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忠 (云南省泸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524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及防治
刘永忠 (云南省泸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524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该病在本县及周边地区时有发生。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加之频繁引种和产品流通,使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临床上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局灶性坏死性肺炎为特征。
各种年龄的猪只对该病都有易感性,急性和最急性感染猪死亡率极高。25~45日龄仔猪感染后,表现出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急性感染的幸存者症状消失后转化为慢性型,食欲减退、消瘦,导致增重减缓饲料报酬率低和药物治疗费用增加,且长期带毒,病原菌可通过呼吸道分泌排出,成为新的感染源,为本病的防治和根除带来困难。该病目前在我县已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各乡镇皆有猪感染死亡的病例,仔猪死亡以白水、向阳两地从师宗、龙庆等地调入的仔猪为多,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1 发病季节和年龄 传染性胸膜肺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该两季气温变化大,温度较低,能促使该病发生流行。任何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感染,乳猪、仔猪及怀孕后期、哺乳母猪较育肥猪易感,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2.2 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猪可在很厂时间后临床症状消失后半年至一年多,体内还可能带有病原。因此,对于母猪和种猪应注意淘汰,以免成为隐患。购猪或引种时应注意隔离观察,避免将本病引入。
2.3 传播途径 病原主要存在于猪肺组织中,通过猪咳嗽、喘气、喷嚏排出体外,经呼吸道传染给邻近猪只,猪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饲养人员和用具被急性感染猪分泌物污染也可造成传播。
2.4 诱发因素 转群和混群饲养可增加该病的感染风险,拥挤、气候骤冷、湿度过高、通风不良、饲料过于单纯、急剧调换等因素都能促进该病发生。
该病潜伏期一般11~16d,临床表现根据猪只大小、免疫状态、环境、饲养条件等不同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
3.1 最急性型 感染猪只体温升高达40.5~41℃,精神沉郁不愿站立,厌食,偶尔咳嗽,有时可见张口呼吸。中后期,心跳加快,渐渐出现心脏和循环系统衰竭,鼻尖、耳部、四肢、阴户等处发绀,有的全身皮肤发红,后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呈犬坐势,或呆立于圈舍一角,张口呼吸,濒死前口腔和鼻腔有大量带血的泡沫性分泌物。仔猪感染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达41.5℃,精神沉郁,厌食,偶尔出现短暂的腹泻和呕吐。
3.2 急性型 多见于新疫区流行初期,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0.5~41℃,精神沉郁,不愿站立,厌食,咳嗽,呼吸困难,有时可见张口呼吸。身体末梢充血,部分皮肤发红。常因窒息死亡,病程1周左右。
3.3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化而成,常见于老疫区。以咳嗽为主,严重时发生痉挛性咳嗽,可引起呕吐。病猪常流脓性鼻汁,症状随饲养条件和气候变化时轻时重,食欲、体温一般正常。
4.1 单纯感染 肺脏出现局灶性肺炎,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界限明显。死亡较快的最急性病例,气管、支气管充满带血的泡沫样黏液,其它变化不明显。急性病例肺脏高度气肿,病程较长的则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其中以心叶最为显著,尖叶和中间叶次之,而膈叶病变则多集中在前下缘,病变分布常两侧对称。病变部位界限明显,呈灰红色,质较硬,外观似胰脏,称为胰变。病变组织致密,切面多汁,可从小气管内挤出灰白色、浑浊、粘稠的液体。病程更长的病例,病变部坚韧,呈灰黄色或灰白色。肺门淋巴结肿大,切面隆起,湿润多汁,呈黄白色,淋巴组织弥漫性增生。
4.2 混合感染 该病易与其它病混合感染,多与伪狂犬、蓝耳病等,且混合感染死亡率明显上升。该病原与伪狂犬混合感染时,出现双侧性肺炎和纤维素性胸膜炎,肺脏充血水肿,呈紫黑或暗红色,部分肺表面有白色坏死点,肺横切面有血色胶样液体流出;病程长的肺与胸膜常常粘连,胸腔积液,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泡沫状带血色的纤维渗出物;心脏表面有纤维渗出物覆盖。部分肝、脾有灰白色坏死点,肾脏表面也有出血点;脑膜充血、部分有出血点;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炎症。与蓝耳病混合感染时,肺间质性肺炎,肺肿大充血、间质增宽,部分肺有结节状增生甚至坏死灶或化脓灶,肺横切面有血色胶样液体流出,气管、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出血性黏液及黏膜渗出物;部分肺与胸膜或膈肌粘连,胸腔积液,心包炎、心包积液,纤维素性渗出物,淋巴结明显肿大,充血、出血;胃黏膜层充血。应注意鉴别诊断。
由图1可知,不同纸样具有不同的表面微观结构,明显可见1#纸样表面孔隙均匀,横截面纤维呈层状分布,填料含量少,故性能最好,因而纸张质量预测综合评价值最高;2#纸样表面涂层厚薄不均,粗糙度高,故性能较差,纸张质量预测综合评价值最低;和3#纸样相比,4#纸样表面较为平整,因而质量优于3#纸样。由4种喷墨打印纸表面的SEM图可知,纸张表面质量优劣顺序为1#>4#>3#>2#,与模型预测结果一致。
本病发生时,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原学诊断。
5.1 微生物学诊断 新鲜病料能较容易从支气管、鼻腔分泌物或肺部病变中分离到病原。初次分离可用1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与表皮葡萄球菌交叉划线,10%CO2温箱过夜培养后,可看到溶血的小菌落在划线的附近生长。然后挑可疑菌落纯培养后作生化鉴定,主要包括CAMP实验、脲酶活性及甘露糖发酵等。利用加有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初代分离较容易,特别是混合感染时。
5.2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试验主要用于筛选试验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国内外建立了许多血清学方法广泛用于该病的检测。如平板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反应,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ⅠSA)等,常用的有补体结合反应、ELⅠSA、间接血凝试验等。
5.3 分子生物学诊断 主要是PCR方法在诊断上的应用,该方法发展迅速,目前国外已建立了多种PCR的检测方法。有的可用于细菌分离物的鉴定,有的也可直接从病料中扩增出病原,特异、敏感、快速,无疑是诊断此病的最佳选择。
