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明,王兴臣,李雅慧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2;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颈椎病是颈椎慢性退行性变或损伤造成椎体缘唇样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变性等,使根神经、血管受压、扭曲、磨损,以颈部及肩臂疼痛、功能紊乱甚至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祖国医学认为其属于项痹范畴。2013年6月~2014年2月,我们采用舒筋汤加减治疗颈椎病患者7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55例颈椎病患者,男85例、女70例,年龄(47.31 ±1.18)岁,病程(7.05 ±1.42)a。诊断标准参照《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VAS评分均≥4分。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7例。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乙哌立松50 mg,3次/d。观察组每日予舒筋汤300 mL分3次口服;舒筋汤局部离子导入20 min。舒筋汤组成:葛根30 g,桂枝9 g,羌活 9 g,赤白芍各 9 g,川草乌 6 g,威灵仙9 g,当归9 g,川芎6 g,土茯苓 g。酸楚甚者加郁金9 g,川断12 g,疼痛剧加细辛3 g,三七粉3 g,有热象加生大黄6 g。第一煎30 min取汁300 mL口服。第二煎加麻黄9 g,水煎20 min取汁200 mL用于离子导入。
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相关疗效评价标准[2]判定疗效。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类。以临床痊愈、显效和有效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22例、显效47例、有效8例、无效 1例,临床痊愈率 28.2%,总有效率98.7%;对照组分别为 9、27、37、4 例和 11.7%、94.8%。观察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讨论: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机虽主要为肾虚,但症状的产生则多由于风寒湿之邪或瘀血阻滞,使太阳经气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故而发生足太阳经所过之头项、肩胛,及与之有经络联系的手太阳经循行之手指、臂、肩、大椎等处部位的强硬、疼痛、麻木。而太阳病项背强证、刚痉的发生也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壅阻经络,气血不利,经脉拘急而成,我们在张仲景葛根汤的基础上自拟了舒筋汤,配合颈部功能锻炼和离子导入,旨在通行经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达到减轻疼痛,改善颈部功能障碍的目的。从方剂组成来看,葛根汤乃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方中桂枝、麻黄为太阳经药,能发散通经,祛风散寒解表,颈椎病病因无表症故我们在口服药中去麻黄用桂枝加川草乌、威灵仙以通经散邪,配合当归、赤芍、川芎以活血通经。葛根乃阳明经药,据《本草纲目》所载,葛根主“诸痹伤寒中风头痛”,故善治项、臂、头痛。其治项强之理,重在“解肌”,即葛根不仅能使拘急的经筋舒缓,而且能使受其影响而拘急紧张强硬的肌肉舒解、松弛。再配以白芍、甘草缓急,土茯苓的利水消除肿胀,药后颈项逐渐松驰,而颈项肌肉的松驰在一定程度上又减轻了对经筋的压迫,使气血运行得以改善。中药离子局部导入时我们保留了麻黄,原因是麻黄与葛根相伍,有解肌的协同作用;与桂枝配伍,发汗通经,可减轻局部组织的水肿;土茯苓利水消肿,麻黄局部发汗,对葛根的解肌舒筋有协同作用。
乙哌立松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常用药,具有中枢性骨骼肌松弛、扩张血管及镇痛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临床治愈率较高,表明舒筋汤治疗颈椎病疗效满意,但本研究样本量不大,其确切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3]周贤刚.彭华斌.奇正消痛贴膏结合牵引理疗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成本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