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音集》与新城二王早期诗学思想

2014-04-05 08:37:01
关键词:老成二王神韵

贺 琴

《涛音集》与新城二王早期诗学思想

贺 琴

清代诗人王士禄、王士禛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二人早年初登诗坛时一起编选的明清山东掖县诗人诗作《涛音集》,是他们总结明清山左诗歌、阐发诗学观念的一次自觉实践。这部选集早于王士禛的《唐诗神韵集》,其评点集中体现出他们对杜甫“老成之境”和唐人“妙境”的推崇,审美上倾向于雄浑高古和兴象神韵两种风格。这两个方面是二王早期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二王尊杜与贬杜、神韵诗学观念的形成以及二王诗学的联系等,都有重要意义。

王士禄; 王士禛; 《涛音集》; 早期诗学; “老成之境”; 唐人“妙境”

王士禄与王士禛是清初诗坛的重要诗人,二人同为“海内八大家”,被清人视为国初名宿,影响深远。他们为后人所推崇,不仅在于其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还在于操持选政,裁量古今,对前代诗歌进行了梳理总结,引领诗坛风气。王士禛一生著述等身,有《唐诗神韵集》、《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十种唐诗选》等,倡导“神韵说”,为一代宗匠。王士禄虽在成就上逊于王士禛,但在诗歌选编方面,他也有所成就,曾搜集了历代妇女著作,编为系统严密、规模宏大的女性总集《燃脂集》。选本的功用,在于“网罗放佚”与“删汰繁芜”,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85页。,既有保存文献之功,更承担着文学批评的功能,是选者文学观念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学者们在研究王士禛诗学时,往往从其唐诗选本出发,阐幽发微,从《唐诗神韵集》到《唐贤三昧集》,再到《唐人万首绝句选》,形成了一条宗法唐诗的线索,而《唐诗神韵集》被普遍认为是王士禛诗学的开端*宫晓卫认为,《唐诗神韵集》、《唐贤三昧集》、《唐人绝句选》三种唐诗选本形成了王士禛宗唐的线索(《王渔洋选唐诗与其诗论的关系——兼论王渔洋的诗歌崇尚》,《文史哲》1988年第2期);严迪昌以《唐诗神韵集》为王士禛标举“神韵“之始(《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22页);郭绍虞也十分看重《唐诗神韵集》的意义,以不曾见到《神韵集》为憾,“假使能得到此种选本,以与《唐贤三昧集》相比较,那么渔洋所谓神韵之说,更容易彻底了解”(《神韵与格调》,《燕京学报》1937年第22期)。。同时,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他确立诗坛地位以后的选本和创作,而对其早年初登诗坛的诗学观念关注较少。

王士禄与王士禛兄弟二人在诗学观念上有密切的联系。少年时期,王士禄取刘顷阳《唐诗宿》中王维、孟浩然、常建、王昌龄、刘眘虚、韦应物、柳宗元数家诗让王士禛手抄,为其指明诗学路径。王士禛后来推崇王维、孟浩然清远一派,以“神韵”为宗,与王士禄的这一教诲有关,这在学界已有共识*关于王士禄对王士禛在诗学上的影响,严迪昌认为,王士禄实为王士禛诗的启蒙之一(《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27页)。宫晓卫认为,王士禄让王士禛手抄王、孟、常、韦、柳等人诗,先入为主的诗篇熏陶,使王士禛形成了对唐诗的稳固喜好(《扬州烟月·神韵·神韵诗——王渔洋诗歌、诗论一瞥》,《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王小舒也认为,王士禄教诸弟学诗从王孟一派入手,对他们的诗歌创作发生了作用(《王氏四兄弟与清初神韵诗潮》,《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此外,铃木虎雄、黄景进、王利民等学者也持类似观点。。王士禛曾说:“与西樵先生为兄弟四十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68页。,并在为兄长撰写的年谱后有“文章

