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宁,罗纪生
(天津大学 力学系,天津 300072)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位置的预测是飞行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目前比较常用的转捩预测方法是以流动稳定性理论为基础的eN方法,该方法一般用于边界层流向变化缓慢的流动。
由于设计需要,飞行器表面存在小折角,包括小扩张角和压缩角。由于边界层中的流动在折角处变化较快,导致在边界层中传播的小扰动经过折角时,其幅值、波长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折角附近不满足流动稳定性理论,稳定性计算得到的N值存在误差。工程上采用的eN方法是忽略流场在折角处的突变,直接积分增长率得到N值。这样简单的处理会引起误差,进而对转捩位置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壁面小折角对高超声速边界层中扰动演化的影响,并对eN方法进行修正,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1-6]。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流动稳定性的方法,研究了来流马赫数 Ma=4.5,折角分别为±1°,±2°,±3°(正为压缩角、负为扩张角)的扰动演化情况,考察了不同折角角度对不同频率的扰动波的影响,根据流动稳定性理论预测了折角前后不稳定扰动波的演化,并对某些影响eN方法的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N值的修正系数。
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定义压缩角为正,扩张角为负。
图1 扩张角和压缩角模型Fig.1 Expansion angle and compression angle model
控制方程为可压缩守恒型Navier-Stokes方程组,将直角坐标系(x,y)变换到贴体坐标系(ξ,η)下,贴体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的形式为:
为了叙述方便,采用(x,y)表示贴体坐标系下流向和壁面法向坐标。
计算基本流时采用守恒型N-S方程中,对流项采用通量分裂,五阶WENO格式进行计算,粘性项采用六阶中心差分格式,时间项采用三阶TVD的Runge-Kutta格式。壁面采用无滑移绝热条件,出口采用外推边界条件。计算扰动演化时采用扰动方程进行计算,即将N-S方程中的守恒变量看作基本流加扰动的形式带入方程,去掉基本流的项,通过化简得到扰动方程,直接求解扰动量。在求解时,对流项差分格式采用McCormack格式,粘性项采用六阶中心差分格式,时间项采用6阶Runge-Kutta格式。计算域出口采用嵌边函数边界条件[7-8]。
基本流的计算:采用直接数值模拟进行计算,先计算折角上下游比较长范围内的流场,流向、法向均采用非均匀网格,在折角附近及壁面附近网格较密。然后,从所得稀流场中选取折角附近的流场,再进行加密计算,得到用于研究小扰动演化的基本流场。这样做是为了排除入口马赫波的影响。定义折角处为坐标原点,计算域入口为x=-50。
得到基本流后,在计算域入口引入给定频率的不稳定扰动波,不稳定扰动波是以计算域入口的流场为基本流,采用线性稳定性理论计算得到的。设小扰动可以写成行进波的形式,本文研究二维扰动,所以,入口处的小扰动波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其中,φ′= {ρ′,u′,v′,T′,p′}表示扰动量,A0为小扰动幅值,ω 为频率,α为线性扰动方程的特征值,为相应的特征函数。计算采用空间模式,α为复数,实部αr表示流向波数,负的虚部 -αi为扰动幅值的增长率,记为σ。
对某一流向站位采用线性稳定性理论(LST)计算其特征值和特征函数,调整扰动波频率,得到增长率为零的频率即为此站位的中性曲线点。计算不同的站位的中性曲线点,即可得到整个流场的中性曲线[9-10]。
根据扰动方程数值模拟(DNS)的结果可以得到扰动幅值A沿流向的演化,由此得到扰动幅值沿流向的增长率。在折角上游,由于流动是渐变的,线性稳定性理论(LST)预测的扰动幅值的增长率与数值模拟(DNS)是一致的;在折角的附近,由于折角突变的影响,LST得到的结果与DNS不一致;当流动到达折角下游,流场恢复渐变的性质,因此在折角下游某一站位后,LST的计算结果将会与DNS一致,即从此位置开始,扰动幅值的增长率可以采用LST方法计算。
σDNS、σLST分别为采用DNS和LST计算得到的扰动幅值增长率,在折角附近处Δσ不为零,其它位置处为零。因此,当x达到过折角后某一站位,ΔN将趋于常数,称其为折角对N值的修正。对于给定的来流条件,N值修正与折角和扰动频率有关。
