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素艳 包鹏云
(1.大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13;2.大连海洋大学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我国约有海参140多种,其中可食用的有20多种,尤其以产自我国北方辽宁、山东近海沿岸的刺参品质最佳。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特别是我国市场对海参产品消费量的增大,促进了我国海参产业的迅猛发展,海参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中最大的亮点。但海参产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伴随着2011年后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海参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随之出现,严重阻碍了海参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由于海参价格高启,消费者对野生海参的偏爱,同时缺乏长远的海参种质资源保护战略及监管缺失,长期的大规模肆意滥捕导致目前种用野生海参自然栖息地萎缩,资源量急剧下降,遗传多样性被破坏,作为基因库的野生海参面临着生存危机。同时,我国对海参(刺参)种群遗传背景及基因调控分析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育种材料的收集、研究和整理、筛选等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实效性,制约了海参良种培育的持续开展。
目前,不能批量生产高效、经济性状好、具有抗逆性的优质海参苗种仍然是制约我国海参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大部分海参育苗厂采用未经驯化培育的野生海参,且经累代池塘养殖的海参作为种参进行育苗,海参苗种的遗传性状退化比较严重,原有的优良性状在生产中不能继承和遗传,苗种质量难以保障,造成海参生长速度减慢,抗逆性和抗病能力降低,为海参养殖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
随着辽、鲁、冀北方三个海参养殖省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黄渤海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工农业的发展等等,使得海域空间的使用相对紧张,航运交通、修造船、石化等行业与海参养殖业相互制约,矛盾日益突出,海参养殖面积的拓展受制于黄渤海沿海地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目前,海参养殖水域面积趋于饱和,可规模利用的养殖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由于前期缺乏宏观调控和合理规划,从而形成目前这种无序开发、盲目跟进的局面。有些地区,海参育苗厂和万亩连片的海参养殖池塘绵延数十公里,不但造成海参养殖池塘进排水困难和自身污染,同时也造成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容易诱发赤潮。在这种海参育苗厂和池塘连片的地区,如果一旦爆发海参传染性疾病或赤潮,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海参营养学和饲料学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海参产业的发展,对海参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缺乏系统研究或处于空白阶段,海参配合饲料的生产应用有待提高。目前,海参育苗阶段、池塘立体高效养殖、深水海区网箱养殖中应用的人工饲料在饲料原料的选择、饲料配方、饲料加工工艺等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关于海参饲料学和营养学的研究零散化、碎片化,不成系统。各种植物性原料和蛋白质原料的营养学参数,各阶段饲料的加工工艺参数,营养标准等都还没有确立或制定,无法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和支撑。由于海参饲料适口性和促生长效果参差不齐,池塘养殖海参配合饲料的普及率不高,大多数养殖户都是通过自然纳潮的方式进行池塘养殖,海参单位亩产量普遍偏低,一般亩产在50~60 kg。北方深水海区网箱养殖中一般只是定期的投喂海带、裙带菜、野杂鱼或鱼粉,营养不平衡,饲料保型性差,溶失率高,海参生长速度较慢,产量较低。以福建省为代表的南方海上浮筏养殖的海参也是大量投喂这种营养单一的混合饲料,对养殖海区污染极为严重。环保、高效海参饲料开发应用成为我国海参养殖业大发展的技术瓶颈。
海参病害和竞争性生物泛滥已成为我国海参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海参病害主要包括育苗阶段的烂胃、化板症、保苗和养殖阶段的腐皮综合症、寄生虫直接侵入或继发性寄生虫感染。海参竞争性生物危害是指育苗与养殖阶段的海洋生物玻璃海鞘、猛水蚤以及池塘养殖中短时间内爆长的浒苔、刚毛藻、水绵等大型藻类。育苗期的海参烂胃、化板症以及保苗和池塘养殖阶段出现摇头、肿嘴、排脏、烂皮等为特征的腐皮综合症,在水质污染严重的地区较易发生,其传染性强、发病快、流行性广,在个别地区严重威胁着海参养殖业的发展。近几年南方浮筏养殖的海参,由于气温和水温偏低或急剧变化,海参饲料腐烂变质等因素导致的细菌感染为主的海参肿嘴、溃烂、排脏为特征的腐皮综合症也时有发生。另外,由于长期应用扑草净等除草剂,浒苔、刚毛藻、水绵等藻类已产生耐药性,在海参养殖池塘中防控这些藻类的困难不断加大。目前海参病害和竞争性生物的防控方面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案和高效低毒的药物非常少,即使有也是成本偏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因此,针对不同养殖模式和生长阶段海参发生的病害和竞争性生物危害,努力开发行之有效、利于推广的技术措施和药物刻不容缓。
