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教育家一样思考

2014-04-04 17:06徐宜秋
师道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书匠教书教育家

徐宜秋

前不久,我参加了在江苏常熟理工学院举行的2013年省市合作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这一平台的搭建,使我能够有幸与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省化学教研员、省特级教师等专家面对面、近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教育理念,倾听他们的教育轶事,分享他们的教育成功。他们以睿智幽默、谈吐文雅、博学多才以及视角独特的魅力,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学员。而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些专家教授无一例外都是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或“教育家式教师”的,尤其是特级教师缪徐曾经经历的失败,更是给我带来颇多的启迪。

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年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时下有80%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属于知识型教师,也就是被称之为“教书匠”的一类人。“匠”是什么?“匠”是中国古代对那些具有某方面精湛技巧的师傅的称呼,如木匠、泥水匠、金匠等,都是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但他们大多数具有熟练的技巧而缺少理性的认识,纯粹是一种操作行为上的活动,虽然能知道如何去操作,却不知道或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教书”而被称为“匠”,也就是说教师一辈子认认真真教书,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却缺少理性的认识和总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上课而已。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教书匠?尽管有诸多客观因素,但主观因素不容小觑,归纳起来有这么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是职业观不端正。一些教师把教书育人工作仅当作谋生手段,缺乏精神动力,整天按部就班、得过且过;另一方面主要是教学观陈旧。一些教师把自己看成知识的象征,视学生为待灌的知识容器,认为教学就是教书,教书就是传授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教材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但无论是从个人的专业成长,还是从社会的进步,乃至从教师的幸福指数来看,一辈子单纯满足当一名“教书匠”显然会留下终身遗憾,恰如缪徐老师在讲座《初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究》中所说的:“教书匠式的教师”与“教育家式的教师”永远是两个境界、两个层次。

当然选择做“教育家”、成为“教育家”,这样的目标有些近乎完美,达到这样的终极性目标也有莫大的困难,但是,有美好的愿望,有高远的志向,现实才会越来越好、个人志趣才会越来越高。更何况,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也不是指那些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长篇巨论,著书立说,周游四方游学演讲的教育专家,而是指对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追求,勇于把三尺讲台当作大事业来经营,甘于在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上做好文章、做大文章,尽显自己才华的“教育家式教师”。虽说大多数教师一辈子也成不了教育家,但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也应该向教育家的方向努力前行,即使做不了教育家,也可以做一名教育家式的教师,至少应该学会像教育家一样思考。

其实,从“教书匠”成长为“教育家”的历程,无非是从“匠人”到“匠心”的升华,也就是说,“教书匠”与“教育家”之间本无本质区别,仅有的区别就在于教师对自己事业的态度:如何认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去上好每一节课、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根底的奠基,使得教师能够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何晓文曾说: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理性思考的实践工作者,就算是“教书匠”,也应该是具备了新的教育理念的“教书匠”。我的理解是,教师,不能只有书本上的知识以至于照本宣科,而一定要有理性的思考,要有科学的认识,要有丰厚的学养,要有扎实的知识,我想这样的教师肯定能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东西。省教研员倪娟15年的中学教学任教经历,特级教师缪徐、严西平不愿离开三尺讲台的事实,均验证了:缺乏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是成就不了教育事业的。如果教师教书二三十年,只是照搬教案上课,不但显得可悲,且会使这份工作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即使教了二三十年的书,也就是二三十遍的机械重复,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升华。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熟练的教书匠。须知,一个有价值的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是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倪娟在《化学教育科研选题与研究方法》讲座中,把教师发展提高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形象地比喻为鸟飞翔的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是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一个翅膀则是投身教育学习的实践。教师离开这两个“翅膀”,就难以展翅“飞翔了”。所以,思考和实践,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是不可或缺的。

记得在互动环节中,有学员问镇江市化学学科带头人邱激扬老师:“我只是一个普通初中教师,能研究什么?”邱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的思想当如农民亲近土地、从泥土中刨出金子来一般。她列举了她的一个教育案例。早期,学校让她带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体育班,她没有如同前任教师那样灰心丧气、敷衍了事,而是潜心思考,认真分析影响体育生成绩滞后的缘由,把这个问题找出来了,就是课题。然后再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撷取出其中一些相对有效的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提升体育生的成绩,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成功的诀窍,无非就两个字——思考。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一语中的: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如果说“思想就是力量”,那么思考就是奋发向上的力量之源,只有思考才有可能产生“无边的力量”、“伟大的力量”。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创造性的事业,是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心灵的“润物”过程。所以,教育更需要“无边的力量”、“伟大的力量”,需要教师经常性的实实在在的思考!倘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只有懵懵懂懂,没有醍醐灌顶,哪来教学工作的丰富多彩和硕果累累?因为教育需要规避把人类传承的知识像搬运工一样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所以,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带着研究的意识去进行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把零散的东西系统化,把静止的东西动态化,把无形的东西实在化,不断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能否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辈子的事业,我将怎样完成,是平庸地做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还是智慧地做一个学习的领路人?因为“匠人”与“匠心”虽是一字之差,却是教师从事这一辈子事业所要终身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书匠教书教育家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
读书、教书、写书:我的专业发展三部曲
我的教书生涯
颜回之乐
《琴童》顾问阵容
终身做个“教书匠”
“教书匠”——郭勇与他的书法之路
不是放马的
县官和教书匠
秀才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