为了工程的需要,应该对N值修正进行系统计算。作为初步研究,本文针对来流马赫数Ma=4.5,温度T∞=255.7K,以入口边界层位移厚度δ为特征长度无量纲化,其雷诺数Re=1×105,折角θ=±1°,±2°,±3°,初始扰动幅值A0=1×10-6,研究了第一模态、第二模态不稳定扰动波过折角的线性演化,并分析折角θ对修正系数ΔN(x)的影响,给出了不同折角和频率下的N值修正。
首先,对数值模拟计算程序进行验证,采用平板边界层扰动演化进行验证。图2(a)为频率ω=2.2,DNS和LTS计算所得到的平板边界层中扰动幅值演化结果。由图可知,DNS与LST的计算结果吻合的很好,验证了数值模拟程序的正确性。其次,进行网格无关性检验,分别采用法向网格数为251、401,流向网格相等的两套网格进行扩张角1°,频率ω=1.92的扰动波演化计算。
图2(b)为两套网格所计算的扰动波幅值演化结果。结果表明,法向网格取251时,可以满足计算精度要求。下述计算结果都采用此网格。
图2 平板边界层及不同网格的扰动幅值演化Fig.2 Disturbance amplitude evolutions
来流马赫数为4.5时,根据模态分析理论,第二模态扰动波的增长率较大,是引起转捩的主要因素。首先考虑第二模态扰动波的情况。
为了便于分析,在计算扰动波的演化之前,采用流动稳定性理论(LST)计算带扩张角流动的中性曲线,其中所用基本流采用直接数值模拟(DNS)计算,由中性曲线可得扰动经过扩张角后的演化情况,为进一步数值模拟提供依据。图3(a)给出了扩张角为1度的边界层中第二模态不稳定扰动的中性曲线(DNS)和平板边界层(BLXS)中性曲线对比。其中,虚线为采用平板布拉修斯解作为基本流,采用流动稳定性理论所求得的中性曲线;实线为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求得的扩张角流动作为基本流,采用流动稳定性理论所求得的中性曲线。由图可知,在x=0处,即扩张角站位,由于基本流局部变化较快,流动稳定性理论不再适用。在扩张角上下游,如x<-20、x>50的范围内,中性曲线变化比较平缓,可以采用流动稳定性理论计算扰动演化。
由图3可知,当存在扩张角时,中线曲线在过扩张角后,其上下两支同时向频率减小的方向偏折,表明扩张角使原来高频的不稳定扰动波变成稳定状态,而原来处于稳定状态的低频扰动波变成不稳定状态,即扩张角前的不稳定扰动波经过扩张角后很快就变为衰减波。经计算发现,频率ω=1.92是增长区间最长的不稳定波。图3(b)、(c)、(d)分别为频率ω=1.92的扰动波幅值、增长率和修正系数ΔN沿流向的演化,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直接数值模拟(DNS)和流动稳定性理论(LST)的计算结果。
由图3(c)可得,在扩张角之前,DNS和LST计算的扰动增长率吻合的很好,即扰动波的演化规律符合线性稳定性理论;在扩张角处,由于基本流流向变化急剧,不满足流动稳定性理论,DNS和LST计算的增长率差别很大;在扩张角后的某流向站位,流动变化渐趋平缓,DNS和LST计算的增长率相符合。根据1.4节公式(4)可以计算出修正系数ΔN 为-0.2左右,如图3(d)所示。由于频率ω=1.92是增长区间最长的不稳定波,其它频率不稳定扰动波的增长区间都比较短,扰动波很快就衰减,因此不需要对N值进行修正。
图4为扩张角2°、3°的计算结果。图4(a)和(b)分别为2°、3°的中性曲线对比,实线和虚线的计算方法和所代表的意义同扩张角1°类似。由图中可知,中性曲线上下两支的下移程度随扩张角的增大而增大,即扩张角之前的增长波过扩张角后变为衰减波。图4(c)和图4(d)为频率ω=2.0的扰动波的幅值演化,其增长衰减趋势满足中性曲线。由于扩张角前增长的扰动波过扩张角后全部衰减,因此采用eN方法预测转捩时,不用对N值进行修正。
图3 扩张角为1°的第二模态扰动的中性曲线和ω=1.92扰动的演化Fig.3 Neutral curves in second mode and the curves of disturbance evolution(θ=-1°,ω=1.92)
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扩张角的计算分析可得,对上游不稳定扰动波,扩张角相当于一个阻断器,阻断了不稳定波的增长;对下游稳定扰动波,扩张角相当于扰动发生器,使得原来一些低频的稳定扰动波变成不稳定状态。因此,采用eN方法计算带有小扩张角流动的N值时,扩张角之前可以按eN方法计算N值;在扩张角之后,会出现新的低频不稳定波,计算N值时要考虑这些新的低频不稳定波。总之,遇到小扩张角时,可以采用常规eN方法计算N值预测转捩位置,但是需要考虑新出现的低频不稳定波。
图5给出了压缩角为1°的第二模态扰动波的中性曲线及其沿流向的幅值演化。其中,图5(a)为中性曲线,两条中性曲线的计算方法如2.2节扩张角所述。由图5(a)可得,与扩张角所得结论相反,压缩角使得中性曲线上下两支向上偏折,即压缩角后的不稳定扰动波频率增大,产生了高频不稳定波。