目前,国家和地方已制定的与海参育苗、养殖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生产一线的普及和应用不理想,大多数养殖企业管理松散,不规范。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滥用抗生素和消毒药物现象比较普遍。有些水产养殖单位的技术人员对海参的生物学、生态学和消化生理特点不熟悉,对已制定的技术规范不了解,在成参和海参苗种正常摄食和生长时,还在盲目使用抗生素和消毒药物,这不仅破坏了养殖水体和海参消化道中的微生态平衡,降低海参的机体免疫力和消化功能,增加了海参患病的几率,同时也给养殖企业增加了生产成本。有的生产单位饵料生物培养技术不过关,用大量的海洋酵母等替代生物饵料容易引起烂胃、烂边等现象发生。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的生产单位的海参育苗和养殖的工艺流程粗糙,操作不规范,影响海参的正常生长,甚至发生病害。在盲目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思想指导下,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被忽略,生产规模的无序扩大,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有些池塘或海区的海参养殖已超过池塘和海洋环境的承载能力,海参病害频发,产量下降,产品品质降低以及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南北方沿海地区城市化率较高,海参养殖区一般距离城市和工厂较近,海参养殖区周边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其中部分没有达标处理的污染物以及泄漏的工业污染物进入近海水域。另外农业上不规范、科学合理施用的化肥和农药,随着雨季径流流入近海,致使部分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海浅水区水质某些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标准,并且富营养化有日趋加剧的迹象,赤潮频发,诱发海参等水产动物的多种病害,部分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有“荒漠化”的趋势。
高利润及庞大市场吸引了众多外来资金进入海参行业,海参生产加工企业迅速增长,一方面创造了很多海参加工的新形态,另一方面也导致海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2013年之后,随着海参市场价格的低迷,粗加工海参越来越多地涌进市场,优劣混杂,恶性竞争。少数粗加工企业为了追求海参的鲜度、保质期和利润,偷偷地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品或防腐剂,有的加工企业设备简陋,甚至是“三无”企业、家庭式作坊。这不仅影响诚实守信海参加工企业的利益,同时也影响海参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和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销售环节除少数几家知名企业外,大部分深加工企业由于技术趋同,产品档次大众化、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产业链短,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只能以打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
为促进我国海参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将海参产业放到国际海参养殖和贸易、国内的水产渔业结构调整的大格局下进行科学分析,周密调研,统筹规划,深入研究海参产业的特点和优势,优化海参产业的结构和模式,制定海参产业发展战略。对现有海参产业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对海参育种、养殖、加工相关的技术进行创新和集成,探索出符合我国海参产业特点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实现对海参全产业链的贯通和掌控,打造现代海参产业发展示范区。
政府和相关产业部门应从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优良海参种质资源体系建设,加大优良海参种苗的推广力度。这是升级我国海参产业,谋划海参产业未来发展,促进我国海参养殖业增产、增效,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国家、辽宁省和山东省加大了海参原良种的保护力度,大力扶持海参原良种基地建设。如大连棒棰岛海产企业集团拥有中国唯一的国家海参(刺参)原种场,獐子岛渔业集团也专门开辟了海上原种库。但这与海参产业发展和生产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为了实现海参种子资源遗传多样性,我国也要加大引进国外不同地理种群优良海参(刺参)种子资源的力度。同时将传统的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技术同现代的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BLUP育种技术等有机结合,加快现代海参育种体系的创建,尽快培育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养殖模式的海参良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鼓励和引导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从事此方面的公关,培育出经济性状优良、耐高温、耐低盐、抗逆和抗病性强的多个海参新品种或品系,开展海参良种规模化扩繁,扩大自然海区和池塘中网箱育苗规模。对于目前培育出的少数海参新品种要在现有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海参良种的覆盖率,扩大产业化应用面积,为我国海参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种质保障。