经术,兄道兼师”*[清]王士禛:《王考功年谱》,孙言诚点校:《王士祯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3页。的总结,可以看出王士禄对王士禛在诗学上有深刻的影响。

二王皆宗法王、孟一派,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法王、孟自始至终贯穿在他们的诗学观念中。清人孙枝蔚云:“西樵诗音节风格大概取法少陵,稍出入于谢灵运、苏子瞻之间”;姜梗云:“(王士禄)诗原本少陵,行以彞犹骀宕”;雷士俊又云:“西樵诗冲和澹泊,阮亭诗雄杰瑰奇”*[清]王士禄:《王西樵诗选》,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十一年刻本。,谓王士禄取法杜甫,王士禛亦“雄杰瑰奇”,与澹泊清远异趣。因此,二人的诗学旨趣是处在发展变化中的,而全面梳理他们的诗学观念,则要从早期诗学开始。

探讨二王早期的诗学观念及其诗学上的联系,诗歌选本是一个重要媒介。王士禄与王士禛早年初登诗坛,共同选编了一部地域诗歌总集,即《涛音集》,选入明初至清初山东掖县诗人之诗,因所选诗人名位不著,不为人们所关注。事实上,《涛音集》反映了二王早年的诗学思想,是二王诗学关系的明证。王士禛的“神韵说”和他对杜甫的评价等问题,在《涛音集》中也有所反映。因此,无论在完成时间上还是诗歌观念上,《涛音集》都可以说是二王诗学的开端。

一、《涛音集》选编的背景与动机

《涛音集》的选编始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而在顺治十二年(1655),王士禄、王士禛同上公车,王士禄及第,投牒改教职,任莱州府学教授,王士禛会试中式,尚未殿试,二人在仕途和诗学上都处于初始准备的阶段。顺治十三年,王士禛至莱州省兄,与王士禄蠡勺亭观海,游龙溪、亚禄山,观窟室画松,皆有诗作。其后,王士禛叔兄王士祜、仲兄王士禧先后至莱,兄弟四人选评掖县人诗为《涛音集》,于顺治十四年(1657)完成。

掖县为古莱夷地,战国时属齐,置夜邑,西汉置县,唐为莱州,宋、元沿唐制,明代属莱州府。掖县诗派自唐兴起,汤惟镜跋《涛音集》云:“山东掖县旧称胜地,水则有北海之大,山则有寒同、亚禄、云峰之秀。其诗派则衍于唐之王无竞,历明至清,流风弥著,而清初诸人尤饶余韵。”*[清]王士禄、王士禛:《涛音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8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09页。掖县诗人王无竞在初唐诗名卓著,与陈子昂、高达夫齐名,而自王无竞后,掖县文学至明代方有蔚然之风。从明初至清初,掖县出现了三个重要的科举、文化家族,即毛纪家族、张孔教家族、赵焕家族。这些世家望族延续百年,在科举仕宦上取得成功,家族成员亦涉足文学,如毛纪、张忻、张端、赵士完、赵士亮、赵士喆、赵士冕等人,引领一地风气,是明清山左文学走向繁荣的一个部分,《涛音集》所选正是这些有代表性的诗人的作品。

《涛音集》八卷,署为王士禄、王士禛同选,选入明宣德至清顺治年间掖县诗人44人,诗歌450余首,在编排上以时间为序,有作者小传并王氏兄弟评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所选掖县诗人从明初至清初,从毛纪、毛宗鲁等台阁诗人,到万历间边、李、谢复古思潮流波余韵影响下的孙镇、宿凤翥等人,再到明末清初赵士喆、赵士完、赵涛、赵瀚等遗民诗人,展现了山左诗坛诗风的流变过程。