选择过压缩角后有足够增长区间的不稳定扰动波进行计算,在此选择频率为2.1、2.2、2.3的扰动波,分别采用数值模拟(DNS)和流动稳定性(LST)方法计算幅值演化。图5(b~d)为相应频率扰动波的幅值演化,图5(e~g)为相应的扰动幅值增长率演化。由图可知,在压缩角后某一站位,即x>100处,线性稳定性理论(LST)和直接数值模拟(DNS)计算出的增长率完全吻合,仅仅在压缩角附近产生差别。这表明从此站位开始可以采用流动稳定性理论(LST)预测扰动演化,即可以采用eN方法计算N 值预测转捩,但在压缩角附近需要对N值进行修正。采用1.4节公式(4)可以计算得到不同频率的修正系数ΔN,如图5(h)所示。可知,当x>100时,修正系数ΔN为常数,即为该频率下的修正系数值。在此工况下,修正系数ΔN 的范围为-0.6~0.6。由于无法对所有频率进行计算,在此所得的范围仅为本文所计算频率下的数值,只是一个定性的结果,定量的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计算。
采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压缩角为2°、3°对第二模态扰动波的影响。图6给出了压缩角为2°、3°的中性曲线和幅值演化。图6(a)和(b)分别是压缩角为2°、3°的中性曲线。其中,实线和虚线的计算方法同2.2节扩张角。由图可得,过压缩角后中性曲线向上偏移程度随压缩角的增大而增大。压缩角前不稳定扰动波过压缩角后全部衰减,中性曲线闭合。进一步计算发现,在下游距离压缩角较远的位置处不稳定扰动区域再次出现,形成中性曲线在压缩角下游断开的现象。这是因为随着压缩角的增大,其对下游的速度剖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扰动的增长特性。在距离压缩角较远的下游,流动受压缩角影响较小,不稳定区域再次形成。选取频率为2.0的不稳定扰动波,分别采用直接数值模拟(DNS)和流动稳定性理论(LST)进行计算。图6(c)和(d)为幅值演化结果,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DNS和LST的计算结果。扰动波的增长和衰减趋势与中性曲线的预测相吻合。
图4 扩张角为2°、3°第二模态扰动的中性曲线及幅值演化曲线(ω=2.0)Fig.4 Neutral curves in second mode and the curves of amplitude evolution(ω=2.0)
图5 压缩角为1°第二模态扰动的计算结果(θ=1°)Fig.5 Computational results of second mode(θ=1°)
图6 压缩角为2°、3°的中性曲线和扰动幅值演化曲线(ω=2.0)Fig.6 Neutral curves in second mode and the curves of amplitude evolution(ω=2.0,θ=2°、3°)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压缩角为2°、3°时,不稳定扰动波过压缩角后全部衰减。因此,碰到压缩角大于1度的流场时,采用eN方法计算N 值时,不需要考虑对N值进行修正,可以采用常规方法计算,即忽略压缩角的影响,分别计算压缩角上下游的N值即可。
如前所述,当马赫数为4.5时,依据模态分析理论,第二模态在转捩中占主导地位。采用eN方法计算N值时,主要考虑第二模态扰动波的增长率。为了研究扰动过扩张角和压缩角演化的机理,下面计算分析扩张角对第一模态扰动波的影响。
图7给出了扩张角为1°、2°、3°第一模态扰动波的中性曲线及频率ω=0.65扰动波的幅值演化曲线。图7(a~c)中实线和虚线的计算方法如前2.2节所述。实线代表带扩张角的平板第一模态的中性曲线,虚线代表平板第一模态的中性曲线。可看出,扩张角对第一模态中性曲线的下支影响很小,这与靠近壁面部分的流向速度剖面过扩张角变化不大有关。扩张角使得中性曲线的上支向下偏折,即过扩张角后不稳定扰动波的频率范围变窄,其偏折程度随扩张角的增大而增大。当扩张角为3°时,在下游站位x=180处中性曲线闭合,不稳定扰动波全部衰减。进一步计算发现,当x=460时不稳定扰动区域重新出现,即出现了中性曲线断开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压缩角为3°第二模态的中性曲线类似。选取频率为0.65的扰动波,分别采用直接数值模拟(DNS)和流动稳定性(LST)计算幅值演化。图7(d~f)分别为频率ω=0.65扰动波过扩张角为1°、2°、3°的幅值演化结果。过扩张角后扰动幅值虽然出现调制,但LST与DNS所计算的幅值演化趋势基本吻合,这表明,在扩张角后可以采用流动稳定性理论(LST)预测扰动的幅值演化。
