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西安710002) 李 丹 李利平
1 临床资料 本组选择川崎病患儿50例,临床诊断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4年)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个月至7岁,平均1.8岁。入院病程14~28d。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1.9岁。对照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1.7岁。两组患儿性别及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治疗 50例患儿均应用阿司匹林(ASA)每天30~50mg/kg,分2~3次服用;且与IVIG联用。退热72h后将ASA减量至每天10~30mg/kg,服用两周后,根据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结果减至小剂量,即每天3~5 mg/kg。一般无CAL患儿服用6~8周,已累及冠状动脉的患儿应服用至冠状动脉回复正常水平。IVIG的使用剂量为2g/kg,一次静脉输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治疗手段包括长期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CAA)患儿应在小剂量服用ASA基础上加用华法林0.1mg/(kg·d)抗凝治疗。合并有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肝功能损害使用保肝药物,心肌细胞损害及心脏扩大使用营养心肌药物治疗。
2.2 护理疗法 ①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烦躁者给镇静剂,做好抢救药物和物品的准备。抽血在远离心脏的四肢静脉进行,勿在颈外静脉抽血[2]。②急性期患儿反复高热、进食少,应每日用生理盐水口腔护理2~3次,口唇干裂时予涂润唇油。眼球结膜充血明显者用生理盐水滴眼1~2次。保持皮肤清洁,穿棉质衣服。皮疹部位感觉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涂抹。臀部及肛周红斑脱屑时,便后用温水冲洗干净,外涂红霉素软膏。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肤。指趾端脱皮时,不要人为撕拉,损伤皮肤的完整性,应让受损皮肤自行脱落,或用消毒剪刀剪除。③病初应予高营养、足够热量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宜温凉,少量多餐。体温稳定后,食欲多有改善,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禁食过热、过硬、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及酸性食物。④主要治疗用药是静脉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丙种球蛋白为血液制品,容易被污染,因此单独输入,不与其它药物配伍,严格无菌操作,现配现用,低温保存。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注射全过程遵医嘱心电监测,加强巡视,控制输液速度,注意观察有无血清学反应(发热、寒战、皮疹、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阿司匹林可引起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出血,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的刺激,阿司匹林引起多汗时,应及时更换衣被,防止受凉。⑤护理人员应主动和患儿沟通,语气轻缓,态度和蔼,鼓励患儿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尽量满足。冠状动脉扩张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家长容易出现焦虑、恐惧,需根据家长的文化程度,耐心解释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发放川崎病的健康教育手册。⑥急性期患儿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增加心脏负担,恢复期可适当活动。告知家长饮食宜富含纤维,保持大便通畅。冠状动脉病变时最严重的并发症,注意心律、心音改变及心包摩擦音等,发现观察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协助做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谱等检查,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心悸、胸闷、出汗或烦躁不安等症状,做好观察记录[3]。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25例中治愈20例,占80%;平合并血栓3例,占12%;心脏扩大2例,占8%;平均住院天数16d。对照组25例中治愈16例,占64%;合并血栓5例,占20%;手术1例,占4%;心脏扩大2例,占8%;死亡1例,占4%;平均住院天数21d。观察组患儿治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血栓例数、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出疹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并发症。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3岁以下。
本组通过早期大剂量的使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保护冠状动脉以免发生进一步的损害。对照组中1例冠脉扩张合并血栓发生栓子脱落进行手术治疗,1例冠脉瘤破裂发生死亡。观察组患儿整个住院期间,通过采取饮食控制,活动的限制,保护性隔离等措施后,缩短了住院天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通过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观察护理认识到:及时药物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症护理,给予患儿及家属心理支持及健康宣教,对减少并发症、加快疾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第6版.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87-689.
[2] 郑贤兰,符 州.新编儿科护理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2-263.
[3] 杜 鹃.小儿川崎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5):3138-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