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巧玲,刘旭君
(1.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2.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天水 741000)
以救护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急救护理学教学
崔巧玲1,刘旭君2
(1.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 744000;2.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天水 741000)
目的 探讨以救护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专科护理4类典型救护工作任务为主线的40个救护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方法 对实验组110名学生进行院校合作的任务行动教学。对照组97名学生进行专职教师讲授的理论学科型教学。结果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即任务行动教学效果优于理论学科型教学。结论 开展以救护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典型救护工作任务行动教学,学生能够获得胜任救护工作所需的综合救护能力,成为紧缺型高级急救护理人才。
工作过程;学习任务;急救护理学;救护能力
急救护理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其课程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急救护理理论,应用熟练技术抢救病人的紧缺型高级护理人才[1]。笔者将以救护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急救护理学教学介绍如下。
选择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平凉医专)2009—2012级20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110名学生,开展任务行动教学;对照组97名学生,采用理论学科型教学。两组均为女生,年龄、入学成绩、一般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
2.1 课程改革理念
遵循护理专业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以救护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以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专科护理[1]4类典型救护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内容;与医院临床急救部门广泛深入合作,强化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开展以救护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行动教学,以急危重症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通过完成救护工作任务所获得的病人利益最大化上,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突出学生专业救护能力培养,使其获得胜任救护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
2.2 课程改革思路
分析救护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序化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引领,课程内容依据救护工作岗位需求整合为以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专科护理4类典型任务为主线的40个救护学习任务,与教学基地开展合作,践行临床救护实践教学与校内教学相结合,将校内学习任务与救护岗位工作任务相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3 课程目标
2.3.1 技能目标 学生能正确进行现场检伤分类、转运及途中监护;能正确判断危急病情并正确分诊与处理;熟练进行心肺脑复苏术、开放气道及人工气道护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电监护、电击除颤、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及护理、呼吸机使用、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使用等急救技术操作;掌握体温监护、中心静脉压监护、血流动力学检测等方法。
2.3.2 知识目标 学生识记救护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创伤性休克病人、临床危象病人、急性器官功能衰竭病人、急性中毒病人、意外伤害病人等急救护理措施;会使用急救药品,具备一定的急救管理能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执行急救设备仪器操作程序,能够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调试及故障排除等。
2.3.3 道德及心理身体目标 学生具备救死扶伤、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善于沟通、团队精神的医学道德;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和争分夺秒的抢救意识;观察病情感知觉敏捷,具有良好的记忆、乐观稳定的情绪、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缜密的思维;坚持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有较强的耐力与体力,能吃苦耐劳等。
2.3.4 急救人才培养目标 学生抢救急危重症病人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够胜任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专科护理工作,为其成为紧缺型高级急救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3.1 选取教学内容
护理专职教师与临床急救护理工作者经过研讨备课,对救护工作过程及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论证,确定将抢救病人的典型救护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以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专科护理4类典型救护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完成典型救护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选取和序化课程内容,修订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将典型救护工作任务整合为40个救护学习任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现场评估,电话呼救,单人及多人呼救;伤员分类安置体位;通气技术;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转运工具与特点、病人搬运及途中监护应急心理干预;急诊科设置、工作制度、质量要求;急诊科工作程序急危重症的接诊、分诊与处理技术、护患沟通要点;抢救仪器配置;急危重症监护室管理技术;重症监护技术;休克病人救护;急性中毒病人救护;中暑、淹溺与触电病人的救护;多器官功能障碍病人救护等。