由图7(d~f)可以看到,扩张角后扰动的幅值演化不再是单调的,而是在空间上被调制了。为了深入分析这一现象,我们特别研究了图7(f)的工况。根据波的传播理论,当小扰动波在空间传播时,如果传播介质随空间变化,扰动波的波数α将发生变化;如果传播介质随时间变化,将引起频率ω的变化。由于扩张角将会引起流场空间变化,因此频率ω不变,波数α发生变化。从计算结果分析,扩张角下游的扰动中有两个波数的扰动波。
为了证实ω不发生变化的结论,我们考察了扩张角后边界层中空间某一点(x=55.3,y=0.763)的扰动速度随时间的演化。图8(a)给出了扰动速度随时间的演化,图8(b)为时间域傅立叶变换的结果。可知,扰动波的周期T=9.67、频率ω=2π/9.67=0.65,与计算域入口所加的扰动波频率一致。
下面给出扩张角对扰动波长影响的分析。由图7(f)可得,当边界层中存在扩张角时,幅值产生调制现象。在离扩张角较远的下游,调制是由两个波数的扰动引起的,这两个波数及扰动可以由直接数值模拟(DNS)所计算的特征值和特征函数得到,即我们将扩张角后的扰动形式写为
其中α1、α2为扰动方程的不同特征值,为对应的归一化后的特征函数,A、B分别为扰动的幅值。根据对图7(f)的分析可得|B|/|A|≈0.045,|Δα|=|αr1-αr2|≈2π/34≈0.18,如图8(c)所示。
为了验证上述分析,我们对扰动速度进行空间域的傅里叶变换,变换的范围为x1=41.2859到x2=186.474,变换的基本波数α0=2π/(x2-x1)=0.04328。变换的结果如图8(d)所示,波数空间中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对应n=13,17,波数为0.5626和0.7357,波数差为0.1731,两波数幅值比为0.05,与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图7 扩张角为-1°、-2°、-3°的第一模态扰动波的中性曲线和扰动幅值演化曲线Fig.7 Neutral curves in first mode and the curves of amplitude evolution(θ=-1°,-2°,-3°)
图8 时间域傅里叶变换和空间域傅里叶变换Fig.8 Time domain of Fourier transform and Fourier transform on spatial domain
为了验证这两个波数可以由线性稳定性理论(LST)的特征值得到,我们取x=49.03处的流动作为基本流,用线性稳定性理论(LST)计算了该处的特征值和特征函数,对应频率ω=0.65得到的两个特征值分别为:α1=0.7384+0.000242i,α2=0.5414+0.000056i,与数值模拟得到的波数基本一致,这两个特征值都是衰减的,但衰减率很小,特征函数分布如图9(a,b)所示。
图9(c)为将两个波数的波叠加,并与直接数值模拟进行对比的结果。带三角符号的虚线是两个波数的波叠加的结果(YZ),带正方形符号的虚线数值模拟(DNS)计算的结果。由图可知,两者吻合的很好,再一次证明上述分析是正确的。
总之,扰动通过扩张角后,可能产生不同波数的扰动,数值模拟得到的波数与用流动稳定性理论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可以用流动稳定性理论的方法预测这些不同波数。流动稳定性理论给出的两个扰动波的衰减率都很小,因此在扩张角下游的一定区域内这些扰动波能同时存在,它们相互作用就会出现扰动幅值被调制的现象。如果扩张角下游只有一个扰动波是增长的或者衰减很慢,其它的扰动波衰减都较快,则在演化中这个扰动波的幅值将远大于其它扰动波的幅值,因而调制现象将会变得相对很弱,表现为扩张角后开始有调制的现象,但在远离下游处调制现象就会变得不明显,如图6(c,d)所示。
图9 特征函数和结果验证Fig.9 Eigen-func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results
图7(d~f)的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频率,扩张角对扰动幅值的调制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但调制引起的幅值改变总量较小,不影响扰动总的增长或衰减的趋势。
综上,扩张角使得第一模态的不稳定波范围减小,扰动过扩张角后产生衰减。同时,在此工况下,第一模态扰动波的增长率很小,对转捩不起主导作用。所以,当采用eN方法计算带有小扩张角流场的第一模态N值时,不需要对N值进行修正。
图10为压缩角1°、2°、3°第一模态扰动波的中性曲线、幅值演化和修正系数曲线。其中,图10(a~c)为中性曲线对比,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为带压缩角的中性曲线和平板的中性曲线,计算方法同2.2节扩张角。由图可知,与扩张角类似,压缩角对第一模态中线曲线的下支影响也很小,原因如2.4节所述。上支则同扩张角相反,压缩角使其向上偏折,即不稳定波的频率范围变大,偏折程度随压缩角的增大而增大。