《涛音集》选编完毕后未付刊劂,直至乾隆间桂馥官长山训导,访求一本,募金开雕,始有刻本。翁方纲言其访此书三十年不得见*[清]翁方纲:《涛音集序》,王士禄、王士禛:《涛音集》,《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38册,第428页。,可见流传甚少,不著于世。《涛音集》的选编,在时间上是王氏兄弟早年科宦未达之时,也是他们诗学观念的形成初期。王士禛在扬州期间编选的《唐诗神韵集》,及主盟诗坛以后的《唐贤三昧集》、《十种唐诗选》、《唐人万首绝句选》等,都有确立经典、引领风气、标榜权威的目的,而《涛音集》在《唐诗神韵集》之前,完成于其初登诗坛的时期。《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王氏昆季方在盛年,驰声艺苑,渔洋又尚未达,故能潜心选撷,标新立异,为得意之作。”*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2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765页。这虽有过誉之嫌,然当时二人于仕途、诗坛尚未显达,无标榜风气之意,故确能潜心选撷,较为真实地反映他们早期的诗学观念。

关于《涛音集》选编的动机,二王并没有相关的序跋说明,但是,他们在这一时期完成的《瑯琊二子近诗合选》中透露出一些信息。《瑯琊二子近诗合选》又名《表余落笺合选》,刻于顺治十六年(1659),是二王少年时期诗作的合选,此集卷前有王士禄、王士禛同撰的《凡例》。在《凡例》中,他们对明代以来的诗坛风气有所认识和评价,最后一条云:

明诗选颇伙,然瑕瑜互出,兰葹杂植。惟云间数公特追正始,而世或稍病其过严。今两人少有志焉,未有成书。至海右文献,亦拟特勒一集,以表灵异,稍需岁月,当成巨观。*[清]王士禄、王士禛:《瑯琊二子近诗合选》卷首,国家图书馆藏顺治十六年刻本。

由此可见,二王少年时期对明代的诗歌选本就有反思,并有志于搜集文献,论定明代山左诗歌。然而,王士禄于康熙十二年(1673)英年早逝,王士禛一生致力于著述,推举乡贤,虽完成了《选明代山左诗钞采访书目》,但二人少年时期的宏愿却始终未能达成。

《涛音集》的选编距离二王撰写《凡例》不远,是二人选编山左诗歌总集的一次自觉实践。作为一部地域选本,《涛音集》所涵盖的仅为掖县一地,且选编时间较短,未成巨观。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二王早期的诗学观念却不容忽视,他们的诗学旨趣和风格宗尚在对掖县诗人及诗歌的评点中集中反映出来。

《涛音集》以王士禄倾注心力最多,在文献搜集、诗歌点评方面也以王士禄为主,王士禛次之。王士禄为所选诗人撰写了小传,小传后均有二王的总评,或评其诗歌源流,或述访求文献的过程,体现出归并零章、网罗放佚的文献意识。除了在总评中对掖县诗人的风格与得失进行评价外,他们又点评了具体作品在意境、章法、音节、字句等方面的高下优劣,观点虽然零散,不成体系,但已体现出较为明确的诗学取向。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二王宗法初、盛唐,以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常建、储光羲等诗人为尺度,审美上倾向于杜甫的淋漓顿挫、悲郁高华和王、孟一派的闲静清丽、落落自远,表现出对杜甫“老成”境界和唐人“妙境”的推崇。

二、诗学旨趣之一:雄浑高古的“老成之境”

王士禄、王士禛评点掖县诗人诗作,以杜诗的雄浑高古为首要标准,对杜甫非常推崇,给予高度评价,并以杜诗为学习榜样。

赵士亮有拟杜《秋兴》八首,王士禄评之曰:“丹泽(赵士亮字)《秋兴》诗寄慨既深,发调亦警。至其色理高华,骨彩秀郁,如鱼油龙罽,列堞明霞。即使庆阳草创,拾遗润色,不能远过也”*本文引王士禄、王士禛评点均见《涛音集》,以下引文只标卷数。(卷三),认为其清越激昂、高华悲壮接近杜甫。王士禛评宿凤翥七言“雄郁得意之处,直逼少陵”,并言其《秋晚西亭登眺感怀因寄宁之》“淋漓顿挫,远追工部”(卷三)。对李森先《雨后登临风台》颈联“鸦带夕烟归漠漠,草浮新绿静莓莓”,王士禄以为情致全在叠字上,“‘莓’字尤新,不减老杜‘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揽离思花冥冥’”(卷六)。杜诗悲壮雄浑之意境、忧国忧民之情怀、淋漓顿挫之音节均成为王氏兄弟品评诗歌的标尺。