3.2 教学组织与安排
改变传统的系列化繁琐的理论及操作堆砌,直接切入典型救护任务以探究相关理论,强调急救技术操作的实用性,注重“以学生为主”的任务行动教学,设计灵活及适用的教学方法,如实训教学、模拟教学、演示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情景教学、张贴板教学、头脑风暴教学、高仿真综合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校内52学时,其中实践30学时,毕业实习安排500学时。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达2 000平方米,投入4 000余万元购置急救设备、仪器、药品等;每20个学生为一组在实训实验室开展40个救护学习任务训练,平均每4位学生有一套实训设备和用物;临床见习与课间实践在三级甲等医院完成,毕业实习医院为三级乙等及以上级别医院。
4.1 校内期末考核总成绩评定
4.1.1 理论知识考核及评分 适应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操作中的客观指标、关键点、注意事项等内容,考试题型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为主,采用闭卷考核,总分100分。
4.1.2 操作考核及评分 包括单项技能考核和综合技能考核两种。单项技能考核包括现场心肺复苏、“120”呼救电话交流、止血法、三角巾包扎法、绷带包扎法、夹板固定法、病人搬运法、呼吸机的使用、监护仪的使用、气管切开护理等,采取学生随机抽题考核方式。综合技能考核包括休克病人的护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重症监护技术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人分别计分。成绩由单项操作、综合技能、口述、实训书写成绩组成,总分100分,及格成绩为80分,不及格的学生继续练习,再次申请考试。
4.1.3 学习态度及评分 由实训报告、平时作业、考勤及学习态度综合而得,总分100分。
4.1.4 成绩评定 期末总成绩=理论知识笔试成绩(35%)+操作考核成绩(50%)+学习态度(15%),及格成绩为60分。
4.2 岗位能力考核成绩
毕业实习期间,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考核项目,考查学生在救护岗位获得的综合能力。每位学生从40个救护学习任务中自愿申请6个,由医院急救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考核,每个任务总分100分,及格成绩为75分,岗位能力考核成绩为6个任务成绩均值。考核内容有:评估现场环境、危重症病人病情;组织急救团队人员与呼救;准备急救药品,选择给药途径;安装急救设备仪器,分析心电图、生化检验等数据;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闭式胸腔引流等护理。
对2009—2012级学生进行急救护理学考核,成绩评定:校内期末考核总成绩(50%)+岗位能力考核成绩(50%)。结果显示: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012级与其他年级学生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即任务行动教学效果优于理论学科型教学(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急救护理学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急救护理学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 年级考核成绩对照组实验组2009 2010 2011 2012学生数30 67 55 55 72.23±10.97 70.09±11.18 86.40±9.008 92.42±7.318
6.1 建立以救护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任务,围绕典型救护工作开展教学
以救护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急救护理学课程以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专科护理[1]4类典型救护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内容;典型救护工作任务及学习包括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情评估与诊断、急救设备仪器与药物支持、急救工作方法与程序、急救团队组织形式和管理要求以及相应的急救专业知识和技能、法律法规类人文学科知识。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临床救护实践,将完成4类典型救护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能力分解为40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的完成都在校内外交替进行,聘请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采用情境教学、单项技能训练、课外开放实训室训练、技术竞赛、临床见习、综合技能训练、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社会实践方式开展教学。通过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带教让学生感受急救工作过程,培养学生救护岗位工作能力。对照组97名学生采用专职教师校内理论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与毕业实践脱节的理论学科型教学。实验组以任务行动教学为课程的实施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任务行动教学是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展开的、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2]。
6.2 开发以救护工作过程为引领的教学资源,确立紧缺型高级急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对学生的急救理论知识、实践技术、思维能力、心理身体素质等设计职业要求,对40项救护学习任务进行归纳、论证与排序开展教学,以救护岗位真实的工作情境或真实病例为主,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界限,每个学习任务都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教学医院、附属医院的师资队伍、设备仪器、急危重症病人等资源。教学活动实现校内教学与基地教学结合、情景学习与顶岗实习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仿真综合训练结合,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明确以急危重症病人为中心的职业责任,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启迪学生主动获取胜任救护工作的综合能力。
总之,以救护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急救护理学教学,遵循学生成长为急救护士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使学生成为紧缺型高级急救护理人才。
[1]李维棣,何荣华.急救护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
[2]王银燕,蔡聚雨.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79-80.
G421
B
1671-1246(2014)13-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