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飞,彭国强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研究
朱全飞,彭国强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已成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及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在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瓶颈。针对这一现象,通过改革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组织结构,正确处理课程和活动关系、定位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多元的社团评价体系等措施,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课程化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是由相同体育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的,在学校团委等管理部门备案,并由学校团委或体育部管理并指导的学生团体组织。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是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交流情感、结识友谊、培养体育兴趣爱好的重要舞台,它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
1.1 背景
教育部200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学校体育应将课外体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纳入到体育教学中来,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高职院校应该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他们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社团课程化正是高职院校本着“体育与健康相结合”、“以人为本”、“以兴趣为导向”等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实施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1.2 含义
高职院校主管部门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将体育社团活动引导、规划、设计为第二课堂,体育教师以“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等思想为指导,科学设计社团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记录、考核和评价,学校教务和体育部门相互协调,对社团活动进行项目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价,最终将社团学分纳入到教务部门统一管理。体育社团课程化是充分利用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是体育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锻炼时间、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锻炼的自主性、科学性,有效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他们自主锻炼的意识[1]。
2.1 推动高职院校育人事业的发展
2.1.1 利于提高体育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活动是在学校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以项目兴趣爱好为导向,以团体为平台,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的活动形式,它是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有效地把学生凝聚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主动性,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育人、育体、育智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学校教学和体育部门应主动介入社团运行与管理,坚持科学引导、积极扶持,科学管理、规划运作,让体育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良好延伸,以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2.1.2 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是学校主管部门主动介入,为社团提供资金、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强力支持,对社团育人作用、地位和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对社团开展的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让社团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沃土和乐园,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科学锻炼和健身知识,促进他们相互交流学习,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情。体育社团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增进了同学间相互交流、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3 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养成
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是以生为本,学校针对学生感兴趣、喜爱参与的体育活动社团是大力扶持、科学指导,让参与社团的同学不仅能锻炼身体、学习到健身与健康知识,还能结识新朋友、交流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2 发展瓶颈
2.2.1 体育社团活动趋于行政化
体育社团是高职院校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学校教育工作系统的一部分。为达到学校的教学目标实现体育教学目的,行政部门对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进行了支持或干预,由单纯是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发展为以“怎么去培养学生”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为目标,使自主、自由、自足等元素相对减少。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有行政化的影子,例如:组织机构、领导机构、制度建设、监督体制、实施队伍等等;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行政机关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很容易造成行政过多参与,进而造成社团活动僵化、活力下降、学生参与度逐渐降低。
2.2.2 体育社团活动的管理缺位
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它包含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场地和器材等各种硬件配套支持等方方面面的执行和落实。理论上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和学校体育活动课程都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资源仍相对匮乏,故社团活动场、器材、师资等教学资源严重欠缺,加之体育社团活动的地位不及体育课堂教学,所以,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会向体育课堂教学倾斜。因而,高职院校提供给体育社团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基础保障是远远小于社团本身所需求的,造成了体育社团管理欠缺,活动监管不到位、规模小且容易混乱。
2.2.3 管理体制与评价体系不健全
体育社团管理属于学校团委范畴,社团体育活动内容指导属于体育教学部门范畴,体育活动课程化又属于学校教学部门范畴,高职院校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是要把分属教学与群体的两个子系统的相关要素融合起来,把社团活动转变成教学模式,把学生社团活动成果转化为成绩即学分形式,这些在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上必然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例如:1)社团活动是活动还是课程,如何与正常体育课程划分,如何给学分;2)社团体育活动如果简单转变成体育课形式,体育社团存在的意义;3)谁来管理社团学分,社团活动内容、活动效果与质量等谁来给与评价和监督等等。这些实际问题如果没有专职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协调、监控,将很难保证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合理性、公正性以及实效性。
3.1 科学设计学生社团组织结构
高职院校管理层级多、办事流程长、涉及部门多、管理成本大等问题严重阻碍学校教学改革发展,影响学校对人才的培养。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管理改革的推进,扁平组织化管理越来越被各学校接受。扁平化组织管理破除组织管理的金字塔结构造型,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增加管理幅度来建立一种紧凑的横向组织管理模式,它缩短了上下级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和被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与满足感,该组织管理模式具有信息传递快、富有弹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它是管理机构实现简政放权、提高管理效能的一种模式。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管理层级多、管理部门繁杂,信息传递不对称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社团活动课程化的良性发展,所以采用扁平化管理势在必行。实施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应该由体育部牵头建立矩阵管理模式,通过抓好两会即指导教师委员会和体育社团联合会,来提高社团管理的自主性;通过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制定科学的监管、评价体系,来发挥体育社团教学育人的目标[2]。