二王好用“老”字评诗,《涛音集》中频繁出现与之相关的词,如“老致”、“老气”、“老格”、“老境”、“老笔”、“遒老”、“浑老”、“清老”等,先后达20余处,频率很高。并且,“老”之风格气韵往往与杜甫相关,如王士禄评宿孔晖排律《奉呈伯濬大生赵钱二兄东隐见寄四十韵》“极似老杜长律,中间字句有粗有率,正不妨其老”(卷六)。“老”是从杜诗中引申出来的一种风格,在《涛音集》中很大程度上成为二王评判学杜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他们对于“老”的认识是杜诗和明代诗学双重影响的结果。

“老成”是杜甫所欣赏的一种风格,他在自己的诗中已经表现出对“老成”的推崇,如“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本文引杜甫诗均见《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以下所引只标诗名。(《戏为六绝句》)、“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寄薛三郎中璩》)、“枚乘文章老,河间礼乐存”(《奉汉中王手札》)等,杜诗在内容形式、主题意象、格律音节等方面也都体现出老成遒劲的美学风格。复古思潮笼罩下的明代,杜甫成为典范,李东阳论杜甫诗歌风格,有“清绝”、“富贵”、“高古”、“华丽”、“斩绝”、“奇怪”、“浏亮”、“委曲”、“俊逸”、“温润”、“感慨”、“激烈”、“萧散”、“沉着”、“精练”、“惨戚”、“忠厚”、“神妙”、“雄壮”、“老辣”,为诗家之集大成者*[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老辣”已经成为杜诗的风格之一。胡应麟《诗薮·外编》论及诗歌的清婉,谓“杜陵人知其老苍,而不知其意致之婉”*[明]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85页。,更以“老苍”为杜诗的整体风格。谢榛谓杜甫《和裴迪早梅相忆》两联用二十二虚字,“句法老健,意味深长,非巨笔不能到”*[明]谢榛:《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9页。,此处“老健”是从创作方法和技巧而言的。杨慎则对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之“老成”作了诠释:“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史评其诗曰‘绮艳’,杜子美称之曰‘清新’,又曰‘老成’。其言‘清新’人皆知之,而其‘老成’,独子美能发其妙。余尝合而衍之曰:绮多伤质,艳多无骨,清易近薄,新易近尖。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明]杨慎:《升庵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8页。可见,形式上的“绮艳”和情感内容的厚重共同构成了“老成”的内涵。

杜甫之“老成”经过明人的阐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风格标志。选编《涛音集》之前,王士禄、王士禛在《瑯琊二子近诗合选》中已表现出对杜甫“老成”风格的推崇与师法。王士禄尤为明显,彭云客称其五言近体神韵气骨本之摩诘、高、岑,“潦倒自放,专意杜陵,格益高,气益老,色益苍郁”*[清]王士禄、王士禛:《瑯琊二子近诗合选》卷三,国家图书馆藏顺治十六年刻本。。徐夜指出二人早年五言风格的差异:“子底(王士禄)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贻上(王士禛)如三河少年,翩翩自喜。”*[清]王士禄、王士禛:《瑯琊二子近诗合选》卷四,国家图书馆藏顺治十六年刻本。王士禛诗亦有老成之处,王士祜称其七言古诗沉郁纵横,《大艑行》、《范阳行过涿鹿作》二首尤臻老境*[清]王士禄、王士禛:《瑯琊二子近诗合选》卷二,国家图书馆藏顺治十六年刻本。。王士禄、王士禛早期诗歌创作以杜甫为宗,在格调、气韵上都规摹其“老成”之境,这种观念取向亦在《涛音集》的点评中体现出来。

