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新
(江苏省滨海县畜牧兽医站,江苏滨海 224500)
羊痘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李传新
(江苏省滨海县畜牧兽医站,江苏滨海 224500)
羊痘被世界卫生组织(OIE)列为重大传染病,在中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全身性皮肤损伤、痘疹和淋巴结病变为特征。羊痘是所有动物痘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本文通过从羊痘的病原特性、流行特点、症状及病变、诊断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防控要点,目的在于提醒兽医工作者对该病予以重视,以便更好地预防该病的传播和流行,加强出入境动物及其产品的严格检疫,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羊痘;诊断;防控
羊痘是羊的一种痘病毒病。其病原、症状和重要性等很多方面都类似于人类的“天花”,主要病变是全身皮肤和肺脏出现大量的痘疹,病羊高热不退,鼻腔分泌物持续增多。
羊痘早在13世纪英国、15世纪法国、17世纪意大利就有报道,后来陆续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现在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部分地区、印度次大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需申报类动物疾病;中国早在北魏时期就有关于羊痘的记载,建国前后都有羊痘流行史,近年在中国部分省区流行,且部分地区呈暴发性流行,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许乐仁等,2003)。羊痘是所有动物痘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发病率达50~80%,有较高的病死率,达20~75%,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颜新敏等,2009),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和养羊业的发展。此外,本病对公共卫生有所影响,中国、瑞典、印度依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都有人类感染羊痘病毒的报道。
羊痘病毒是一种亲上皮性的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羊的皮肤和粘膜的脓疱及痂皮中,适合于羊的睾丸、肾、肺和甲状腺单层细胞上培养繁殖,能使细胞产生病变,在发育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亦可繁殖。其抵抗力表现对热敏感,50℃以上很快使其失去感染力,在3%的石炭酸、5%的甲醛、2~3%的硫酸、10%高锰酸钾中几分钟即可杀死。本病毒对10%漂白粉、2%的硫酸锌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
根据官方资料和公开发表的文献显示,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和湖南,西南的云南,华中的湖南,华南的福建是报告疫情较多的省份;华北地区报道疫情较多的是内蒙古、山西、河北。报告疫情最多的地区分别为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在流行时间方面,羊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1、2、3、4、5、11和12月份多发,在6、7、8、9和10月份相对较少(颜新敏等,2010)。赫春杰(2004)对庆阳的山羊痘病流行调查表明,1999~2003年累计发生羊痘18543只,其中4~5月份共发病10521只,占发病总数的56.7%,10~11月份共发病4250只,占发病总数的22.9%。总之,羊痘在冬春季节更易流行,但随着气候、环境、生产方式的改变,羊痘的流行在季节上的规律并不明显。
3.1 发病状况与临床诊断
潜伏期平均6~8d,典型性症状初期,体温升高达41~42℃,呼吸和脉搏次数增多,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结膜潮红,鼻孔流出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1~4d后出现本病特征性症状和病变,即多在眼周围、唇、鼻、颊、四肢、尾内面及阴唇、乳房、阴囊和包皮上形成痘疹。最初局部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的红斑,随后红斑凸起肿大变成丘疹,质地坚硬、边缘整齐,如果数日后丘疹形成的水泡,以后扩大成为顶端扁平的水疱,能发展成出血性大疱或脓疱,大小约3~5cm,在24~48h内疱疹破溃后表面覆盖淡褐色结痂,结痂四周有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红色晕,以后变成乳头瘤样结节。最后变平、干燥、结痂自愈。病程一般3周,也可达到5~6周。疱疹多发于面部、尾部、胸腹部下无毛部位。如果丘疹形成的水泡在喉和气管能引起羊窒息,几乎全部死亡。在其他部位,死亡较少。患羊痘后,成年羊病情较轻,羔羊或体弱病羊病情严重,怀孕母羊发生本病可引起流产。有的病羊还会出现腿瘸、眼瞎、咳嗽拉稀等症状。
在剖检变化方面,剖检病死羊可见,前胃和第四胃的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结节,有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糜烂或溃疡。咽和支气管黏膜也常出现痘疹,肺部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炎症变化。气管黏膜及其他实质器官,如心脏、肾脏等黏膜或包膜下形成灰白色扁平或半球形的结节。此外,常见细菌性败血症变化,如肝脂肪变性、心肌变性、淋巴结肿胀等。
3.2 实验室诊断
国外羊痘的实验室诊断主要用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荧光试验、免疫印迹试验和ELISA等方法检测该病。琼脂扩散试验简单易行但敏感性不高,间接荧光试验与其他痘病毒存在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差(王开功等,2005)。免疫印迹试验利用羊痘病毒的P32抗原与待检血清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试验较昂贵,操作难度较大。ELISA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羊痘诊断方法。