3.2 正确处理社团课程与活动的辩证关系
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主要是帮助社团解决活动开展层次低、随意性强,人员散漫、活动能力弱等特点,重点强调社团活动开展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有序性,课程化实施的落脚点主要是放在体育社团的功能定位、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及成员有效培训3方面。课程化可让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管理逐步规范有序,让有共同体育爱好的同学通过这个舞台切磋技艺、奋勇拼搏、展现自我,可以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收获友谊,可以通过共同爱好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等等,课程化就是让社团活动成为课程的有效补充,以解决体育课堂技能教学所造成的枯燥、严谨和刻板,以解决体育运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问题,让同学将平时积累和体育课堂所学运用到社团活动中去,激发他们的活力。活动是社团的标志性特点,体育社团课程化应该坚持社团的本质不能被课程所取代,也不能简单将社团活动“课程化”即体育课模式,更不能为了活动而“一味的活动”。要处理好课程与活动的辩证关系,应该正确认识课程和活动的作用和地位,两者应该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没有课程的社团仅仅是几个人自娱自乐,不会上档次;没有活动的社团就像死水一潭,生气毫无。
3.3 准确定位角色
学校职能部门和管理者要树立大课程观,大力倡导体育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和创新,全力推动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以适应新时期、新社会人才培养模式。教务处、体育部、学校团委要明确职责、协调合作,对成熟的、达到课程化要求的体育社团应给予大力支持,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是社团的指导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应全力指导社团的定位和发展,参与到社团的课程策划、活动计划制定、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活动中来,他们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指导有效的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以提升社团的层次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最终能推动体育社团持续、健康发展。学院和社团对指导教师的评估不应只看其专业技能有多强、学历和职称有多高,而是看其指导社团的投入程度、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为社团的发展做出了多少的贡献。学院选拔指导教师要坚持“校内外结合、长短期相济、固定和流动互补”的原则,以打造职业道德和素养高、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精湛、尽心尽责且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学生是体育社团活动的主人,是参与者、维护者和受益者,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团组织管理中来,以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来维护秩序,并为社团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应该积极参与到社团的课程和活动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身的专项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而不仅仅地只做个被参与、被安排者。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课程的学习,增强了自我认同感和团队认同感;一部分有潜质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以及社团的用心培养,成为社团的骨干和核心,并协助教师参与到社团活动组织与指导工作中,以他们的青春活力来带动社团、带活社团[3]。
评价是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督和保障高职院校体育社团长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当然现实的评价目标应该是找出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结果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此来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活动课程,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课程评价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体育社团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内涵,它应包括目标评价、条件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4方面。所谓目标评价就是对体育社团活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的评价,主要包含教学大纲的评价、教学目标评价、教学内容与范围、难易程度与深度还有知识结构体系等方面评价;一门课程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进而才能确定该课程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以及明确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条件评价是对实施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应具备的师资、场地、器材、资金保障、教学活动时间等软硬件方面的评价,目的是评判是否具有必要且充分的条件来实施该课程,以及该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充分、合理地利用了这些条件。教学条件是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的必要保证对实现社团活动的课程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的过程评价主要包含两方面:1)管理过程评价即对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社团课程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建设评价;2)活动课程化实施过程的行动方面评价,主要有对社团指导教师指导社团活动开展状况的评价;有对社团负责人开展社团活动的活动过程评价等。过程评价应该是对具体实过程的评价,重点是对实施状况检查,其中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社团负责人的工作能力、付出程度等方面是影响活动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过程评价体系中应突出所占比重,另外,过程评价中要侧重评价指导教师、社团负责人在活动课程化实施过程中能否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对问题进行改进。效果评价是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总结性评价,主要从学生、社团、学校以及社会等几个维度来评价。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的评价应该根据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特点,对评价要素(指标)进行合理取舍、科学量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1]赵文杰,姚武,王文胜,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专项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设计[J].体育科研,2004(6).
[2]彭巧胤,张科.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
[3]沈金花.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程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Sports Associations of Activity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U Quanfei,PENG Guoqiang
Sports club activ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P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perimentation area and personnel training,the student association activities curriculum sports in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the same time,also encountered a bottleneck in development.In the view of this phenomenon,through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ports corporation organization structure,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tion of the courses and activities,guiding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 community evaluation system,scientific,reasonably sports club activities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ports club;curriculum
G807.4
A
1003-983X(2014)10-0916-03
2014-07-11
江苏省体育局2013年度体育科研局管课题(ST13402225)第一作者简介:朱全飞(1979-),男,江苏盱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常州,213164 Sports Department,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Jiangsu,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