选取频率为0.65的扰动波,分别采用直接数值模拟(DNS)和流动稳定性理论(LST)方法计算扰动过压缩角为1°、2°、3°的幅值演化。图10(d~f)给出了频率ω=0.65的扰动波的幅值演化曲线。其中,实线代表数值模拟结果,虚线代表流动稳定性的计算结果。由图可知,三幅图中DNS和LST所计算的扰动幅值增长趋势一致,与中性曲线的预测结果吻合。图10(g~i)分别为压缩角1°、2°、3°的修正系数曲线。由图可知,在同一频率下,修正系数随压缩角的不同而不同,修正量范围为-0.085~0.025,修正系数很小。
同扩张角类似,压缩角对第一模态扰动波也产生了幅值调制,如图10(d)所示。其原因如前2.4节所述。由图10(d)、(e)、(f)可得,对于同一频率的扰动波,扰动幅值的调制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弱,这与扩张角正好相反。这是由于过压缩角后,中性曲线上支向上偏折严重,进而使得增长率增大,从而导致其幅值远大于其他波数的波,调制现象减弱,不影响扰动总的增长或衰减趋势。
由图10(a~c)可知,第一模态扰动波过压缩角后,不稳定波频率范围变大,即原来稳定的高频扰动波变成不稳定状态。在此工况下,采用eN方法计算N值预测转捩时,如果考虑第一模态扰动波的影响,需要对N值进行修正。
图10 压缩角为1°,2°,3°第一模态扰动波中性曲线和幅值演化Fig.10 Neutral curves in first mode and the curves of amplitude evolution(θ=1°,2°,3°)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结合线性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折角分别为±1°,±2°,±3°(正为压缩角、负为扩张角)的高超声速边界层中扰动波的线性演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考虑扩张角和压缩角对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扰动波的影响。同时,对采用eN方法计算带有小折角工况下的N 值进行验证分析,提出当存在小折角时,需要对N值修正的概念,并对具体的工况给出了修正系数。通过计算分析,所得结论如下:
(1)扩张角对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扰动波具有阻断作用。第二模态中性曲线过扩张角后向下偏折,偏折程度随扩张角的增大而增大。当扩张角为1°时,中性曲线偏折较小,扩张角前的不稳定波具有足够的增长区间。在本文所计算的工况下,频率为1.92的扰动波采用eN方法时需要对N 值进行修正,修正系数为-0.2。当扩张角为2°、3°时,由于中性曲线偏折严重,不需要对N值进行修正,可以采用常规eN方法计算N值。
(2)扩张角对第一模态的中性曲线下支影响很小,这是由于靠近壁面附近的速度剖面过扩张角时变化很小。中性曲线的上支在扩张角后向下偏折,程度随扩张角的增大而增大。当扩张角为3°时,在扩张角下游产生中性曲线间断的现象。由于不稳定扰动波过扩张角后全部衰减,采用eN方法时不需要对N值进行修正。
(3)同扩张角相反,第二模态的中性曲线过压缩角后向上偏折,程度随压缩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压缩角为1°时,中性曲线向上偏折较小,压缩角前的不稳定波具有有效的增长区间。在本文所计算的工况下,当采用eN方法计算带压缩角的流场时,需要对N值进行修正,修正范围为-0.6~0.6。当压缩角为2°、3°时,中性曲线向上偏折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中性曲线间断的现象,不需要对N值进行修正,可以采用常规eN方法进行计算。
(4)压缩角对第一模态中性曲线的下支影响很小,这与扩张角所得结论一致。但是其上支与扩张角相反,在压缩角后向上偏折,程度随压缩角的增大而增大。即不稳定波的频率范围增大,所以当考虑计算第一模态的N值时,需要对其进行适当修正。
(5)计算发现第一模态扰动波通过折角演化时出现幅值调制现象,这是由于扰动波通过折角时,激发出不同波数的扰动波相互叠加所导致的。但是调制所引起的幅值变化很小,不影响扰动总的增长或衰减趋势。
[1]SU C H,ZHOU H.Transition prediction of a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 over a cone at small angle of attack with the improvement ofmethod[J].Science in China Series,2009,52(1):115-123.
