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点人员为中心治安情报预警机制初探

2014-04-05 07:16:42何海涛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情报信息研判治安

何海涛

(重庆市公安局南岸区公安分局,重庆 400060)

以重点人员为中心治安情报预警机制初探

何海涛

(重庆市公安局南岸区公安分局,重庆 400060)

以重点人员为中心治安情报预警新机制,就是通过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挥重点人员的单元信息标签作用,使治安情报信息关联化、有序化和优质化,从而提高治安情报预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提高治安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构建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治安情报预警新机制,就要以重点人员为信息关联中心,打牢情报信息收集基础,抓好情报分析研判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情报预警预防作用。

治安情报;重点人员;收集;研判;预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报分析研判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预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情报主导警务已经成为现代警务新的发展方向。公安情报信息种类繁多,以重点人员为中心对情报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研判,有利于抓住情报工作的重点,理顺情报工作流程,提高情报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情报信息的价值,使治安预警更加及时、准确、高效。

一、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治安情报预警含义

人是所有事件的创造者和事件发展的主体动力,对任何事态的稳控,最终都是对人的稳控,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社会安全稳定的关键。从社会治安规律上来看,社会上绝大多数涉稳以及治安类违法犯罪活动等都只是与少数社会人员相关,由于他们对社会治安存在潜在或现实的危害,因此必须由公安机关重点加以关注管理,本文把这些重点需要关注的人员称为重点人员,只要管理控制好这些重点人员,整个社会的绝大数治安问题就能得到妥善预防与制止,因此以重点人员为中心和粘附点的公安情报工作在整个治安预警中具有基础和关键性地位。从大的分类看情报分为以人为主线的情报与以事为主线的情报。以事为主线的情报利于清楚掌握个案的来龙去脉,但不利于情报信息的二次利用,因为每个事件都具有独一无二性,以事件为情报信息单元难以建立事件与事件的关联;而以人为主线和单位进行情报收集录入则不同,由于每个人可以参与很多事并与之相关联,因此各情报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就比较容易建立起来。准确地讲,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治安情报预警就是一种以重点人员为中心和纽带进行情报信息采集、分析、组织、研判以及预警,充分发挥重点人员在整个公安情报各信息单元之间的信息关联作用,着力提高治安情报工作效益和价值的治安情报预警新机制。显然这里的重点人员的外延要比特定意义下的七类人要宽泛一些,凡是对社会治安有危害的人都可以纳入并进行情况掌握,比如惯偷等,为了在稳控工作上分清轻重缓急,就需要对重点人员进行分类处理。

二、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治安情报预警的构建意义

公安治安情报作为对公安机关有特殊效用的信息,其价值在于通过掌握社会治安各方面的动态信息来准确把握治安问题的征兆和趋势,及时预警预防,将治安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提高治安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治安情报预警机制的构建意义体现在以重点人员为情报关联点,使情报信息有序化、优质化和关联化,突破当前情报信息冗余、组织杂乱造成信息采集与使用脱节、信息多但效用低等问题,提高情报预警工作的效益和效果,使情报的警务主导性得到充分体现。

(一)有利于提高情报信息的关联化、有序化和优质化

以重点人员为中心提高情报信息的系统组织性主要体现在情报信息特征关联化、有序化、信息质量的优质化上。信息特征的关联化指计算机能将有相关关系的情报信息进行识别并关联;信息特征的有序化指计算机能将特征相同或者相关的信息快速集中在一起,并将集中在一起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排列。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预警机制中的每个情报信息单元被“贴”上身份标签,从而使信息之间产生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身份关联,输入重点人员身份进行检索,所有相关信息就能集中在一起,并按照时间或相关性等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实现情报信息特征的关联化和有序化。情报信息质量的优质化指通过信息加工以及筛选,排除劣质虚假信息,减少信息的冗余度,使信息精约化,便于情报人员的随时取用。将单元情报信息与身份关联,通过对一个人行为的多次印证,有助于排除劣质虚假信息;通过对单元情报信息在身份标签的基础上贴上时间、地点、事件等标签,有助于在情报分析时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等主题需要将情报按照相关性从大到小呈现在情报分析人员面前,因此减少信息的冗余度主要不是简化信息,而是通过单元信息标签处理使情报分析人员在需要时利用计算机提取到最相关的情报。