从王士禄、王士禛的评点来看,“老”的内涵简而言之是诗人艺术功力的深厚老成。进一步来说,包括意境上的雄浑、章法上的严整与创作技巧上的娴熟。

“老”从意境而言,指的是诗歌的沉郁顿挫,雄浑高华。如王士禛评宿凤翥“七言雄郁意得处直逼少陵”(卷三),王士禄谓其近体亦臻老格,均是从诗歌的整体意境风格而言。张端五古《题雪江画壁歌》,王士禄称其“秀颖中时露苍灏之气,中间如‘苍然一旦开,真气来户牖’等语,去少陵诗势不远,但结体小碎,复间杂以冗语,为恨事耳”(卷七),以为其“苍灏”之气与杜诗相近,而诗中之“小碎”、“冗语”则破坏了诗歌整体的浑融境界。

与诗歌意境密切相关的是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杜诗低回感慨、悲凉雄壮的情感特质尤为二王所推崇。王士禛认为,杜甫《秋兴》八首兼有曹操、刘琨的低回感慨、壮凉悲郁,直越建安而上,故为千古绝调。对明人拟《秋兴》之作,他们以为“何、李诸公皆有拟作,各据胜场。陈卧子八篇余尚嫌填塞,少雄畅之气”(卷三)。强调“雄畅之气”,既是指情感表达的连贯畅达,也是指意境上的浑融一体。赵士亮拟杜《秋兴》八首,《涛音集》选入五首,王士禄评“寄慨既深,发调亦警”(卷三),王士禛亦云高华悲壮,去少陵不远,都是从诗歌情感的悲壮激越与意境的雄浑高华来评判的。

从章法来说,“老”是指诗歌在结构上的严整而又不失跳跃。对宿孔晖排律《奉呈伯濬大生赵钱二兄东隐见寄四十韵》,王士禄评曰:

“天心况不然”下即接“清朝闻鹊语”,“行藏两浪仙”下即接“中华消气力”,叙次超忽,此苏黄门所谓“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历平地”者也。长篇必如此,乃不冗直拖沓。(卷五)

其中,“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历平地”是苏辙对杜甫《哀江头》的评价,所谓“事不接,文不属,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观者知其脉理之为一也”*[宋]苏辙:《栾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53页。,指行文章法跳跃、不连贯,然以气贯通,通篇脉络一致,不失严整,此为杜诗章法纯熟、老致之处。王士禄认为,宿孔晖此篇章法颇为相似,其顺序颠倒,叙述超忽,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冗直拖沓之弊,故极似老杜长律,“中间字句有粗有率,正不妨其老”(卷五)。

在创作方法与技巧上,二王强调炼字炼句,推崇杜诗之精炼警策。王士禄评宿孔晖《四月五日海上作》云:

王季重《观海》诗“昔日逢泰华,青天暗半壁,今日访大海,青天遂全汨”,颇为警策。艮墟以“乾坤疑占半”五字括之,语简而弥工。犹杜牧诗“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而老杜但言“千崖秋气高”也。(卷五)

“简而弥工”是对诗歌精炼语言的要求。王士禄又强调自然抒写,谓宿孔晖《访涂山》一诗“谢绝雕饰,惟取朴劲,然非沉炼之至,莫能臻此五言老境也”(卷五),认为诗歌语言平实精炼,谢绝雕饰,苦心经营,又不露斧凿痕迹,方能达到“老境”。

从意境到情感,再到章法技巧,都是“老成之境”的构成要素。王士禄评赵瀚诗 “已臻老境,仍极洗炼,司空表圣所谓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海客有之”(卷八),“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指高古雄浑的意境,亦指创作手法的纯熟洗炼,可以说是对“老成之境”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三、诗学旨趣之二:兴象神韵的唐人“妙境”

