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翠,王冬梅,周 文,叶品良(指导)(.成都中医药大学0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6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0075)
桂枝茯苓丸治疗血瘀证刍议
李贞翠1,王冬梅1,周 文1,叶品良(指导)2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组成[1]。主治妇人小腹宿有包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瘀块,舌质紫暗,脉沉涩。仲景《金匮要略》中说:“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因其效果良好,沿用至今。目前,桂枝茯苓丸所疗疾病种类繁多,涉及面广。现从其组方规律、配伍及方药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其临床应用稍作探讨。
本方原治妇人素有癥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证由瘀阻胞宫所致,瘀血癥块,停留于胞宫,冲任失调,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瘀阻胞宫,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内阻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治宜活血化瘀,缓消癥块[2]。
桂枝茯苓丸的组方规律是以营血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基线,考虑了血瘀证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活血化瘀与调气、温经通脉、清郁热、补血、行水、利湿、化痰并用。
气机阻滞,是导致血瘀的重要原因,“血能载气”血瘀之后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兼气滞”。《景岳全书》云:“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因此,活血祛瘀之中常配以调气之品,以使气行(旺)则血行。
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瘀血为阴邪,活血化瘀之中适当配伍温经通脉之品,有助于瘀血消散。桂枝,《本草经疏》盖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方中桂枝一味药既行温经通脉之功,又兼行气之用,以助活血化瘀。
“血瘀之处,必有伏阳”(成方便读),血瘀日久,易于化热,常出现瘀热并见之证。若瘀热不除,又易灼阴耗血。故对血瘀化热者,宜酌配清热凉血之品,以期瘀热并除。牡丹皮性微寒,既活血化瘀又清热凉血。方中它的应用即是考虑到瘀血郁久化热的问题。
瘀血阻滞,往往影响新血的生成,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而新血不生,瘀血亦不能自去。如《血证论》所云:“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瘀血去则新血易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不补血而祛瘀,瘀又安能尽去哉……补泻兼行,瘀既去而正不伤。”因此,活血祛瘀之中应适当配伍养血补血之品,这样补血扶正而利于化瘀。又因活血祛瘀之品性多破泄,过用久用,易伤正气,适当配伍养血补血之品又可祛瘀不伤正。方中用芍药,据考证当时芍药应与现在的白芍同源[3],用其养血滋阴以期祛瘀不伤正,养血扶正利于化瘀。
“津血同源”津液与血同源异类,若血行不利,脉络瘀滞,往往影响脏腑的气化功能,使水液运行障碍,导致瘀血兼夹水湿之证。正所谓“血不利则为水”(《金匮要略》)。另外若津液不布,化为水湿,阻遏气机,又会加重血瘀,因此,清代唐宗海指出“凡调血,先须调水”, 即以活血祛瘀为主,适当配伍利水祛湿之品。如此配伍既能祛其水湿,又能加强活血化瘀之功。方中茯苓,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渗利,既能健脾,亦可利水渗湿。本品善淡渗利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茯苓一味药既可渗利不布之水湿,又可利湿、健脾化痰。水、湿、痰得祛,则瘀血更易消除。
全方药味精简,却配伍严谨。桂枝、茯苓的配伍,桂枝、桃仁的配伍,芍药桃仁的配伍使全方活血化瘀又兼调气、温经通脉、清郁热、补血、行水、利湿和化痰。
2.1 桂枝、茯苓
桂枝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如《本草纲目》言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又如《本草疏证》言茯苓纯以气为用,凡此皆起以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使清者条达,浊者自然听退,可以下行,或从外达,是用茯苓之旨,在补不在泄,茯苓之用,在泄不在补矣。二者相伍温阳化气行水。
2.2 桂枝、桃仁
桂枝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作用,它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又可宣导活血药物;《本草逢源》言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该药性质平和,应用非常广泛。有医学者认为无论血瘀血结在脑部、在咽喉、在胸部、少腹、脐下、大肠、血室、肌腠、关节均可用之。二者相伍增强了化瘀止痛之效。