产业无序扩张时期,大肆建造的海参育苗厂和养殖池塘多数没有按照产业布局合理建造。如今后因海参产业发展需要,新建海参育苗厂和养殖池塘一定要远离城市和污染源,远离河口等淡水源的区域,不得大范围连片开发,中间要有一定范围的隔离带。同时,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已制定的海参增养殖所用土地和海域的政策条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行业监管,推行许可证制度。在海参育苗养殖密集区原则上不要再审批新的海参育苗和养殖企业,利用2011年以来中小型海参育苗厂卖苗难,关门倒闭潮来临的窗口期,对这一区域非法私建的或经营不利已停产的1 000 m3育苗水体以下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停,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采用科学环保的方法进行海参育苗和养殖,保护近海水域环境,为未来这一地区海参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另外,最近四五年北方沿海深水海区也成为海参增养殖的热点地区,除了海参底播增养殖方式外,深水网箱养殖也成为广受欢迎的新兴养殖方式,对于这种新型养殖方式的应用要提早规划,科学布局,研究与之配套的相关技术,推动海参养殖业升级换代,加快海参渔业结构调整,以免重蹈深水海区浮筏养殖虾夷扇贝的覆辙。海参“北繁南养”的主要地区福建和浙江等地也要吸取北方养殖海参区的经验教训,早做规划调整,科学引导外来投资。养殖企业也要理性投入到这一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避免“一哄而上,一败涂地,一塌糊涂”的局面。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单独或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加大对海参消化系统发育学、营养生理学以及饲料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确定不同生长阶段海参的营养需求,在原有国家海参饲料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或制定海参各生长阶段配合饲料和种参配合饲料的营养标准,为建立或修订新的海参营养或饲料国家标准打基础,同时根据海参摄食特性和消化机能优化选择海参饲料加工工艺,开发低污染、高效的配合饲料。目前,种参饲料的研究开发尚属空白。开发种参饲料满足种参的维持和生长的营养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利用种参饲料促进种参性腺的发育,生产优质健康的海参苗种。对于北方海区深水网箱养殖海参和南方海区浮筏吊笼养殖海参,要针对性的开发营养平衡、缓溶性的特种海参饲料,3~5 d投喂饲料一次,饲料在缓慢溶湿的过程中被海参摄食。既减轻工人每天投喂饲料的繁重劳动,同时又降低了海区洋流过大导致饲料中营养物质过多的流失。为了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克服或降低目前海参简单混合饲料的不足,开发优质安全的海参不同养殖阶段和不同养殖方式的环保型配合饲料成为当务之急。
对当前海参育苗和养殖中病害和竞争性生物因素造成的损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入掌握和了解海参在育苗、苗种培育以及不同养殖阶段的主要疾病的病原和流行病学规律,深入开展病原生态学和病理学研究,确定海参大批死亡的原因。针对目前大多数抗生素对海参病害效果不佳,在进行疾病快速诊断技术、免疫防治技术攻关的同时研究和开发新型低毒、高效中药水产药物、中西药的复配药物和特异的卵黄抗体或溶菌酶添加剂,有可能达到防控海参病害的目的。防控玻璃海鞘、猛水蚤和海参池塘大型藻类的低毒植物源杀虫剂和化感物质的开发也是当前水产药物研发和生态防控技术研究的热点。另外筛选和培养促消化,提高海参免疫力的高效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和具有特异性“攻击”海参致病菌、爆发性生长的大型藻类和赤潮藻类的新型“微生物渔药”也是当前攻关工作的另一个重点领域。
推广海参育苗和养殖技术,完善工艺流程和操作程序,加强监管,普及应用水产药物的知识。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生产一线,加强对海参育苗与养殖技术人员的培训,并进行专业考核,要求持证上岗。使海参育苗养殖技术人员掌握基本的海参生物学、生态学、育种学和水产药物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推广生态育苗和养殖模式,提高育苗、养殖技术,传授竞争性生物和病害的防控经验,合理用药,严禁施用国家明令禁止药物。同时要制定有关政策条例来保障海参育苗和养殖企业能够强制执行国家或行业海参苗种标准,实施海参育苗和海参养殖的市场准入制度。
运用现代环保科技,减少工农业生产和城市扩张对近海水域的污染,将工业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是减少近海污染的主要途径。要依法治海,下大力气开展海域的综合治理,关停和搬迁高污染企业,在部分海区,依据海区生态条件,实施轮养轮休,或进行多营养层级生态位互补的立体养殖。对于被破坏或有“荒漠化”趋势的海区要加大海底生态环境改造和岩礁底质修复力度,人工移植藻类,形成繁茂的海底“森林长廊”,为海参等各种海珍品营造栖息场所。对于潜在、有污染和危害的石油化工、远洋运输企业,要有周密的预案,对于其导致的突发海域环境污染事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将海域环境污染损失降到最低。
严格执行已颁布的海参加工产品的最新国家标准,规范和标准化海参粗加工产品,严查和打击制、贩售海参假冒伪劣产品的个人和企业,维护海参产品的美誉度。加强海参精深加工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利用生物技术放大海参的保健功能,提高海参产品的附加值。利用超高压加工技术和低温冻干技术实现海参的保鲜、保质和即食,利于海参产品的普及和消费。通过精深加工延伸海参产品的产业链,升级海参产品的档次,扩大海参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半径,提高整个产业链末端的增值空间。深加工企业应当更加关注海参中低端产品和即食食品的生产和营销,由过去的注重公务消费转为现在的以家庭消费为主,在宣传海参营养保健功能的同时,更要体现海参产品的亲民价格。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要保护好现有的品牌产品,与企业共同努力打造或维护好若干个全国知名的产品品牌,以海参品牌产品为牵引,营造海参产品的药食同补文化理念,注重海参产品健康养生的文化诉求,普及海参加工烹饪技术,激发大众消费市场的潜能,实现海参产品结构和营销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海参产品生产加工的监管力度,定期公布市场上海参加工产品的质量情况,引导消费方向,实现各企业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若干篇,刊略,需者可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