除了杜甫的“老成之境”外,二王亦推崇王、孟一派的清远冲淡、兴象自然的审美风格,他们称之为唐人“妙境”。

二王对掖县诗人近于唐人的作品颇为赞赏,王士禄评王尔膂《有以琴命予者赋谢》“发言哀断,措意深婉,殊有唐风”(卷五);评宿孔晖《哭邻叟建亭刘四》“莺花吊暮春”、“最是唐人好句”(卷五);评张宗英《舟中》“见月在邻舟”五字之情思与唐人最近(卷五);评赵士冕《别吴门诸同社》“通体轻秀,一起尤是唐人妙境”(卷六);评赵瀚《拟古边庭四时词》“唐人惟岑参最工边塞之词,二首遒音壮节,正复不减”(卷八)。王士禛评赵瀚《西村》“必如此等胸怀洒笔,自近王、孟”(卷八),在意境、情思、音节等方面都以唐人为典范。

王氏兄弟推崇秀静闲远、兴象玲珑的唐人“妙境”。如赵士冕诗,王士禄以为“省净不嚣,别具逸情秀骨”,王士禛以为如“吴兴山水,清晖娱人,令观者澹而忘返”(卷六)。他们捕捉到了唐诗意内言外的妙处,王士禄谓唐人绝句之妙在于不落言筌,“诗中好句,有可以意索者,有不可以意索者”,任虞臣“昼长有梦惊啼鸟,畦水无声谁叩门”(《寄张大支》,卷七)一联语境悠然,为“不可以意索者”。王士禛于唐人中最喜王、孟一派,在学唐的过程中,注重诗人自我性情的抒发,他对张之维的诗尤为赞赏,“其为诗原本陶公,杂撷王、韦之胜,而染毫落墨幽净深刻,自有一丘一壑之气。王子猷云‘不可一日无此君’,余欲以大支(张之维字)诗代之”(卷七)。张之维有《松椒代言》七首,王士禛谓其淳古幽淡,“彭泽之的派,王、韦雁行,亦间常盱眙、祖员外妙处”(卷七)。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祖咏、常建、韦应物一派寄兴山水,兴到神会,即为王氏兄弟所推之唐人“妙境”。

《涛音集》所选诗人诗作大多以初、盛唐为宗,亦有学中、晚唐者。如张宗英,二王比之于孟郊、皮日休、陆龟蒙,对他学中、晚唐的佳作颇为欣赏。然而,总体而言,他们对于中、晚唐诗还是持保留态度,认为不宜师法。王士禄赞赏李森先不为孟郊、贾岛之苦吟,兴酣落笔,历落嵚崎,时露英人本色,但不甚认同孟郊、贾岛等晚唐诗人苦吟的创作方式和幽寒孤峭的意境。王士禛对李贺诗的险怪风格有一段评述,表达了他对晚明摹拟剽窃之风的否定:

长吉峭岸之笔,幽奥之气,古艳之色,要眇之思,千古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后人于四者未得其一,漫取老鱼、瘦蛟、鸿龙、玉狗等字,撮剿满纸以庸肤,故为险诡,上者仿佛陈陶,劣者竟似绿章语矣。(卷五)

王士禛认识到李贺诗的独特之处,认为千古不可无一,而“不可无二”所指则是晚明以后步趋中、晚唐摹拟剽窃的风气,仅以险怪意向堆砌成诗,缺乏“幽奥之气”、“要眇之思”,则如优孟衣冠,不得要领。

《涛音集》所选诗人除了卷一中毛宗鲁、毛纪、郭东山为弘治以前,其余七卷皆为明中期以后诗人,他们在创作倾向上受复古思潮影响,宗法汉魏、初盛唐,甚至直接取法于前后七子。在对这些诗人诗作的评点中,二王也阐发了对学唐与学明七子的看法。

