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鑫
(福建省屏南县食用菌管理站,福建 屏南 352300)
夏季银耳菌糠再利用栽培猴头菇技术
张开鑫
(福建省屏南县食用菌管理站,福建 屏南 352300)
银耳废菌料;猴头菇;栽培技术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鹫峰山脉中段,平均海拔830米,是福建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份之一。年平均气温14.3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天然大空调”之美誉。近几年来,屏南县高海拔地区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夏季银耳栽培,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而利用银耳废菌料和冬季闲置的银耳房生产猴头菇,是一项效益显著的食用菌废料循环再利用技术。
猴头菇出菇最适温度为16~20 ℃,从制袋接种到出菇约需40天,整个生产期大约100~110天。根据屏南县高海拔的气候特点,海拔800米左右宜安排在秋季8月下旬至9月中旬制袋接种,随着海拔升高可适当提前。
收集银耳菌糠、打散晒干,装袋备用。培养料配方为废菌料30%,棉籽壳50%,麸皮18%,石膏或碳酸钙2%。
拌料力求均匀,菌袋可选用对折径13.8×5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袋,常压灭菌,100 ℃保持16小时以上。
料袋出灶后置于预备好的清洁银耳冬闲房中,冷却1~2天,待料温降至25 ℃后消毒接种。接种时在每个料袋的侧面打3~4个孔,接入菌种。接种速度要快,接入的菌种必须塞满接种穴,以利于提高成活率,降低污染率。
接种后头几天,室温宜维持在26~28 ℃,使菌丝在适宜的环境中定植蔓延,加快吃料,形成优势,减少杂菌污染几率。随着菌丝生长,袋内温度上升,此时应降低室温至23 ℃,以防高温烧菌。走菌后期,菌丝逐步进入新陈代谢旺盛期,室温应控制在20 ℃左右。整个养菌期间,要求室内干燥、遮光。
当菌丝走满袋时,就可进行排架催蕾。菇筒上架后,挖除接种口老菌块,接种口朝下放置,以利于菌袋内水分向出菇口转移,使之长出健壮的菇蕾。这一阶段一般不喷水,只有在湿度低于70%时,适当向空间喷雾状水。待接种口长出新的菌丝,选择气温适宜的天气,向菇棚空间喷水,每日2~3次,使空间湿度达到90%左右,以诱导原基形成,促其结蕾。
猴头菇子实体阶段对温湿度等环境条件较为敏感,要获得高产、优质,必须加强管理。
7.1 调节温度 在适温环境下,从现蕾到采收,一般需要12天左右。气温超过23 ℃时,易形成花菜状畸形菇和不长刺毛的光头菇;超过25 ℃时,还会造成菇体萎缩。因此,出菇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温度,若温度高,可采取以下方法降温:①掀膜开窗通风,②打开棚顶喷头喷水,③加厚菇房遮盖物等。
7.2 加强通风 猴头菇是好氧型菌类,如果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空气湿度大,易出现珊瑚状畸形菇和杂菌污染。因此,出菇期必须加强通风,一般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也可常开窗,确保空气流通、清新,但风不可直吹菇体,以防菇体变色萎缩。
7.3 控制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对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当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适宜的85%~90%时,子实体生长迅速、菇体洁白。若菇体萎黄,刺毛不明显,长速缓慢,则为湿度不足,要喷水增湿。喷水必须结合通风,使空气新鲜。严防盲目过量喷水,造成子实体霉烂。总之,子实体生长发育期必须根据菇体大小、表面色泽、气候状况等,科学管理水分。
7.4 适度光照 长菇期要有散射光,光照度一般为300~600勒克斯。由于银耳冬闲房遮荫物较厚,棚内光线较暗,因此,要经常打开棚内的日光灯,调节光照。
猴头菇子实体在7~8成熟时就应及时采收。采收标准为子实体球体基本长足、坚实,菌刺长0.5~1厘米,未弹射孢子。采收方法是用割刀从基部切下子实体,轻拿轻放;采收后2小时内应送厂加工,以防发热变质。采收后应铲除菌袋出菇口的残留物,停水养菌、偏干管理3~5天。7~10天后原基又开始形成,此时再进行出菇管理。棒形袋每穴约可收3次。整个出菇期在正常气温下为60~70天,生物转化率多在90%~100%
S646
A
2095-0934(2014)03-168-02