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200020)丁颖
周围神经病变(DPN)是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可达40~60%。且随DM病程的延长。DPN发病率也逐渐增加[1]。由于DPN可在较长时间内不出现临床症状,而患者周围神经已发生病理改变,因而神经电生理检测对DPN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对78例2型DM患者的周围神经NCV进行检测分析。
1.1 材料 按1985年WHO提出的标准[2]确诊的2012~2013年我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78例,男34例,女44例,平均年龄64岁,病史1个月~30年,平均7.6年,病史5年以下者38例,病史5年以上者40例。有四肢末梢型感觉和运动障碍表现者32例,其中有症状无体征者22例,既有症状又有体征者10例,表现为四肢、双上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无力,末梢型痛觉减低,痛觉过敏,深感觉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1.2 方法 感觉传导速度(SCV)和运动传导速度(MCV)检查使用丹麦生产的Keypoint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脉冲波宽为0.1ms,刺激频率MCV为1Hz,SCV为3Hz;刺激强度MCV为100mV、SCV为20mV。SCV检查采用顺行法,记录中指至腕正中神经、外踝至腓肠点的腓肠神经传导速度。MCV 按常规检查,记录肘至腕正中神经、腓骨小头下至中踝腓总神经传导速度。
DM患者中NCV减慢和潜伏期(AM)延长,异常率为83%(65/78)。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症状和/或体征的患者中异常率为91%(29/32),无临床表现的患者异常率为78%(36/46),DM病史在5年以下者异常率为71%(27/38),5年以上者为93%(38/40)。SCV减慢者45例,MCV减慢者35例,AM延长者41例。
DPN是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改变表现为神经纤维萎缩、脱髓鞘及神经内微循环的改变。早期表现为郎飞结节的肿胀和水肿,使神经受压、中毒或细胞死亡引起轴索退行性变[3],而出现NCV的减慢,还可有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在人和动物实验中显示DM的早期血糖增高时即可发现有NCV的减慢,而血糖得到控制,NCV则恢复正常,是可逆的[4]。NCV的异常多发生于DM控制不好和病程较久的患者[5]。
本组结果显示,DM病史在5年以下者NCV异常率为71%,而5年以上者异常率为93%,与文献报道相符[1][3][4][6][7][8]。在本文的病例中也有3例病史小于1年,均无临床症状,但已有NCV异常即SCV减慢。除说明血糖控制不佳外,也说明神经电生理的改变可能远远早于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出现。DM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很常见,DPN是糖尿病性神经病(DN)中最先出现的病变,随着DPN患病率增加自主神经病变也增加,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也显著增高,DN严重危害DM患者的身体健康,病死率明显增高,且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对DM多发性DPN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一般作为辅助指标,以往对未出现多发性DPN临床表现的DM患者往往忽略神经电生理检查。本文结果显示,很多DM患者在症状或体征出现之前已发生周围神经损害,若这部分患者能提早防治,有望减少或延迟多发神经病的发生。有文献指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诊断DN是一种灵敏而重要的手段,还可作为观察治疗疗效的指标。故DM患者早期行周围神经检测并及时进行相应治疗,可有效延缓或阻止病程发展,并对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提高DM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