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医院(300131)刘朋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青壮年多见,常以散在性的小丘疹为主。非炎性损害为粉刺,多数中央有一黑点,周围色红,用手指挤压有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称为黑头粉刺;少数呈灰白色的小丘疹,无黑头,称为白头粉刺。若合并炎症,顶部发生小脓疱,破溃痊愈后会遗留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有的形成结节、脓肿、囊肿及疤痕等多种形态的损害,甚至破溃后形成多个窦道和疤痕,严重者呈橘皮脸。临床上油性皮脂溢出往往同时存在。防风通圣丸具有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之功,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医方考》:“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笔者自2009年2月~2011年8月应用防风通圣丸治疗辨证为风热型痤疮2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情况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治疗组2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15~34岁,平均20.8岁,病程2周~14个月,平均3.8个月。对照组2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14~35岁,平均21.2岁,病程2周~13个月,平均3.7个月。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
1.2.1 西医诊断标准 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对称分布。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包、结节、囊肿和疤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经过。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风热证症候诊断标准。主症: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次症:颜面潮红,皮肤烘热或灼热,鼻息气热,可有痒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1.2.3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药物成分过敏者;近30天内服过治疗本病药物,或7天内外用过治疗本病药物;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痤疮、药物引起的痤疮等及辨证为非风热型痤疮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停用一切内服及外用药1周后服防风通圣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每次6g,每日2次,连服2周为1疗程。对照组服四环素每日4次,每次0.5g,VitB6每次20mg,每日4次,2周为1疗程。两组连服2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皮损消退,或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症状消失;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改善;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
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痤疮中医称为粉刺、肺风粉刺、面疱,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青壮年多见[1]。根据症候特点,临床分为风热证、湿热证和冲任失调证,以风热证多见。主因肺经风热熏蒸,蕴阻肌肤所致,治以解表清热。防风通圣丸出自《宣明论方》[2],为解表、清热、攻下三者并用之方,方中荆芥、防风、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桅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配伍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热;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缓急。如此,则汗不伤表,清不伤里,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正如《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所说:“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本研究表明,防风通圣丸治疗风热型痤疮总有效率为92.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随疗程增加治疗组治愈率逐渐提高,对于复发病例再次服用防风通圣丸仍有效,对照组则无此发现。在治疗中调情志,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少肥甘,忌辣及刺激性食物,慎用化妆品,勿滥涂外用药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