(二)有利于提高治安情报预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以重点人员为中心对情报进行组织化处理,有利于提高情报预警工作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就是指通过充分发挥情报的信息系统组织作用,有利于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投入达到最好的效果。在个别重大案件上,不计成本、代价地进行情报投入在短期内是可以的,也就是为了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投入成本因素,但是从公安工作的常态化来看,这种方式显然既不科学也无法持续,因为公安资源有限,而面临的任务却又非常繁重。从本质来看,情报的价值正体现在能从整体上降低治安防范的成本,因此时间和成本核算,提高其效率效益正是情报工作的应有之义。通过单位情报信息的身份标签化,使情报工作采、编、存、取、用等各个环节高度协调一致,使各环节主体之间相互配合、有机统一,从而通过组织系统性提高情报研判的效率、效益。

(三)有利于提高治安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有利于提高治安工作的主动性指通过充分发挥情报的警务主导作用,有利于传统的以打击犯罪为主的被动的警务模式转化为以预防违法犯罪为主的主动的警务模式。传统警务将打击犯罪、侦破案件作为警察的主要职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被动的补救,因为社会伤害已经造成。警察工作的最高境界不是充当救火队,被动打击违法犯罪,而是通过主动预警预防,扼杀违法犯罪于萌芽,准确预警正是为了有效预防。

有利于提高治安工作的针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情报采集研判的效益提高上,二是体现在以重点人员为中心上。通过情报采集研判准确地发现社会治安问题及其趋势,从而使治安工作更能有的放矢。“牵牛要牵牛鼻子”,在社会治安防控中,重点人员就是“牛鼻子”,而其情报就是拴牛鼻子的“绳索”,抓住这个牛鼻子,就能使警力投入在最需要的地方,以最小的警力精力投入取得最好的治安治理效果。

有利于提高治安工作的科学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全面把握社会现实,二是有利于按照治安规律推进治安工作。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情报预警研判机制以重点人员为信息单元对社会治安的萌芽、发展以及爆发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准确地反映社会治安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反映现实治安变化规律,使社会治安的现实以及未来都在情报系统的掌控之下,从而使治安工作更加实事求是,更加合乎规律,更加科学有效。

三、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治安情报预警机制的构建

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治安情报预警机制由多个互相关联的部分组成,包括以重点人员为纽带的治安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录入、贮存、传递、提取、分析研判、预警、决策建议等过程,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概括为情报采集、分析研判以及预警预防三个过程。

(一)打牢—情报信息采集—基础

治安情报信息采集是治安情报分析研判的前提和基础,情报采集的质量直接决定情报分析准确性。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治安情报信息采集就是以重点人员为纽带和责任主体,应用主观访谈、客观观察记录、信息关联等方式对所有的社会治安情报进行规范、详细、准确、及时的全面收集,为治安情报分析研判和预警提供情报信息原材料。

1.采集内容——重点人员的异常信息

由于公安警力物力有限,信息采集就必须坚持重点论。首先,从对象来看,应该把情报采集的主要精力放在重点人员和治安涉稳相关事件上。由于控制事的核心是稳控住人,因此对事件信息的采集归根结底也是对重点人员的采集。其次,从采集内容来看,重点采集的是重点人员的异常信息。异常的思想行动是违法犯罪的先兆或表征,只有及时捕捉到异常信息,才能及时预警防控,防止不良征兆演变为破坏性现实。