中国对羊痘的实验室诊断有3种方法,即病毒细胞中和试验、电子显微镜检查和光学显微镜检查包涵体。细胞中和试验中要用到羊睾丸原代细胞,这种细胞来源有限,现一般接种于BHK细胞,接毒后4~6d才产生病变,耗时长(周碧君等,2007);另外两种试验需要显微镜等特殊的检测设备,检出率较低,在基层很难实行。因此,建立操作简易、可靠的免疫检测方法是有效控制羊痘流行的重要措施。除ELISA方法外检测羊痘以外,近几年,国内研究者将目光转到PCR检测病原检测方面。在使用PCR检测病毒过程中,主要基于P32基因、末端反向重复序列、A29L基因设计引物,PCR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实验室快速诊断羊痘病毒的有效方法。
一般来说,养殖过程中由于存在未严格执行发生一类动物疾病的控制和扑灭措施、群众在对羊痘的危害性认识上存在不足、未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的因素,导致羊痘在养羊集中地区持续发生或集中爆发(刘廷彦,2013)。具体来说,羊痘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饲养管理不善
患病或病愈的羊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等,如果不注意隔离病羊与健康羊,在一起放牧,互相接触,共同饮食,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健康羊很易被传染。羊舍狭窄,羊只过多,拥挤,通风不良,不及时清除粪便,一些有害气体就会升高。另外,饲料不足,营养价值不全,以致羊只的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就会侵袭羊只机体,使其发病。
4.2 季节因素
我国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不同的季节发病率不同。病毒对寒冷和干燥抵抗力很强,因此在寒冷的冬末春初季节多发。
4.3 疫苗因素
疫苗贮存有一定的要求,本疫苗要求0℃以下保存,如果保存温度过高,很易失效,达不到免疫效果。在疫苗运输途中,不采取相应措施,同样降低保护力,使用时不当,也达不到免疫目的。
4.4 体外寄生虫传播
寄生虫也是本病毒的携带者,许多养殖场未及时驱虫和搞好灭虫工作,导致羊只发病。
4.5 人员素质因素
防疫人员素质较低,不能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正确使用疫苗,降低甚至达不到免疫效果。使用不消毒旧针头注射,亦能传染健康羊,提高发病率。饲养员素质较低,不懂管理方法,未能及时消毒病羊舍,饲养管理用具等,使该病迅速蔓延。
尽管羊痘是一类传染病,但对于疫区基层兽医防疫人员以及一些饲养户来说,对该病的认识程度明显不足,或者说只有理论认识,而无实践经验,因而在平时工作中一定提高警惕,严阵以待。
5.1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县、乡、村三级疫情测报网络体系,严格疫情报告制度,靠实工作责任。坚持疫情普查和监测制度,密切关注疫情动态,除迅速报告外,立即划分疫点、疫区,进行隔离封锁,限制羊群流动,禁止流通贩运。严格消毒场地,并对健康羊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5.2 加强检疫监管,严把进出关口
强化产地检疫,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和购入羊肉、皮毛制品。从非疫区购羊必须经过检疫,并且调至目的地后隔离观察45d,证实无疫病后再混群饲养。把好流通关口,严格检疫、严格出证,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5.3 实行全覆盖预防接种
一方面对疫区实行强制免疫计划,每年春秋两季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羊痘疫苗免疫注射;另一方面实行科学免疫,确保免疫效果。严格按照羊痘疫苗免疫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保管及使用疫苗,确保方法准、部位准、剂量准,提高免疫质量。
5.4 加大科技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羊痘预防知识
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培训,重点宣传羊痘的危害和科学防治措施,增强农民群众的自觉防控意识。同时,加大免疫操作技术培训,提高免疫质量
5.5 加强防疫目标管理,落实综合防控措施
将羊痘纳入县乡两级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中,明确任务目标,落实防疫措施。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增强防控责任;强化疫病监测,做到有疫早发现、快报告、严处理、速扑灭。
5.6 建立扑杀补偿政策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养殖风险基金和扑杀处理发病羊只补偿的长效机制,确保羊只扑杀后经济补偿落实到户。
5.7 科学化管理,提高养殖标准化水平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建立动物卫生与消毒制度,定期消毒灭源。污物、粪便无害化处理,对病死动物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 16518-2006)进行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羊痘疫病扩散传播。
[1] 许乐仁,周碧君.山羊痘的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2003,24(4):13-15.
[2] 颜新敏,张强.羊痘病毒免疫学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9,30(12):67-70.
[3] 颜新敏,吴国华,李健,等.羊痘在中国的流行现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6~9
[4] 赫春杰.庆阳市山羊痘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D].甘肃农业大学,2004.
[5] 王开功,虞天德,何光志,等.应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山羊痘病毒抗原[J].山西农业生物学报,2005,24(1):29-32.
[6] 周碧君,岳筠,徐春志,等.山羊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7,29(9):661-664.
[7] 刘廷彦,孔祥英.羊痘防控难点及对策[J].甘肃畜牧兽医,2013,(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