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正中
清朝汉回之争,当始于1845年永昌汉回因小忿相互仇杀,终于1873年毓英肃清滇境。时间长达二十八年
1856年,也是春天。昆明省城谣言四起,称回民纠结杀汉。
清朝汉回之争,当始于1845年永昌汉回因小忿相互仇杀,终于1873年毓英肃清滇境。时间长达二十八年。
从咸丰六年(1856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廷历时十八年剿平“叛回”,汉回军民死难者数以10万计,滇省元气大伤。
四位关键人物
其实自元蒙咸阳王赛典赤抚滇始,汉回杂居,至清虽争端常有,但在清两百年间,也相安无事。清国祚衰微后,回汉之争则起。欲厘清这场回汉之争,当必知五位重要人物“赛杜岑二马”。
赛典赤·赡思丁(1211年-1279年),又名乌马儿,三十一世先祖乃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赡思丁率领千骑迎降,以“赛典赤”称呼(阿拉伯语意为贵族)。至元十一年(1274年)为云南平章政事,入滇五年与大理总管段实共治滇,消弭分裂,设置郡县,大力兴修水利、垦殖土地,修路、架桥、设驿站,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称“赛为省长之贤,段为土著之俊,和衷共济,宜乎滇民爱戴。” 卒,享年六十九,追封为咸阳王。他也将回人和伊斯兰教播散入滇。
马复初(1791~1872),咸阳王赛典赤二十一世孙。本名德新,复初为其字。年轻时曾往麦加朝圣,住新加坡三年,归而治宗教经典,儒学渊深,曾译《可兰经》,设教于临安(今云南建水)之回龙,从学者颇多。讲学时常劝告民众“勿受清官吏之毒,回汉自相残杀。”1856年(咸丰六年)云南回民纷纷起义,他也起义于新兴(今玉溪)。回汉相争时,他已七十多岁,众称“老爸”。
杜文秀(1823~1872),永昌(保山)板街人,本汉族血统,母改嫁回民杨氏,其为遗腹子,后考中县邑庠生时,学政始赐名文秀改宗汉姓杜。他初习诗书,兼通古兰经,对人接物平和。1845年,永昌汉回因小忿相互仇杀,地方官僚处理不善。他曾被推为代表赴京“上访”,因为当地政府的“滚军治回”,于是痛恨官府,改用明服,留发不剃,打出了汉回一体,恢复中华大旗。一位识文断字,讲情有理的上访户,就因为官府的无能、无良,走到了体制的对立面,并在近二十余年里对清廷进行有力的摧毁。
马如龙(1832~1891年),原名马现,乳名阿老,临安回龙村人。昆明汉回仇杀,滇南回众扎营自卫,时临安因争草厂成仇,梁某引清军攻回龙村。马现力大无穷,伏杀清首,遂为头目。
岑毓英(1829~1889年),1829年6月26日出生于广西西林县那劳寨,是原上林长官司岑氏土司的后裔。西林县令命岑毓英做西乡团总。1853年,因剿洪匪有功,广西巡抚劳崇光为他请功,“奉旨以县丞选用”,开始他的其政治生涯。云南杜文秀蓄发易服率义军攻占大理,岑毓英自认在广、南多年,对云南熟悉,于是募勇入滇,参加镇压云南反清义军。
岑毓英抚龙有功
面对强悍的马现与杜文秀,清廷采用了先抚后平的策略,即先安抚离省城较近的马现,再剿平有反清复明之志的杜文秀。
当时宜良知事兼署南州兼摄征江府,留滇补用同知直隶州岑毓英立首功。他曾两次力挽狂澜。
1861年,马现第三次攻昆明,岑毓英入回营,谈笑自如,马现颇敬重之,不费一枪一炮,岑就平定了一场可能杀戮上万的灾难。
第二年,马现率部入省城归顺,授临元镇,赐名为马如龙。
当时清廷还奏赐回掌教马复初为二品克伯(清廷给回民区回官的官衔)。
次年,云贵总督潘铎认为马如龙和杜文秀有来往,于是利用马如龙和临安府梁士美有私仇,挑拨离间,让马梁互斗。可惜离间计泄露,德高望众的马复初生怕对回不利,星夜命回党马荣的五千人马入城,时为1863年正月。马荣杀潘铎,回部抢劫街署,居民多举火自焚,省垣大乱。
后来还是岑毓英回来收拾残局。
当时岑只有五百兵勇。正月十七日,马荣要求岑到回营。岑只好赴昭灵观。不久,汉回居民在藩署门口见毓英挽着马荣,皆惊。在营中毓英,他直告马荣,城民自焚,若无民,一空城,何用?马荣和毓英都共举马复初护理总督。毓英以一人之英勇与智慧,再次避免了省城的一场浩劫。
马如龙在建水闻变,迅速回师省城,毓英密告省城大乱始末。马如龙将马荣逐走,由于复城有功,清廷授予云南提督,给“效勇巴图鲁”称号。
省城一书生舒香谷怜马如龙有勇无谋,成其谋士。从此他更死心塌地报效清廷。
十年剿杜围城三年
1863年,南部的马如龙部终于安抚平息。清廷准备围剿滇西的杜文秀部。
主持这场剿回的主力军毓英部用的也是以回剿回的策略。但是这场剿杀过程十分惨烈。
以剿杀强劲的杜文秀部前,清廷开始对叛将马荣进行追杀。
1864年,岑毓英会同马如龙生擒马荣,凌迟、挖其心祭总督潘铎。同为回人的马如龙此举当然为人诟病。
1867年,清廷开始了对杜文秀的总攻,云南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