采集重点人员的异常信息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人到事,平时的重点人员管控基本上都是从人到事的信息采集;二是从事到人,即知道违法犯罪事实,但责任主体是隐蔽的,如盗窃、扒窃、诈骗等警情中,平时的破案侦查基本上都是从事到人的信息采集过程。无论是从人到事,还是从事到人,都是建立人与事的关联,所有情报的着附点和关联点还是人。

2.采集方式——主观询问、客观观察(记录)和信息关联

重点人员的信息采集大致可分为主观询问、客观观察和信息关联三种方式。主观询问属于直接采集,即通过面对面与重点人员或亲朋友邻等直接交流的方式来获取重点人员的所作所为、心理动态等信息。客观观察即通过现场勘察、视频监控、自动记录(如上网、打电话、住店等都会自动留下相应电子信息)等方式来收集重点人员的信息。主观询问、客观观察(记录)是信息的初始采集,信息关联是信息的二次采集,信息关联是通过信息技术从主观询问、客观观察(记录)形成的原始信息数据库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信息关联也叫信息检索,即从公安内网以及互联网中广泛抓取重点人员的相关情报信息。针对公安内网,信息关联分为精确关联和模糊关联两种。精确关联主要指公安基础数据库(比如住店人员数据库、上网人员数据库等)都是以身份证为基础进行信息储存,通过公安“全文检索”,即可采集到重点人员所有的公安基础相关记录信息,比如上网、住店、制卡等信息,身份检索的前提是数据共享。目前身份关联技术已经很成熟,需要进一步拓展的是基础性情报信息的采集范围,范围越广,重点人员的触网机会也就越大,基础数据库越大越丰富,身份能关联到的信息就越多。

除精确关联以外,通过数据分析建立接警报案信息与重点人员之间智能的模糊关联应该是信息采集的重要努力方向。如某盗窃前科人员甲与乙近期相继在某城市A、B、C区有住宿记录,而三个区相继发生了手法相似的盗窃案件,那么这些住宿信息与盗窃信息就可以建立可能性关联。情报主导警务是一种业务模式和管理理念,其中,数据分析和犯罪情报对客观的决策机制至关重要[1]。因为从违法犯罪行为发生规律来看,绝大多数扒窃、盗窃等案件其实都是少数惯犯所为,即重点人员所为,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建立重点人员与接警报案信息之间的关联,对于寻找违法犯罪嫌疑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互联网信息采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从人出发,一个从事出发。从人出发就是先确定重点人员,然后对其在互联网上的活动轨迹进行全面搜索,包括实名搜索和虚拟名称搜索。实名搜索就是对重点人员现实身份信息的网上反映进行搜索。虚拟名称搜索是围绕重点人员网上对应的虚拟身份进行有针对性搜索,因此确定实际身份对应的虚拟身份是基本前提。从事出发,就是针对网上治安舆情,要找到潜在的责任主体,找出对应的重点人员。无论是从人出发还是从事出发,最后都应该落脚到重点人员上。

3.采集要求——规范、全面、详细、真实、及时

以重点人员为纽带的各方信息采集得越规范、详细、真实、及时,信息关联才更容易建立,信息的情报价值就会越突出,后续的情报分析研判才会越准确。

“规范”主要体现在情报信息的录入上,即指对重点人员出发的信息采集录入以及接警报案出发的信息采集录入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则和标准进行操作,以方便各信息之间建立关联,为后续的分析研判打下基础。规范的核心问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为每个单元信息“贴”上以身份为主的关联标签,使每个单元信息有足够多的关联触角,以便于研判分析时的信息抓取。

“全面”指基层派出所要争取对辖区所有的治安情报信息“一网打尽”,不留死角。“详细”指对每个信息要多渠道、多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力求掌握细节。“全面”强调力求在范围上不遗漏一条有价值的情报,“详细”强调对每一条情报的记录都要力求详尽。情报信息记录得越详细,它的关联触角就会越多,它的情报价值就会越大。为了促进情报信息的全面详细采集,应推进警民合作,充分认识到群众生活是情报信息的来源,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获得群众的信赖,号召群众积极提供情报信息[2],使每一异常事件都能得到多角度的信息反馈。信息库积累的信息越多越全面,相互印证的线索就会越多,存疑事件就会愈加明朗,信息库的价值就越大。如果派出所对辖区所有的违法犯罪事件都能非常详细地记录在案,那么在案件侦破上的情报线索参考盲区就会越少。

