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甜田,杨 婷,黄 莉,李雪莲,谢 萍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四川 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妇科,四川 成都610072)
中药内外合治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68例
文甜田1,杨 婷1,黄 莉1,李雪莲1,谢 萍2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四川 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妇科,四川 成都610072)
目的:观察中药内外合治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用中药及中成药口服,中药灌肠,熨烫治疗4周。结果:痊愈41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内外合治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临床疗效较好。
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中药
笔者用中药内外合治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共68例,均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妇科门诊患者。年龄19~42岁,平均33.6岁;病程3~42个月,平均25.5个月;病情轻21例,中47例。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西医妇科学教材[1]。即长期腰腹部慢性疼痛,体力活动后劳累加重,白带黄色有异味、月经周期紊乱和性交后疼痛加重的表现,妇科体格检查子宫及附件压痛。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神疲乏力,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或伴经期延长,小便黄,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中医湿热瘀结型辨证标准,年龄18~48岁,病程3个月以上、4年以下,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哺乳期、妊娠或短期计划妊娠妇女,合并重要脏器或全身性严重疾,合并妇科肿瘤、重度宫颈炎、结核性盆腔炎,药物过敏,近期服用相关药物治疗,无法沟通、依从性差。
中药内服:用蒲贯四逆四妙散加减。蒲公英15g,贯众15g,竹叶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苍术10g,黄柏10g,川牛膝10g,薏苡仁25g,甘草6g。每日1剂,1日3次,每次150mL,饭后温服,疗程4周。
银甲片[3]口服:银甲片是我院已故著名中医妇科专家王渭川老师创制的经验方,由金银花、连翘、红藤、蒲公英、鳖甲、茵陈等组成。作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活血散结。1次5片、1日3次口服,服3周。
中药保留灌肠:用大血藤30g,败酱草15g,丹参15g,赤芍15g,蒲公英15g,延胡索15g,三棱15g,莪术15g。免煎颗粒,1剂可灌肠3次,每次加温水兑汁50mL,温度36℃~39℃,早上8点和晚上10点。排便后采取侧卧位,取一次性灌肠导管插进肛门约15mm,将药缓慢注入,注药后改为平卧,保留2~3h。临睡前灌肠保留至次晨,经期停用,以7天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
中药熨烫:用败酱草30g,大血藤30g,丹参30g,乳香20g,没药20g,赤芍20g,苍术30g,白芷30g,三棱30g,莪术30g,连翘30g。装入纱布袋中,隔水蒸热后用治疗巾包裹熨烫下腹部,约30min。经期停用,疗程同灌肠。
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痊愈:小腹痛及腰骶胀痛消失,妇检及实验室检查正常,证候及体征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5%,停药1个月内未复发。显效:小腹痛及腰骶胀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妇检及实验室检查明显改善,证候及体征积分减少70%~95%。有效:小腹痛及腰骶胀痛减轻,妇检及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证候及体征积分减少30%~69%。无效:小腹痛及腰骶胀痛等症及妇检、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或加重,证候及体征积分减少小于30%。
痊愈41例(60.3%),显效20例(29.4%),有效3例(4.4%),无效4例(5.9%),总有效率94.1%。未发现不良反应。
本病病机为经行产后,胞门未闭,正气未复,风寒湿热,或虫毒之邪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积于胞宫,日久难愈,虚实夹杂,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治当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为主。蒲贯四逆四妙散及银甲片均为治疗湿热蕴结下焦诸症之方。中药保留灌肠及熨烫下腹部可抗炎镇痛消肿,扩张血管,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提高组织新陈代谢,从而使炎症消除,增生组织软化。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252.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8-250.
[3] 杨家林,陈清秀.银甲片治疗湿热带下60例小结[J].四川中医,1992,10(3):37.
2014-06-03
R271.913.3
B
1004-2814(2014)10-09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