[2]GNOFFO P A.CFD validation studies for hypersonic flow prediction[R].NASA Langley Research Center Hampton,2001,VA 23681-0001.
[2]MASON W H.Fundamental issues in subsonic transonic expansion corner aerodynamics[R].AIAA 93-0649.
[4]SMITH F T,MERKIN J H.Triple-deck solutions for subsonic flow past humps,steps,concave or convex corners and wedged trailing edge[J].Computer and Fluids,1982,10(1):7-25.
[5]VERHOFF A,STOOKESBERRY D,MICHAL T.Hodograph solution for compressible low past a corner and comparison with Euler numerical predictions[R].AIAA 1991:91-1547.http://arc.aiaa.org/doi/abs/10.2514/6.1991-1547.
[6]CHEW Y T,SQUIRE L C.The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 downstream of a shock interaction at an expansion corner[C].Reports and Memoranda,No.3839,1978.
[7]LIU J X,LUO J S.Effect of disturbances at inlet on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 transition on a blunt cone at small angle of attack[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2010,31(5):505-515.(in Chinese)刘建新,罗纪生.小攻角高超声速钝锥边界层中不同扰动对转捩的影响[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0,31(5):505-515.
[8]ANDERSON J 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9]周恒,赵耕夫.流动稳定性[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10]MACK L M.Boundary-layer linear stability theory[R].AGARD Report,1984,No.709.
[11]朱幼兰,钟锡昌,陈炳木,等.初边值问题差分方法及绕流,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424-452.
[12]HERBERT T H,ESFAHANIAN V.Stability of hypersonic flow over a blunt body[R].AGARD CP 514,1993,28:1-12.
[13]ZHONG X L,MA Y B.Boundary-layer receptivity of Mach 7.99flow over a blunt cone to free-stream acoustic waves[J].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2006,556:55-103.
[14]MALIK M R,BALAKUMAR P.Instability and transition in three-dimensional supersonic boundary layers[C].4th.AIAA International Aerospace Planes Conference 4th,Orlando,FL,1992.
[15]MACK L M.Stability of three dimensional boundary layers on swept wings at transonic speeds[R]//Proc.IUTAM Symposium III[C].Springer,Gottingen,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