“真实”是信息采集的基本要求,非真实信息不仅会导致误判,在信息爆炸时代更是对情报研判系统的巨大浪费和干扰。“及时”是情报研判的生命所在,错过了可以改变事情的发展趋势以及后果的时间节点,信息采集的预测性价值就丧失了。

(二)抓好—情报分析研判—关键

情报分析研判目的指向有两个,要么指向过去,即破案式分析研判,其主题是“还原真实,证明已经发生过的原始状态”;要么指向未来,即预测预警式分析研判,其主题是准确预测人或事件的发展轨迹和趋势。破案式分析研判的主要难点是发现某一两个关键线索,能否破案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在预测性研判中,因为事情尚未发生,结果存在无数可能性,面对同样的情报,分析研判方式、能力不同,预测结果就会出现很大差异,信息占有越全面,分析方式越科学,预测就越准确。因此,情报的分析研判功能主要体现在指向未来的对情报信息的综合性预测预警式研判中。情报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虽然不忽略对零星、孤立的可靠情报的捕捉与利用,但主要还是注重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从宏观上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特定地区和社会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等作出科学分析预测[3],并在预测的基础上及时对潜在的治安问题进行预警预防。

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预测模式,就是无论对某些人进行预测,或是对某个事件进行预测,还是对区域的治安的战略趋势进行预测,都以重点人员为信息单元,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以点带面,将相关事件、区域的所有的情报信息都提取出来,确保情报信息的全面覆盖。

信息研判分为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主观研判和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客观研判。主观研判是研判人员利用经验、逻辑思维与直觉等,在掌握相关已有信息的基础之上,对人或事发展趋势的预判。而定量分析研判,是严谨的数学分析预测,在情报学领域,已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情报研判技术和方法,运用情报研判技术和方法来分析警兆,将使治安预警更加科学、准确[4]。数学分析的前提首先是要建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学关联函数模型,关联函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确保预测科学性的根本保障,如果关联不能准确地反映自变量(条件)与因变量(结果)之间的关系,那么由“因”—自变量信息—推导出的结果就会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量化分析研判其实就是计算机通过分析人员建构的关联函数和提供的自变量信息,算出因变量结果。计算机相对于人脑的优势就在于它擅长做复杂的量化计算分析,但函数本身却要人来建立,因而公安情报量化分析研判的核心问题是分析员要建构好计算机函数模型以及提供大量的原始信息,而将信息处理交给计算机。

目前公安情报的信息分析研判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即计算机主要功能还是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以便于随时取用,而分析预判功能还发挥得非常有限,公安情报预测还主要依赖于人的主观性分析,而非计算机的量化计算分析,预测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重点人员的计算机预测模型重点要突破、完善的技术就是利用关联技术将所有的渠道采集的公安情报信息都归位到重点人员上;利用语法、语义分析技术建立重点人员多维分析动态指标体系;利用数据仓储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基于重点人员的情报预警预防模型。预警预防函数模型应该同时具备自我反馈优化功能,即每一次预测都要比对事件现实结果与事件预测结果的符合度,针对预测差错寻找原因并进行更正优化,一方面要优化算法,一方面要优化信息输入、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预测的准确性是概率统计上的准确性,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事实,个别高概率事件最后没发生也是可能的,因此预测系统的准确性不能以个别事件来衡量,而应该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多的事件范围内来衡量。

(三)充分发挥情报预警预防作用

情报预警预防与预测结果并非一个概念,情报分析研判的结果表现为对人或事情的发展趋势的预测结果,而预警则是预警指标体系根据预测结果的社会治安危害程度进行分级处理而发出的提示信号,预防是采取相应措施规避潜在治安隐患。