2.3 白芍、桃仁
白芍苦、酸、微寒,入血分,主归肝经,具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之效。与桃仁相伍,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养血敛阴以助瘀散。
现代人们习惯将方中芍药换作赤芍应用。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与牡丹皮、桃仁合用活血化瘀及清热凉血之力增强,使瘀血及瘀久所化之热得以清除。
3.1 组方经典
本方考虑了营血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考虑了血瘀证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活血化瘀与调气、温经通脉、清郁热、补血、行水、利湿、化痰并用,为活血化瘀组方之典范。
3.2 缓消癥块
该方原治妇人素有癥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本方在选药力度上较和缓、轻柔。行气方面,未选用常用的、行气力量较强、行气效果较好的木香、柴胡、香附之类,行气力度柔和;取桂枝、茯苓温阳化气行水祛湿,同附子、茯苓相比,其温阳化气力量相差甚远;癥块普遍认为是痰瘀互结,方中仅选用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未选用陈皮、法半夏、贝母、瓜蒌、海藻、昆布之类,可见该方化痰结药物药性平和,偏性不大,作用平缓。从该方得原主治疾病及选药上可以看出该方为缓消癥块。
3.3 属于基础方范畴[4]
在祖国医学浩瀚的经验方中,有一类方剂组方结构简明,药味配伍规范,历经临床考验疗效卓著。这类方剂使用频率高,是临床常用的方药,并且这类方剂实际上已成为许多方的组方因子或基干,此类方剂被称为基本方,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四逆散、平胃散、二陈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等。桂枝茯苓丸一方,药物精简、组方结构简明、药物配伍规范,历经临床考验疗效确切,应属基本方之列。桂枝茯苓丸5味药物无明确剂量,仅述各等分。临床上可根据病情的实际需要确定药量,根据病机的主次,有选择的使用药物或增减药量,从而重新构建活血化瘀的主次格局。如患者体格较健壮,脉搏有力,非妊娠之人,瘀血阻滞,可增加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之品与桃仁相伍增加活血化瘀的力度;气机阻滞较明显可增加行气止痛的力量如川芎、乳香、没药、柴胡、青皮等;癥块不明显,仅有瘀血阻滞,化痰的力量可不必过大,适当选用一两味化痰之品即可;对于前列腺增生、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子宫肌瘤等痰阻较明显者,吾师叶品良教授在治疗时加大茯苓的用量,临床效果较好。
本方原治妇人素有癥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后《妇人良方》称本方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为汤剂,易名催生汤,改用于产妇临产。近年来报道桂枝茯苓丸可用于许多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子宫肌瘤、盆腔炎、痛经、月经不调、崩漏、附睾结核、中小型视网膜炎、精索静脉曲张[5]、冠心病心力衰竭[6]、中风、眩晕、糖尿病肾病[7]、慢性前列腺炎、附件囊肿、下肢静脉血栓、风湿病[8]、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子宫腺肌病等。所疗疾病种类繁多,涉及面亦较广,但病机总不离瘀血阻滞。对于瘀血阻滞为主要病机的疾病,以该方为基础或基干,根据疾病情况,适当加减变化;对于病机不是以瘀血阻滞为主,而病机中含有瘀血阻滞者,该方可作为组方因子,配合主方使用。
[1] 范永升.金贵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88-290.
[2]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48.
[3] 严玉平,宋晓宇.“白芍”与“赤芍”的分化与应用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5-1776.
[4] 蒋永光,邓中甲,李认书,金桂花.《方剂学》中基本方现象及其临证意义[J]. 中医药学刊,2001,19(4):382-383.
[5] 展文国.桂枝茯苓丸临床应用举隅[J].甘肃医药,2012,31(10):766-768.
[6] 王瑞丽.桂枝茯苓丸临证应用举隅[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4):87.
[7] 马燕.桂枝茯苓丸临床新用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0(8):726.
[8] 李莎,林昌松.林昌松运用桂枝茯苓丸治疗风湿病经验撷要[J].江西中医药,2012,43(4):18-20.
R289.557
B
1004-2814(2014)04-0345-02
20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