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梨
(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湖北 武汉 430071)
根据《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分别建立社会主义学院;统战工作任务较重,而且地方财力又具备条件的市(地、州、盟、区),可建立社会主义学院。目前,我省各市州都设立了社会主义学院。为了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作用,今天我们在襄阳召开这个现场会。会前,大家参观了襄阳市社会主义学院。刚才,襄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跃华同志作了经验介绍。襄阳市的经验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是市委高度重视。从襄阳市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历程来看,2001年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2002年将人员编制纳入“三定”方案,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2008年配备专职副院长,2010年市委常委会又专题研究内设机构和办公设施设备问题,去年进行事业单位登记、批准设立内设科室,几届市委特别是市委书记对社会主义学院工作高度重视,将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社会主义学院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是市委统战部真抓实干。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襄阳市委统战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千方百计解决问题,用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彰显了工作地位。所以说,事在人为、人在有志、志在奋斗。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真抓实干、一抓到底。
襄阳市的经验回答了社会主义学院在不单设机构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有名无实”的问题,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借鉴。刚才,马萍同志作了讲话,分析了全省社会主义学院建设的现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她讲的意见我完全赞成,请大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在新形势下抓好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
一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学院的性质。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校姓党,社院姓社。社会主义学院作为政治学院,要讲政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社会主义学院作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要突出联合办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和积极性,共同推进工作。
二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学院的作用。社会主义学院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三大基地”,即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基地,要按照这个要求来谋划和推进社会主义学院的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学院是否真正发挥了“三大基地”的作用,要由历史来检验,要以学员健康成长的实际效果来检验。
三是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的现实重要性。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谱写中国梦的湖北篇章,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一切正能量。今年6月,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俞正声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时强调,要适应新形势新挑战,拿出新对策新举措,凝聚“人心”,为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五个湖北”建设构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是我们党团结凝聚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12〕4号文件和鄂发〔2012〕16号文件,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数量总体不足、结构亟待优化、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社会主义学院是培训党外代表人士的主阵地,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社会主义学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主义学院是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我们必须增强“阵地”意识,切实发挥好社会主义学院的作用。
一要坚持“社院姓社”,把凝聚政治共识作为根本要求。党校强调党性教育,行政学院强调忠诚教育,社会主义学院强调共识教育。政治共识教育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学院区别于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干部学院最鲜明的特色。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要坚持政治培训为主,通过政治教育,深化共识,巩固共识,增进共识,不断夯实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根本的政治共识,体现在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估全过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主义学院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要与在统一战线开展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的政治责任。
二要坚持改革创新,把推进正规化建设作为着力点。正规化建设是提高社会主义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学院的重要办学方针。正规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素质,促进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提高社会主义学院办学质量,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第一,要遵循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学院办学规律。一方面,目前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主体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培养,对党感情深,但政治经历和阅历相对较浅,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亟需加强政治培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他们大多是专业人才,进入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或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组织后,需要通过政治培训,提高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学院与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相比,其职能是政治培训,实行“一个主题、五个方面”的教育布局,即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以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政策、法律知识、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社会主义学院办学规律,不断丰富和完善“一个主题、五个方面”的教学布局,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第二,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统一战线要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同时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统一战线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在社会主义学院不单独设立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有名无实”的问题?这就要创新体制机制。襄阳市实行社会主义学院与党校、行政学院“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三者既深度融合,又各司其职;在工作机制上,襄阳市社会主义学院与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实行培训计划、师资力量、教学科研、学员管理、设施设备“五个打通”,实现了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各地要学习借鉴襄阳市的经验,不断创新市(州)社会主义学院的体制机制。二是创新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训质量是社会主义学院发挥主阵地作用的关键。要根据社会主义学院的性质定位、形势发展的要求、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特色品牌,彰显办学特色。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师资培养,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要特别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师要把提高政治素质放在首位,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一项政治纪律,必须严格要求。四是创新培训方式方法。要借鉴我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培训模式,围绕培训目标,运用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员对教学的参与程度,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省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定期听取汇报,为社会主义学院发挥作用创造必要条件。各级党委统战部要把社会主义学院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社会主义学院党组的领导,部务会每年要听取一次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汇报;部长要用更多的精力抓这项工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省社会主义学院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更好地指导全省市(州)社会主义学院建设。
(本文节选自张岱梨同志在全省市州社会主义学院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