情报预警要按照分级原则进行,针对安全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就用蓝色信号提示,表示无危险征兆,不用预警;有可能危害社会治安的发展趋势就用黄色信号提示,表示要随时关注,并适当干预;潜在威胁社会治安的发展趋势就用红色信号提示,表示预警,并紧急调动各方面警力以及社会力量进行预防。对于危险征兆的预警预防,也要分级标示,以便于分清轻重缓急、重要次要,提高针对性和效率。因为公安警力有限,一旦要处理某重大警情,公安机关抽调人、财、物,迅速采取应对措施[5],正常工作秩序就会被打破。以重点人员为中心的预警预防机制,把预警预防的对象最终具体到重点人员上,有利于提高预警预防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防止警情的扩大和正常警务秩序被打乱,如对于集会上访等,在集体行动之前就将任务下放到重点人员所在社区,由社区民警提前进行说服引导,各个击破,就能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只有当警情非常重大时,才用得着各警种集中预防的形式。分级分类预警预防可以将有限的警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提高警力效用。

情报预警预防要充分发挥联动作用。情报预警预防往往是针对某一群体或某一区域的治安趋势的预防,而对某个重点人员的单独稳控,是一项综合协调性工作,需要调动各方力量进行协作配合,因此建立高效的综合联动机制就非常必要。情报分析人员要进行科学预判,将预判结果呈给决策部门进行综合分析,决策部门根据需要召集相关单位领导进行商议,确定预防方案,然后对预防方案进行落实。情报预警预防要把整个流程融入到情报的报送系统之中,通过信息化提高预测—预警—预防之间的紧凑性和衔接性。

情报预警预防要不断完善预警的可视化技术。为了便于各方面力量的联动配合,就要对预测结果、预警预防要求进行可视化处理,使事件发展以及趋势以一看即懂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各方力量通过看图就能迅速把握住整个事态的来龙去脉,并明确自身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预防工作。计算机善于处理的信息形式与人脑善于处理的信息形式有很大差别,计算机只认识数据,它的输入以及输出端都是数据,但人对数据并不敏感,因此必须通过可视化处理来使观察者能够对分析结果一目了然,提高预测结果、预防要求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1][英]杰瑞.莱特克里菲.情报主导警务[M].崔嵩,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77.

[2]任翔.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实践探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6).

[3]朱玫,李广仓.论公安情报分析主体的智力结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5-119.

[4]彭知辉.基于公安情报的治安预警体系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1):42.

[5]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2-15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Informational Warning Mechanism for Public
Safety with the Key Personnel as the Focus

HE Hai-tao (Nan’an District Sub-bureau of Chongqing Municipal Public Security,Chongqing,400060)

The new informational warning mechanism for public safety with the key personnel as the focus is to make the 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 more relevant,ordered and qualified by taking key personnel as the informational label uni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effectiveness and effect of the informational warning mechanism and thereby improve the initiative,pertinence and scientificalness of public security service. Constructing new informational warning mechanism for public safety with the key personnel as the focus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formational relevent function of the key personnel by using modern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y,so as to do a very good job in the information gathering,analysis,warning and prevention.

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key personnel;collection;judge;early warning

D631.3

A

2095-1140(2014)04-0073-06

(责任编辑:王道春)

2014-03-25

重庆市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计划项目“公安情报和预警的分析方法与模型研究”(cstc2013jccxA00051)

何海涛(1985-),男,湖北襄阳人,重庆市南岸区公安分局政治处副主任科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网络文化、治安情报研究。

猜你喜欢
情报信息研判治安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Me & Miss Bee
推进扫黑除恶 优化治安环境
公民与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3:50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08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2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48
基于CRF文本挖掘的事故研判分析
浅谈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基于情报信息的空防安全威胁评估回归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