目前各种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在猪场普遍存在,猪群发病时,往往是APP与其它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混合感染,特别是当APP和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时,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因此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除改善猪场饲养管理外,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从治疗用药转向预防用药,在猪发病高峰期以前用药,主动控制细菌性原发疾病。
6.1 全方位封闭猪场 保证生产区与外界环境有良好的隔离状态。重点加强对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易传入疫病关键地点的管理,全面预防外界病原侵入猪场内。从外引种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方可混群。发生本病时,严格将病猪隔离治疗,无治疗价值的及时淘汰。用具和饲养人员严格分开。
6.2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普遍,且很难净化,带菌猪往往在天气变化等应激因素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作用下发病,猪场应注意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做好猪场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温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原则,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尽量降低猪群饲养密度并适当加大猪舍的通风量,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预防和控制其他疾病的发生和感染。
6.3 做好各种疫苗的免疫注射 特别是猪瘟、伪狂犬、链球菌-II型、巴氏杆菌A+B型、萎缩性鼻炎、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猪群对上述疾病的免疫力。由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血清型间缺乏交叉免疫性,同一猪群可同时感染几种血清型,商品疫苗预防效果不一,从临床观察的情况看,国产的灭活疫苗效果优于进口疫苗,在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应用国产疫苗免疫与药物预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不要盲目认为进口苗优于国产苗。
6.4 药物预防 在本病的高发期,可在饲料中按要求添加敏感抗菌素进行预防,目前国家已禁止在畜禽使用药物原粉进行疾病防治,猪场可使用质量较好的兽药制剂进行预防,目前市面上采用包被技术生产的的制剂主要有加康(10%氟甲砜霉素+免疫增强剂)、爱乐新(替米考星)、支原净(泰妙菌素)等。
6.5 保持均衡营养 特别是维生素等关键成份,提高猪群抵抗力。
6.6 控制霉菌 霉菌毒素是引起猪群免产生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之一,阴雨天气加工的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普遍超标,饲料中应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消除霉菌毒素的危害,保证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6.7 净化弓形体 弓形体能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症状,肺线虫、蛔虫等内寄生虫会加重呼吸道病的病症,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及其混合感染性疾病有一定意义,应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2周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明显的驱虫剂进行驱虫。如果猪场存在弓形虫病的危害,则应定期在大中猪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进行净化。
6.8 重视消毒工作 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刺激性较小的高效消毒剂,尽量减少对猪只呼吸道的刺激,让病原无可乘之机。消毒剂应交替使用,不要太单一,以免使病原产生耐受性。定期对全场环境和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猪场的实际情况,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及早在饮水和饲料同时添加药物,结合注射抗生素对病猪进行治疗,同时应想办法为病猪补充营养,帮助其逐步康复,以降低死亡率,防止新的病例出现。(1)可使用氟苯尼考0.2 mg/kg体重+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新诺明)0.1~0.2ml/kg体重,分开肌肉注射,1~3次/d,连用3~5d。或肌注头孢噻呋钠,3~5mg/kg体重,2次/d,连用3~5d,或也可用替米考星、恩诺沙星等针剂配合使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6~20ml)进行治疗。(2)在注射给药的同时,对感染群中的其他猪(包括健康猪群和部分尚能采食或饮水的病猪)用较大剂量的两种抗生素和多种维生素制品拌料或饮水进行预防和治疗,连用7~15d,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3)治愈的病猪常仍为带菌者,感染本病较严重的猪场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查,逐步清除带菌猪,结合疫苗注射和经常性的药物预防,逐步净化,建立健康猪群。
(1)因2007年高致病性蓝耳病在我国的肆虐,使养殖户对耳朵发绀的疾病产生恐惧、误会,而该病会引起猪鼻尖、耳朵、四肢及阴户发绀,容易将此病当成蓝耳病,造成误诊,从而导致对该病的危害及防治引起忽视。故应重视与蓝耳病的鉴定诊断,及时治疗。对病猪体温的测量尽量使用体温计,不要单纯凭摸耳式确定。(2)该病病原血清型较多,地方上流行菌株因不具备条件,血清型尚不清楚,故免疫接种时应选用多价疫苗或选用具有交叉免疫反应的菌株制备疫苗,有条件的大型猪场,可用本场病猪血清自制疫苗,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接种。对该病及其它传染病重点应在防,而不是治。(3)因大多地方现饲养母猪有很大部分是2007年高热病风波后的耐过猪或其后代,因当时抗生素类药品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病菌的耐药性,而该病病原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临床上常出现药物治疗无效的案例,最终导致猪只死亡。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并在发病初期用药才能有明显效果。不便做药敏试验的可采用同时使用两种抗生素治疗,观察效果,及时调整的方法。(4)加强饲养条件,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猪只饲养过程中的福利待遇,让其吃饱、吃好、睡暖,使猪只有一个良好的体魄,提高自身抵抗力,是防制各种疾病入侵的重要措施。
S858.28
B
1007-1733(2014)02-0054-03
201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