)的科学论断。1930年5月,为反对党内的教条主义倾向,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口号,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P111-112),离开中国的具体实践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僵化的教条主义。正是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应区别于俄国十月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在这里,毛泽东并没有被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没有盲目听从共产国际的“指示”,没有照搬苏联革命道路,提出了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理论。

遵义会议以后,逐渐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中国民主革命逐渐走向胜利,经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深刻把握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善于从变化了的具体实践出发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使马克思主义“三化”发生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建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并在其指引下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为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创设了物质条件;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若脱离了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若没有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事业的多次挫折,就难以产生党的建设的理论。归根结底,没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就决没有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富实践活动,才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第一个理论成果的形成提供了鲜活的动力源泉。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第一个理论成果的继续探索提供了动力源泉,也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第二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使命。毛泽东等人从新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顺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转变。对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探索,也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提供了崭新素材。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即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必须用较长时间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毛泽东从变化了的中国情况出发,提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大胆设想。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改造”过程中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方式,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从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结合,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副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基础上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决非轻而易举之事。在“以苏为师”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指出:“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3](P5-6)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命题和任务:“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3](P9)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论价值,决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别国的现成经验。

随着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矛盾的性质和状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际上,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的爆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一些波折,也暴露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许多矛盾。1956年下半年,我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部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要退社等。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957年下半年,由于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加上我们党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入的认识,导致我们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都看作阶级斗争,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乃至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虽然如此,党从来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党的领导人在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关键性作用等重要观点;朱德提出,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要不断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等;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邓子恢等提出了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观点。这些都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应该坦言,毛泽东等人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奠基性的伟大成就,但也有不少失误,包括“大跃进”和“文革”那样的严重错误。但整体而言,毛泽东等人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应该向何处去?党和国家又一次处于历史转折关头。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扭转乾坤的重要转折点。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时期的实践相结合,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邓小平认为改革的方法是“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的要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4](P113)。也就是说,在探索中要注意总结经验,稳步向前推进,经常回过头看一看,发现错误就及时改正,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探索中出现长期性的和全局性的错误。 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引起人们对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质疑。面对质疑,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及检验改革事业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道路。邓小平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探索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三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的改革首先在安徽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农业生产力得到释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年,在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基础上,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城市推进。改革不仅大大地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变化,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也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追求真理的脚步更加坚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又一次面临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何处去、党的建设向何处走的重要转折关口。江泽民等共产党人坚持以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为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为抓手,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用实践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思想,指出:“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5]他再次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衡量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科学地回答了苏东剧变后怎样建设无产阶级政党这个基本问题,创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又一次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和发展实践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中国如何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大课题。胡锦涛等共产党人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三化”推进到新的高度。胡锦涛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三化”和改革开放实践的互动关系即“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6]。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如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而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需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实际,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四、结语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三化”统一于近代中国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图生存”、“求富强”的伟大历史任务和使命中,统一于近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统一于当下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指导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被用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不断加以总结,上升为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崭新内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三化”的理论成果——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复兴,是一个内在逻辑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

历史证明,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每一次与时俱进,都是紧密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产物。脱离实践需要,脱离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关起门来苦思冥想,或者从书本到书本,都不可能实现科学理论的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给马克思主义“三化”提出了新课题,我们必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异彩纷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吴冷西.忆毛主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猜你喜欢
三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紫光阁(2017年1期)2017-01-11 19:59:05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7期)2016-03-07 09: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