从诗学观念来说,掖县诗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前后七子复古思潮的影响。明中期以后,山左诗人对乡贤李攀龙、边贡、谢榛高度认同,“吾山左文人向来奔走海内者,久以于鳞为大手”*[清]高珩:《栖云阁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89页。,标举李攀龙高古雄浑的格调,向汉魏、盛唐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反思,有调整,并浸染了晚明公安、竟陵抒写性灵、幽深孤峭的时代风气,直至清初,前后七子的复古诗学依然影响着诗坛。从掖县诗人来说,明清易代之际,赵士喆倡山左大社,与复社相呼应。作为一个地域性文学社团,山左大社在诗歌创作上的声气相投十分明显,李澄中《处士赵公墓志铭》载:“文潜为山左坛坫主,合六郡士订社于历下之白雪楼”*[清]李澄中:《白云村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22页。,历下白雪楼是李攀龙辞官归里以后所建的读书楼,赵士喆及山左大社诸人的诗学宗尚由此可见一斑。

掖县诗人受到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影响,推崇汉魏、盛唐,在创作中时常规摹七子,学习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等人,难免有摹拟之弊,二王指出了他们学习七子的得失。宿凤翥诗受七子影响颇深,王士禄以为其沿嘉、隆诸公之体,故而壁垒未新,如其“落落风尘双白眼”一句,为“于鳞袭语”(卷三);其《漫成》“十亩桑麻开别墅,一尊风雨对平畴”从于鳞“十里芙蓉迎剑佩,一尊风雨对江湖”脱胎,而未能超越。对赵士喆《河南行挽钱塘二公作》,王士禛云:“大似何信阳《乐陵令》一篇,当是以彼作蓝本。”(卷四)

王氏兄弟对前后七子是颇为认可推崇的,然而从对掖人诗作的源流评判、字句推敲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掖县诗人以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等七子派诗人为诗法对象不很认同,这种观念与钱谦益对学唐、学七子的态度有相合之处。《列朝诗集小传》载,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20),钱谦益与二王从叔祖王象春以哭临集于西阙门下,相与论诗,钱劝王象春、文翔凤云:

二兄读古人之书,而学今人之学,胸中安身立命,毕竟以今人为本根,以古人为枝叶,窠臼一成,藏识日固,并所读古人之书胥化为今人之俗学而已矣。譬之堪舆家寻龙捉穴,必有所发脉处。二兄之论诗文,从古人何者发脉乎?抑或但从空同、元美发脉乎?*[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53页。

这一段学古与学今的论述,出发点是对明七子的批判与反思,王象春“退而深惟”。从《涛音集》王士禄、王士禛对掖县诗人诗法七子的评点来看,二王早期即有此认识。

不论是对中、晚唐诗的看法,还是对学唐与学七子的讨论,都是针对学习唐诗而言的。前者易堕入艰深晦涩,后者易为摹拟所限,不能超越,都失去了初、盛唐诗歌兴象玲珑、神韵自然的美感,因而二王的最终指向还是以兴象神韵的初、盛唐诗为典范。

四、关于二王早期诗学的几点思考

新城二王早期诗学观念在《涛音集》中大致体现出宗法“老成之境”与唐人“妙境”的两端,这两方面都是二王诗学中的主要内容,对于研究二王早期诗学中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二王都以王、孟为宗,标举兴象神韵,王士禄诗效法孟浩然,王士禛以“神韵说”为康熙年间诗坛主盟。论者往往以《唐诗神韵集》为王士禛诗学之开端,而蒋寅认为顺治十三年前后,王士禛已经形成以神韵为宗的诗学观念*参见蒋寅:《王渔洋“神韵”概念溯源》,《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这一看法是符合实际的,《涛音集》中王士禛已有标举神韵的迹象。王士禄作为主选者和兄长,对王士禛有引导作用,王士禛推尊杜甫,喜用“老”字论诗,明显是受到长兄的影响。王士禄不仅在对杜诗的认识上影响了王士禛,而且在神韵诗观方面,他已明确提出“神韵”一词。他在评赵士喆《哭徐行吾》时云:“余尝为诗,以古人全句足成之。如题董元宰画:‘分明诗语传神韵,剪得吴淞水半江’,‘吴淞’即董语也”(卷四),又云唐人绝句妙处在“不落言筌”,已经与王士禛后来的“神韵说”非常接近。

第三,王士禛早期诗学中的杜诗雄浑高古的“老成”境界与王、孟一派的兴象空灵,在审美取向上是截然不同的。王士禛后来走向兴会神到的“神韵”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趣味影响了诗坛,然而,“神韵”的空疏之弊亦被后人所指摘,至清中期翁方纲以杜甫雄厚高浑、沉郁顿挫的气格补救“神韵”说的缺失,将性情、考据合二为一。从王士禛早期诗学观念中的沉郁顿挫与兴象空灵并重,到翁方纲以杜诗补“神韵”之偏差,形成了清代唐诗接受中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

二王早年的诗学观念从大环境来说,是明七子复古思潮影响的结果。杜诗是唐诗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因而不能将其与初、盛唐诗截然分开。但从明代复古运动开始,关于“正”、“变”的讨论,关于对格调与神韵的不同侧重,都是推崇唐诗者重要的议题。具体到诗歌风格,可归纳为高古雄浑与兴象神韵两种。从家族环境来说,他们的祖辈、父辈皆属复古阵营,王之猷“步趋济南,不爽尺寸”*[清]王士禛:《柏峰集序》,[明]王之猷:《柏峰集》卷首,上海图书馆藏稿本。;王象春推崇李攀龙高古大雅的精神,“奇情孤诣,所为诗蹈险经奇”*[明]钟惺:《题问山亭诗》,王象春:《问山亭诗》,《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28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17页。;王象艮寄情山水,服膺王、孟、韦、柳,“风华秀绝,骨力沉雄,错出于大历、长庆之间”*[明]董其昌:《王思止迂园诗序》,《迂园诗》卷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家族长辈的这些创作取向对二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总之,选编《涛音集》的时期,王士禄、王士禛对高古雄浑与兴象自然两种审美取向都是非常推崇的;而在康熙年以后,随着他们进一步走向仕途、诗坛,各自的诗学取向愈加明晰。所以我们认为,《涛音集》实则是探讨他们诗歌道路的开端,是他们阐发诗学观念的一次自觉实践。

[责任编辑:以 沫]

Tao-yin-jiand the Early Poetics Thought of Wang Shilu and Wang Shizhen

HE Q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Tao-yin-jiis a collection that the famous poet Wang Shilu and Wang Shizhen compiled in their early years. It reflects their early poetry thoughts. They edited poetri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Ye County. The Wang brothers praised highly of Du Fu’s mature wisdom and the wonderful world of Tang poetry. They advocated both forceful and romantic charm in poems. Their choices in poetics were the results of the back-to-the-ancient thought in Ming dynasty and the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Tao-yin-ji; Wang Shilu; Wang Shizhen; mature wisdom; wonderful world of Tang poetry

2014-04-03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历代地域总集编纂史论”(项目编号14CZW40)的阶段性成果。

贺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 250100)。

猜你喜欢
老成二王神韵
清远冲淡 神韵天然
中华诗词(2022年12期)2022-07-31 02:45:40
一个人的工地
金山(2022年5期)2022-05-13 18:25:24
一个人的工地
金山(2022年5期)2022-05-11 00:54:58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书画世界(2021年10期)2021-11-18 22:52:26
墨舞神韵
中国工人(2017年11期)2017-12-11 10:13:20
石榴:秀美东方神韵
金色年华(2017年11期)2017-07-18 11:08:43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爱的警钟
金山(2016年11期)2017-02-07 01:59:22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
畅达凝练气盛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